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4|撰文者:林侑澂
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片段。圖/台北當代藝術館《第四屆Pulima藝術節》提供
【殖民】的體制與方式有許多種類,雖然現今已不復見歷史上的壓迫與剝削,但是殖民的經驗依然在許多國家留下影響。紐西蘭藝術家Lisa Reihana的作品《追尋金星[感染]》透過共26公尺的投影作品,講述70個南太平洋區域被歐洲殖民的片段。將紐西蘭原住民的歷史記憶,做了平舖直述的再現。而精緻的形式,也同時對議題與美學的結合做了完整的註解。
值得觀察的是,當代藝術對於殖民課題的呈現,往往已經不再是二元對立的角度。而是試圖用更抽離的視野,盡可能地進行客觀的陳述與討論。紐西蘭和澳洲的轉型正義運動是全球最早開始的,幾乎可說是在後殖民時代走得最領先的兩個國家。此件廣受國際重視的作品,對於「發現大洋洲」的史觀提出了強而有力的反駁。提供了全世界一個再次理解的角度,也提供了與台灣經驗相互對照的錨點。
王良吟 Amanda Heng,(上)《另一個女人 Another Woman No. 2》/(下)《二十年後 Twenty Years Later》。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高雄市立美術館《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展場
【語言】在各個文化的傳承中,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而一種語言的弱化或消失,往往代表了一個文化的衰亡。全球許多曾被外來者統治的文化,都長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例如新加坡藝術家王良吟的母親,生長潮州話的環境中,但女兒卻因為官方政策,從義務教育開始就在英語 / 華語為主流的環境中成長。在橫跨了20年的作品中,王良吟記錄下了自身與母親的相處,也同時將無聲、無法出聲的家庭經驗記錄了下來。
長輩和晚輩無法用母語溝通,現已成為了在全世界都嚴肅探討的現象。台灣在語言發展的歷程與新加坡相似,多元的母語一次次地被統治者設定為「方言」,形成了世代在語言溝通上的落差。這樣的現象所體現的不僅是語言的沒落,也反映出了文化傳承上的困境。
王鼎曄,《勇為》,2018。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小說:雙城計畫》提供
【語言】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時,符號的書寫自然也是重要的軸線。藝術家王鼎曄在作品《勇為》中,運用白話字(閩南語羅馬拼音文字)與家族記憶的扣合,將一段段親人的記憶堆砌成為富有詩意的影像創作。藝術家的祖父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相關的過程卻成為了家族成員間隱晦、不再提起的經歷。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邀請家族成員回到故居打掃,並且用老屋中的塵土寫下了台語文字:「我會死兩次,一次是靈魂離開,再次是從你的記憶中消失。」從自身的家族出發,書寫、凝視著大環境的歷史景況。
隨著時間,有一部分的記憶會顯得難以保留。而語言的交流,讓記憶成為了可以延續的歷史。尤其是從當事人口耳相傳的記憶,往往比起教科書更加真實。此作中的文字與影像、內容與形式相互支持,深刻地體現了語言所能夠承載的時代重量。
REACTIONS
2
0
0
1
4
熱門新聞
1
先聲奪人「潮」!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中的人流、金流與潮流(1/16更新展位銷售成績)
2021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展徵件開跑!
「非現實的真實存在」羅展鵬繪畫中所覺知的萬物因果
2021迎接「波依斯年」:為紀念約瑟夫·波依斯百年誕辰 德國各地整年舉辦超過20檔大型展演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彭譯毅的[一 一]以建築材料書寫藝術日記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當代藝術展 疫情時代中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韓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抱歉了錢錢!北美館推出全新藝術商店與設計商品 邀你一起「貼近北美館」!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