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國際新聞

當代藝術

首屆「桃源國際藝術獎」徵得46國600多件作品 3/13揭曉首獎得主

桃源國際藝術獎桃園市立美術

2021-03-08|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由臺灣桃園市立美術館辦理的「2021桃源國際藝術獎」,於去年徵件期間廣泛得到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創作者的關注,總計徵得46國600多件作品參賽。經國際評審團評選出17件入圍作品,將於3月13日起在桃園展演中心展出,開幕當日也將舉辦頒獎典禮,並揭曉首獎及其他獎項得主。目前興建中的桃園市立美術館,通過各種藝術活動為未來的營運暖身,館舍更由日本的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和臺灣的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結合周圍自然環境與社區的「山丘」造型,完工後勢必將成為臺灣又一處重要的藝術殿堂。

蛻變再啟程的「桃源國際藝術獎」

「桃源國際藝術獎」前身為2001年起舉辦的「桃源創作獎」(簡稱桃創獎),以鼓勵當代藝術之實驗與創新為宗旨,與臺北美術獎、高雄獎並列為臺灣三大當代藝術創作競賽。2020年起,桃創獎正式轉型為「桃源國際藝術獎」,秉持既有的創新精神,整合海內外資源後,以蛻變的新姿態帶動當代藝術創作多元發展,強化國際藝文交流,厚植藝術研究與創作的根基。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劉俊蘭進一步說明:「桃源國際藝術獎是未來桃園市立美術館、甚至是桃園市面向國際藝文發展的前哨站,期許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創作培育基地,同時也藉由獎項的舉辦為當代藝術創作者提供專業的展演平台,開啟對話與合作的可能性。」
本次徵件的初選審查,由館長劉俊蘭擔任召集人,邀集海內外專業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共7人組成國際評審團,包括多次策劃國際重要雙年展的日本森美術館特別顧問南條史生;創作領域橫跨書法、錄像、裝置的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曾任職於法國龐畢度中心、策展經驗豐富的Loïc Le Gall;臺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洞悉當代藝術文化的資深藝評家高千惠;具策劃大型藝術節經驗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邱誌勇;以及兼擅創作與策展的東海大學副教授張惠蘭。
本屆入選的17件作品,創作者分別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孟加拉、美國、葡萄牙、拉脫維亞、希臘等地(入圍名單請參考附件),作品類別涵蓋平面繪畫、立體空間裝置、以及新媒體藝術。劉俊蘭館長表示,這些文化背景殊異的藝術家,其作品蘊含多元議題,既見藝術本身課題的探討,亦見思考生命存有、地方發展或回應時局變動的創作,引人重新領會藝術也重新觀看世界,入圍作品將齊聚桃園展出,期待這些作品在桃園的文化脈絡下,可以激盪出豐富的討論,衍生更多層次的意義。
「2021桃源國際藝術獎」將於3月13日舉辦頒獎典禮,典禮也將於14:30 (GMT+8)於美術館Facebook與Youtube頻道進行直播,本獎項為兩年一屆,預計下屆徵件時間為2022年中,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
頒獎典禮資訊
頒獎時間:2021年3月13日,14:30-15:30
頒獎地點:桃園展演中心一樓 (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188號)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2021桃源國際藝術獎
展出時間:2021年3月13日至4月18日
展出地點:桃園展演中心一樓 (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188號)
網址:http://tmofa-tiaa.com/

桃園市立美術館  簡介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的方式發展。除了選址於桃園市中壢區青埔的大美術館(亦即母館)之外,還有以兒少為對象,致力推動藝文扎根與美感教育發展的「兒童美術館」、首座官營書藝主題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和研議並持續洽商基地撥用事宜的「中路美術館」。
母館館舍由日本的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和臺灣的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以新穎的「山丘」造型為外觀的館舍建築,包含三個層次的空間:「箱空間」,「夾層空間」,以及「山丘」外部坡面錯落的涼亭綠蔭、展望台、戶外平台空間等。建築師以「景觀化的建築,遊樂化的展館」為理念來設計的這座「藝術山丘」,將不僅肩負典藏研究、藝術展演、教育推廣等任務,亦將結合周圍的自然環境與社區規劃,發揮多元功能,形成親近生活的藝術場域。
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https://tmofa.tycg.gov.tw/

