2020-01-21|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對決 EP3《諾爾德 vs 利伯曼》國際中文版預告。影音/取自想映電影院官方YOUTUBE頻道
想映電影院最新上線的【藝術家對決】系列影集,在2020/1/17(五)於中影八德大樓演講廳舉辦首映會,並於同日的21:00提供線上收看。共五集的影集分別為:一《米開朗基羅 vs 達文西》、二《梵谷 vs 高更》、三《諾爾德 vs 利伯曼》、四《卡拉瓦喬 vs 巴里歐內》以及五《透納 vs 康斯塔伯》。藉由審視藝術家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影響,從新的角度觀看藝術史之中十位巨匠的故事。
《諾爾德 vs 利伯曼》劇照。圖/想映電影院提供
影集中的第三集《諾爾德vs利伯曼 / The Antagonists: Rivalry in Art - Nolde vs Liebermann》故事背景發生在1910年代的柏林,由台灣較不熟悉的兩位德國藝術家作為主角。當時的德國藝術界,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被視為最符合時代的美學主軸 ,而藝術家馬克思•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7/20-1935/2/8)則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一位代表。而當時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也正在歐洲興起,提倡者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1867/8/7-1956/4/13)公然撰文指稱利伯曼「應該交出皇冠」。自此,揭開了兩人纏鬥一生的藝術戰爭。即便到了1930年代,利伯曼和諾爾德分別在不同的莊園內描繪花朵題材。但相同的主題並沒有消弭兩人之間對於藝術的歧見,反而讓爭端持續升高。
《諾爾德 vs 利伯曼》劇照。圖/想映電影院提供
20世紀初,柏林的藝術品市場相當地熱絡。而多數藝術家都加入的:柏林分離畫派(Berlin Secession)則是掌握了論斷藝術品「是否具備現代性」的話語權。當時分離派領導人利伯曼認為,只有印象派符合現代美學的標準。秉持著維護印象派地位的立場,在1910年的春季博覽會,利伯曼對於所有非印象派的作品一律批評排斥。其中甚至表示,若是繼續懸掛諾爾德(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他將會離場表示抗議。
諾爾德,《聖靈降臨節Pentecostes》,畫布油畫,1909,87 x 107 cm。圖/取自WIKIART
讓利伯曼如此大動干戈的作品,是諾爾德1909年所繪的《聖靈降臨節》。這件表現主義的代表作,被視為是藝術家在重病發燒下所創作的奇蹟。對比的用色以及厚重的顏料堆疊,形成了強而有力了視覺語彙,在當時廣受好評。更在展後成為了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eue Nationalgalerie)的館藏。《聖靈降臨節》所代表的表現主義,與印象主義有著出發點上的不同。而利伯曼則是將其批評為「這是亂塗,不是繪畫」,也開始了兩位藝術家互不相讓的藝術人生。
《諾爾德 vs 利伯曼》劇照。圖/想映電影院提供
在1910年末,諾爾德透過分離畫派發給了利伯曼一封指責信(該信也於《藝術與藝術家雜誌》刊登)。信中直指:「年輕一輩受夠利伯曼的作品了,看了就厭煩。他的藝術庸俗無力,真是丟人。」一名正在起步的藝術家,公然侮辱握有強大話語權的前輩。這讓向來不太與人分享內心感受的利伯曼,開始對於衝動的年輕後輩心生厭惡,一生耿耿於懷。
REACTIONS
3
1
0
2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特展藝文跨界C-LAB「2023玩聚場藝術節——SHOW ME A PLATE!」表演盛宴打造新「台味」,邀觀眾以多重感官吃 buffet
2023-12-05|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