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新聞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CNN分析:「為何台灣能成為多元性別藝術家的創作天堂?」

CNN多元性別藝術LGBTQ創作天堂亞洲分析

2020-07-02|撰文者:林侑澂

禁忌的標籤

Su Misu,《I am a fake but my heart is true》。圖/取自CNN Credit:Su Misu
即便台灣的環境相對友善,但是LGBTQ藝術仍然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藝術家Su Misu也向CNN表達了台灣LGBTQ課題所面對的現況。Su Misu認為,台灣的同志藝術家正面臨著「社會將課題過度簡化」的困境。他定義出了各種有困難或具有挑戰性的相關議題,然而這些議題在主流的討論上仍然相對弱勢且難以處理。
Su Misu指出:「例如毒品、艾滋病、性虐待、性工作者、變性者、殘疾者,這些被視為『禁忌』的問題需要更多的關注度」並且補充說明到,探討相關的主題或許能夠針對「挑戰既有的性別及性別定義」產生不一樣的觀點。
顧福生,《秘密房間》。圖/取自台北當代藝術館
對於認知的標籤化,不會限於單一主題,同一件作品中所關注的面向也能夠非常多元。藝術家曾怡馨向CNN表示,「LGBTQ藝術」的界定或許也是相當概括性的。例如他自身有許多創作涉及了LGBTQ主題,但這些與他自身的性傾向無關。曾怡馨並不會將自身定義為同志藝術家,事實上他所關注的主題相當多樣,例如破壞性的圖像、經典藝術品再造、流行文化的攝影或是政治人物(蔣介石)的再詮釋。這樣的案例也說明了,藝術家做作為一個獨立思辨的個體,是有能力處裡多種主題並取得成就的。
侯俊明,《男洞》。圖/取自台北當代藝術館
驕陽基金會的孫啟越先生則是認為,儘管他們主辦了一個以LGBTQ為主題的展覽,但藝術家 / LGBTQ們真正關心、追求的是「在發聲的過程中不被貼上標籤」。然而展覽方考慮到現階段亞洲LGBTQ藝術所面臨的環境,還是認為明確主題設定還是必要的。或許在理想的未來裡,亞洲將不再需要這樣的單一主題策展。而是自然而然地去LGBTQ標籤化。
王俊傑的,《激情》片段。圖/取自台北當代藝術館
在台灣,尤其是台北市在近20年來,文化界開設了許多的LGBTQ友好空間。如同而伊通公園或是晶晶書庫、藝廊、生活廣場等等,都是成功經營的藝文機構。許多畫廊或是基金會等單位,也更開始將LGBTQ藝術納入策展軸線當中。在這同時,台灣的同志文學、生活圈以及學術研究也呈現增長。儘管社會中仍然存在保守或是對抗的立場,但在台灣生活的同志藝術家,的確是擁有著高度自由創作的空間。
2019年《同志驕傲月》遊行活動,參與者在台北自由廣場前合照。圖/取自CNN Credit:Sam Yeh/AFP/Getty Images
性別平權是天賦人權的一部分,而藝術家作為最領先反映社會的一類人,具有透過創作提供精緻的感官,並啟發多元的視點的能力。台灣的LGBTQ藝術,無論是對內作為支持文化發展的能量,或是對外作為推廣台灣的一環,都已經領先亞洲,也在全球受到了肯定與尊重。在藝術創作中提出對世界的見解是藝術家的工作,而能夠接受不一樣的觀點則是社會成熟度的體現。這樣的成就並非一朝一夕的成果,而是台灣30餘年來人權價值的累積。LGBTQ藝術在台灣的現況當然還有許多值得努力之處,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相信未來會是可以期待的。
參考:CNN / 台北當代藝術館驕陽基金會藝術家526官方網站

CNN多元性別藝術LGBTQ創作天堂亞洲分析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