2021桃源國際藝術獎 初選入圍名單

Finalists of 2021 Taoyuan International Art Award

李迪權 / LEE Tek Khean,馬來西亞 Malaysia

少年、煙霧與傘 / Teenager, Mist and Umbrella

木刻版畫一直與現實社會保持密切關係,民主、政治改革場景都能看到木刻版畫的足跡。
左翼藝術家利用木刻產生的戲劇張力和及時的印刷速度來陳述自身的政治理念。
2019,展開木刻計畫,記錄香港發生的逆權運動,預計在香港與日本展出皆因爲國安法通過後被迫取消。現場展示的空白紙張是對極權主義無聲吶喊,印有圖像之作則提醒著自由之可貴。

王譯薇 / WANG Yi Wei,臺灣 Taiwa

快慢奔跑 / Running Fast and Slown

此作品探討姿態性繪畫、 圖框、與建築空間的流動性互動,將東方書法的流動性、骨法及氣韻結合行動繪畫的影響,延伸到肢體與建築空間的互動。 透過直覺及即興肢體動作, 將身體潛藏的意象表現於姿態性筆畫,從圖框延伸到建築空間,探討圖框與建築空間的互動與衝突。

具本妸 / KOO Bon A,韓國 Korea

時間的牙齒/ Teeth of Time

《時間的牙齒》是我的創作系列,表現自然無情地帶走各種物質與現象,使用「牙齒」一詞,則是為了強調時間的特質。
在這件作品中,我透過齒輪這項媒材表現滿與空、自然與文明的循環。韓文裡『齒輪』的漢字為『胎葉』,『胎』有孕育生命的意思,『葉』即為葉子,二字結合指涉一種孕育生命的框架,就像葉子為樹木帶來生命一般。因此,齒輪在此象徵生命。存在與不存在、生存與消逝皆是一體的兩面。

Ray KIANG,美國 U.S.A.

不可見之物The Invisible

《不可見之物》是由《進入光中⋯》和《藍書》二件作品所組成的裝置,它開啓的對話引領觀眾反思全球政治複雜性及所有社會身處的社會建構。這次展出呈現語言、法律、社會建構及個人信仰之間張力的概念切片,而二件作品的並陳創造出一首啓發覺察及省思的概念詩。

莊立豪 / CHUANG Li Hao,臺灣 Taiwan

《卡門線》/ Kármán Line

卡門線原指地球大氣層與外太空的邊界,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層越稀薄,人類活動範圍似乎被侷限在一顆泡泡內,換言之卡門線之下為人們的居所,之外則是未知或祂人的領域,而這次創作將此領域分層的概念延伸至展覽場所,除了人們行走的地面和垂直的作品牆面外,也讓展場上方的空間併至作品的一環,將天使的剪影利用非物質的方式從展場上方召喚下來,除了對於天使形象的提問外,同時讓作品產生一種向上的場域連結。

Ana MENDES,葡萄牙 Portugal

人民的收藏The People's Collection

《人民的收藏》計劃始於2014年。這個計劃邀請來自被殖民國家的人民參觀世界各地的民族學博物館,在後殖民的脈絡下反思其身分認同。在參訪的結尾,參與者可提出他們所選擇的文物,爾後,曼德絲拜訪該博物館、拍攝這些文物,製作一組明信片,並以參與者姓名命名。這項計劃已在全球超過20國展開,參與者超過100人。曼德絲首度為桃園市立美術館製作特別版的明信片,邀請美術館訪客將明信片寄給西方博物館,要求他們將明信片的文物返還給母國。
透過這種方式,曼德絲將同樣來自殖民背景的亞洲人民和西方人民連結在一起。

