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2021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將於11月12日開幕,舉辦為期兩週的聲響藝術展演活動,規劃有:「當代精選」、「電影音樂會」、「校際合作」、「舞蹈之聲」、「展演裝置」等五大單元,展現當代音樂與聲響藝術在跨域創作上的多元樣貌,由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邀請藝術家、團隊合作推出18組作品,近90多位創作者、演出者參與,他們不畏疫情持續創作,終在疫情趨緩下有機會與民眾分享,其中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簡稱IRCAM)為期近兩年的合作,推出首件國際共製作品《失眠寫生簿》實驗版,將於本次藝術節邀請觀眾聆聽體驗。
《失眠寫生簿》實驗版以聲光打造無人劇場 創造新的展演語彙
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在2019年即敲定與法國IRCAM第一件共製作品,由豪華朗機工團隊與義大利作曲家安德里亞.塞拉(Andrea Cera)以音樂及光球機械裝置共創《失眠寫生簿》,歷經兩年線上的緊密合作,由光的律動、立體聲場融合成的微敘事內容,在無人現身的劇場,將表演者、舞台裝置等元素,極簡凝鍊於光與聲音中,轉譯情感、敘事、行為,創造一種新的表演語彙及形式,讓觀眾體驗被聲音光影包覆環繞的感知經驗。豪華朗機工團隊以跨界混種為理念,在藝術創作上常搭以音樂、視覺、機械裝置、文本共陳的多樣性形式與內容展現,使創作面向豐盈變幻,創造許多人文與科技間和諧迷人的作品。
此次《失眠寫生簿》的空間聲場由法國IRCAM規劃設計、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執行,因受疫情影響,國外聲音創作團隊無法來台參與實地展演調校,但此版本為突破疫情封鎖,進行線上協作的實驗版首演呈現,明年將移師法國巴黎正式演出。
豪華朗機工╳安德里亞.塞拉《失眠寫生簿(20202021)》:光球動態路徑實拍。圖/豪華朗機工提供
豪華朗機工╳安德里亞.塞拉《失眠寫生簿(20202021)》:創作團隊與作曲家安德里亞.塞拉論壇視訊畫面。圖/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跨界合作 探索當代音樂與聲響藝術的新樣貌
「當代精選」單元有鋼琴家盧佳慧演奏自己作曲的《蝴蝶蘭》,結合畫家江賢二的畫作轉化的立體動畫,兩者在演奏中跨界交會,巧妙地交錯抽象與具象,本作品獲得洛杉磯電影獎聲音設計榮譽獎等國際各大獎肯定。那娜擊樂二重奏的《混沌‧誕生》除演出巴西作曲家布薩的擊樂連篇作品《混沌》中兩首純器樂的短曲,特別也為本屆演出楊祖垚的《主題標籤後記》及陳家輝的《微不可察的擾動》兩首新創當代音樂曲目。雙子二重奏則演出數首當代結合電音搖滾、魔幻與極簡主義的曲目。另有兩件當代新創純音樂作品以立體聲場規劃設計,包括作曲家陳立立的《病²》用音樂建構出人的焦慮與多夢情狀,作曲家羅芳偉的《荒蕪之歌》則寄寓詩句,轉譯成音樂,來審視生存意義。
盧佳慧《蝴蝶蘭》。圖 / 盧佳慧提供。
雙子二重奏《雙子節拍》。圖 雙子二重奏提供
那娜擊樂二重奏《混沌.誕生》。圖 / 那娜擊樂二重奏提供。
陳立立、羅芳偉《病²》&《荒蕪之歌》:沉浸式多聲道音樂展演:藝術家於臺灣聲響實驗室聲響工作站 3 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工程師謝賢德進行作品討論。圖/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電影音樂會」單元中,邀約IRCAM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共製的《瘋狂的一頁》電影音樂會首度來台映演,同時還有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聯手打造的「華語默片電影作曲計畫」,甄選出劉蕙雯、林煒傑,以及邀請王思雅為影片創作新曲,透過當代音樂、聲響與影像的再創作,賦予經典華語默片電影新的生命與光彩。
法國 IRCAM《瘋狂的一頁》。圖/ 法國 IRCAM 提供。
「舞蹈之聲」單元則有四檔C-LAB和不同單位共製的作品,共同創造新的觀看與聆聽經驗,包括「蘇文琪 X 一當代舞團」結合立體實驗聲場、舞蹈、VR影像的《黑洞博物館 + 身體瀏覽器》、許程崴製作舞團結合當代電音、現場器樂及舞蹈演出的作品《桑步2021》。C-LAB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共製的兩件作品:由街舞舞者洪翊博搭配作曲家謝賢德的《異相共存》,以日常環境中各種循環動態為創作核心,透過舞者和聲響設計的共創模式,探索肢體和聲音在空間中互相影響的微妙變化。田子平和郭立威的作品《光之所向》,運用環形雷射光束和機械美學的動態穿透舞者身體,探索機械與肉身共舞共存的關係。
蘇文琪╳一當代舞團《黑洞博物館+身體瀏覽器》。圖/ © 一當代舞團 Photo © YiLab
許程崴製作舞團《桑步2021》。圖/鄭存妤攝影