林彥翔 / LIN Yan Xiang,臺灣 Taiwan

山若有神 / If Mountain Has Deities

《山若有神》系列以長時間在北臺灣山區做的土地神研究,轉化成為一系列藝術計劃的基底,從政治地理學、環境倫理的觀點去切入,並聚焦在山中的泛靈論思考,試圖將山作為一種思想的媒介,且將土地作為一個情感的指涉對象,以神靈與自然之觀點,並回返至人類環境中的世界觀,並聚焦於人類世的討論與非人物的思考。

張致中/CHANG Chih Chung,臺灣 Taiwan

作鴛鴦 / Fabricating Mandarin Duck

「作鴛鴦」一詞源於澎湖望安、將軍二島,意指「建造第廿四震洋特攻隊基地」。作品交織兩段互為映照的古今敘事——從日治末期的離島軍國史,以及中國文學史上享負盛名的「鴛鴦」一名之誤植竊用——從地緣政治、生物學、文本解構的梳理中,「鴛鴦窟」地名恰好自證了「鴛鴦」此物種的荒謬命運。這是屬於臺灣的洞穴寓言,在晦暗中映照出我們的真實、歪斜、與永恆的盲點。

Lewis COLBURN,美國 U.S.A.

拋棄式紀念碑II(仿照「穿灰衣的男孩們」)/ Disposable Monument II (After the Boys Who Wore Gray)

2017年8月,抗議示威人士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德罕市(Durham)拆除了聯邦士兵的紀念碑。這座銅像在撞到地面時變形、扭曲成原先直挺人物的變形版本。由此而生的物件帶有濃厚的歷史及政治意義,也呈現令人驚訝的複雜立體形態,與美國當前正在奮力改變種族主義和奴隸制的歷史錯誤,以建立一個更公平、公正的未來有深刻的關聯性。原始的紀念碑因為聯邦軍隊的制服而被稱為「穿灰衣的男孩們」。這個變形的紀念碑現今被存放在北卡羅來納州德罕市。
這座損壞的紀念碑是我為「桃源國際藝術獎」創作的《拋棄式紀念碑II(仿照「穿灰衣的男孩們」)》的出發點。

鈴木貴彦 / Takahiko SUZUKI,日本 Japan

全球商店˙情報:桃園2021 / Global-store.info : Taoyuan 2021

我的藝術計劃名為《全球商店計劃》。「全球商店」這個主題聚焦全球各地區的個體商店,我製作「2.5D」的照片(以平面影像製作立體建築模型)和海報,再將這些商店以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國際公司形態進行宣傳。所有的創作成果皆展示在計劃網站。2020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影響,全球活動近乎停止,因此,臺灣的商業無可避免地必須轉往國內發展,儘管如此,計劃所選中的桃園個體商店仍能維持足夠的國內生意。我選擇桃園的檳榔店、小商店和小攤子,都是桃園在地小型、熟悉的商業形態。人們很少試著了解他們展示的資訊,但他們的「規模、廣告看板、存續方法」都在在體現出「桃園對文化和經濟的態度和想法」,其實一直擺在我們眼前。

Liva DUDAREVA,拉脫維亞 Latvia

活躍的物質/ V_br ⃤ nt* m ⃤ tt3r*

《活躍的物質》隱含了日常地方、身體、物品的精神,它們多少都帶有液態晶體——這是一種同時具有液態和固態晶體特質的物質狀態。
《活躍的物質》這件裝置的組成元素,包含六個入口,看起來像未啓動的LCD螢幕,還有用回收塑膠做成的石頭,每一個代表的微觀歷史都是作者認為與材料技術有關的重要里程碑,是一度液化而暫時凍結的瞬間 – 挖掘、現代性、身體、生產線、商品和再結晶 – 皆排列在半透明的表面上。
如此的物質重現不僅表示晶體使日常技術成為可能的現實 – 這些過程經常深刻地體現不道德的物質現實 – 也呈現晶體據聞能抵消相同技術產生的負面效應的現象,如以自然晶陣阻擋無線電波,或以天空淨化器(chembuster)抵抗5G輻射。

吳依宣 / Sara WU,臺灣 Taiwan

事物不在場 / Lived Absence of Objects

此作品嘗試透過展示居室空間,去延展生活碎片的痕跡,觀察系統、物品與空間,在開展與隱藏之間、同質與異質之間、甚至主體與客體之間,所顯現的互動張力。在趨於透明化、碎片化的當代秩序下,此作品事物不在場(Lived Absense of Objects),試圖探索物件開展與隱藏訊息的能力,映照當今的生活狀態。

Maria VARELA,希臘 Greece

生命織毯/ Rugs of Life

傳統摩洛哥阿瑪濟(Amazigh)織毯圖案在此作中重構成一個新類型。民俗傳說中常見的基本傳統象徵圖樣,先依約翰.康威(John CONWAY)的「生命遊戲」(Game of Life)演算法被解構,接下來,傳統圖式被輸入細胞自動環境中,再演算生成的特定時間範圍內,以簡單規則導入不斷增加的複雜度。當地的工藝師受邀使用新解構而成的圖案,以其數十年的經驗和手藝,直覺式地創作織毯上的新構圖。如此一來,傳統毛毯織造轉化成一種當代設計,是演算式圖樣生成演化、文化知識儲存室和人類頂尖手工技藝的結合。這些新圖式中編碼的故事是人工智慧、人類故事傳遞和身體勞動合作的典範,創造出一種不僅是了解這個世界,也是存在於世界上新方式。

江俊毅 / CHIANG Chun Yi,臺灣 Taiwan

合生體計畫:地味 / Holobiont Project: Ji-mi

生態環境所面臨的衝擊愈發嚴重,土壤退化造就的問題影響了整套生物圈的循環,如氣候變遷、糧食減產、生物多樣性。〈地味〉縱觀各面向,試圖以理解土壤、微生物、作物、人,四者間的微妙關係。藉由觀察作物與土壤菌的共生變化,並運用感官中的嗅覺和視覺。藉著氣味的引導進而思考層層相互關係,並反思其中的生態連結與影響。

丁昶文 / TING Chaong Wen,臺灣 Taiwan

魂歸故里 / Going Home

《魂歸故里》以陳華宗為故事原型,起始由一位青年回訪陳華宗的故居:一座隱身於荒煙蔓草中,早已傾頹的折衷主義式樣建築,一路接續至議會大樓儲藏間內的陳華宗雕像,藉由他的故事,我想呈顯的是歷史場域背後,諸多真實與虛構的交織網絡。作品另一部份則切入臺南縣議事大樓的建築,討論國家執政者的意識形態,如何藉由空間中的符號來傳播或強化。

Mizanur Rahman CHOWDHURY,孟加拉 Bangladesh

土地/ LAND

土地的概念傳統上是建立在勘測或創造邊界限制之上。居住在後殖民時期的今日,戰爭、邊界限制、土地私有化在全球各地導致了大規模的人類遷徙,因為私有資本主義,原住民及其他居民們遭到邊緣化。自然災害能立刻改變現今世界的傳統樣貌或地圖。因此,這種時間性和土地的紛擾提問著:人們還有歸屬的土地嗎?土地又代表著什麼意義?人們能夠超越這個商業資本世界、達到相互連結的潛在精神國度又在哪裡呢?這件錄像裝置探尋著這個存在於真實及另一個空間之間的第三國度,並喚起在不同土地狀態中人類存在的抽象經驗。

簡佑任 / CHIEN Yu Jen,臺灣 Taiwan

舉牌工人肖像計劃#6 /Workers Holding Placards - a Portrait Project No.6

《舉牌工人肖像計劃》是以舉牌勞工作為主體,試圖透過藝術家的身體行動,以繪畫記錄舉牌工人工作的勞動狀態。《舉牌工人肖像計劃》試圖創造一個肖像畫想像的反轉,透過創作者行動過程對應於這個世代如此尋常的社會實踐,用來探索當下身體形象如何呈現,以及創作勞動與個體、集體、社會機制所交互扯動且溢出的複雜關係。

※依作品類別及報名時間排序 In the order of category and registration time.

桃源國際藝術獎桃園市立美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