NTT╳C-LAB 洪翊博、謝賢德 《異相共存》。圖/ 洪翊博提供。
NTT╳C-LAB 田子平、郭立威 《光之所向》。圖/ 趙心攝影。
「展演裝置」單元除了《失眠寫生簿》外,另有這次聲響藝術節和同期在C-LAB展出之「未來媒體藝術節」共同呈現的《等晶播種》,由藝術家許家維、鄭先喻、張碩尹創作,以雲林縣虎尾糖廠為研究場域,作曲家許德彰擔任音樂創作,臺灣聲響實驗室協助3D 聲響技術對虎尾地區進行錄音採樣、紀錄聲景,以當代科技回探歷史場景的編導式影像手法暨劇場式體驗。王福瑞《悸動響2.0》則於C-LAB升級版的聲響工作站呈現,讓此作有更多層次的聲音表情與更細緻的聆聽知覺。
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等晶播種》。圖/許家維工作室提供
王福瑞《悸動響》 16.2 Ambisonic 全景聲系統、VR 頭顯 10’00”,2021。圖 / 在地實驗提供。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邁入第二屆,除了在當代音樂及聲響藝術創作呈現多元面向的現場音樂演出之外,也包括舞蹈、電影、裝置等跨界合作。此外,今年更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攜手合作推出5組節目,注入師生創作的校園活力、激發新生代跨域創作的想像力與實踐力。此外,聲響藝術節並規劃創作者的分享講座,透過多面向的直接對話,打破大眾對藝術疆界的既定認知,拓展對音樂、聲音、科技與跨界藝術的理解和想像,成為支持臺灣當代音樂聲響藝術發展的能量。因應疫情,此次也推出數檔線上節目,包括法國ManiFeste藝術節菁華版線上看及國際論壇,讓國際交流不受疫情影響停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音樂研究所電子科技音樂組《跨越》器樂與多聲道電子音樂會。圖/謝賢德提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及管弦擊樂研究所《後花園II-聲光對位》科技與藝術跨域音樂會。圖/王世邦攝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大兵的故事》。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提供
清華AI樂團《聲,波》。圖/楊上賢攝影
2021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日期|2021.11.12(五)— 2021.11.28(日)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開幕式
日期|2021.11.12(五)19:00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戰情大樓前廣場
節目
盧佳慧《蝴蝶蘭》3D 影像鋼琴演出
那娜擊樂二重奏當代打擊樂《混沌.誕生》
王福瑞《悸動響2.0》影音作品(局部)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2022第3屆「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於台北喜來登展現重生藝術多元面貌
吳剛毅.彌雅的新立體解構主義 於鍾鼎藝術發表《城市漫遊系列》個展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2022年最新得獎作品首站展出在臺灣!
2022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觀察跨國藝術活動在台灣的縮影
「2022桃源美展」6月17日起徵件開跑!聚焦「繪畫與書寫類」,催發在地當代視野
「畫都」與「畫伯」,論繪畫,也話當年,關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在嘉美館中的當代轉向與感性經驗
停辦一年的台北當代並未因此「掉粉」,它為什麼如此吸引人?
劉舒律個展《初夏圓舞曲》夏日抹清新,搭樂曲「沉浸式體驗」化情感為真實!
鏟出生命莊嚴的躍動 國美館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111年全國美術展」 得獎名單揭曉!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C-LAB聲響藝術節」-Oli 邊境 - A Song Within Us 多人VR 劇場首度亮相 暨 《科技 X 音樂》音樂會
2019-11-26|撰文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155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C-LAB與雪梨歌劇院首度跨國共製「返回:第二章」,臺、澳兩國藝術家以動態影像作品共同回應疫情帶來的衝擊
2022-02-23|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