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現代藝術策展時事觀點

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首次發聲,鍾經新首度規劃「藝術成癮-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藏家特展於新創生活展          

大亞洲藝術聯盟新創生活展鍾經新藝術成癮藏家特展

2022-08-02|撰文者: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 理事長鍾經新/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此次很榮幸受到新創生活展的邀請,首次合作「藝術成癮-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藏家特展」。
「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創設於2021年12月4日,為台灣第一個聯合藏家與藝術家為縱橫軸線推動藝術的協會,由鍾經新女士邀集數十位志同道合的藝術愛好者,共同為發起人而成立的藝術聯盟協會。
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於2022年1月舉辦首場藝術講座。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於2022年3月參訪台灣藝術大學第二校區。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發展宗旨與目標有五項:
  1.彰顯台灣收藏家的眼界與廣度。
  2.研究並梳理台灣收藏史脈絡。
  3.進行藏家培育與收藏展覽計劃。
  4.開拓藝術家國內外的展覽計劃。
  5.建立與國際收藏群體的策略聯盟。

臺灣藏家的收藏實力世界聞名,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透過此次的藏家特展,除了展現會員的收藏實力之外,也希望推動吸納及培育新藏家的計劃。協會將透過各種活動的舉辦,讓新舊會員能夠堆疊美學判斷的高度,也達到彼此交流的熱度;另外,也藉由資深藏家的無私分享,提供新晉藏家免除不必要的學費;同時也為藝術家開拓國內外的展覽計畫,並建立國際收藏的策略聯盟。
李禹煥 LEE Ufan,《對話 Dialogue》,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97.8 x 130.8cm,2011。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此次展覽由鍾經新理事長策展規劃,主題訂為「藝術成癮-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藏家特展,聚焦在特殊媒材與思維的創作,呼應新創生活展的無限可能。這是一次集結國內外藝術大師作品群展的重大展覽,總共有21位藝術家 28件作品。
首先登場的是日本前衛反形式主義「物派」(Mono-ha)及韓國1960-80年代單色畫運動(Dansaekhwa) 的首要倡導者李禹煥(LEE Ufan),打破制度與文化傳統,捨棄了繪畫的表象,取而代之的是東方哲學中的簡約元素;此次展出2011年「對話」系列,是以「空」的概念為基礎的哲理性表達,三塊灰藍的大筆觸構築在空靈的畫布上。1952年出生,被稱為「後物派」作家的多和圭三(TAWA Keizo),其鐵雕作品是將實心的鐵塊,像苦行僧般用鐵鎚一下一下的在材質上敲下無數堆疊的痕跡,一直到鐵塊造型達到他的要求為止;作品的敲擊面微微外傾的造型,堆疊著作者無數的實踐過程;目前是多摩美術大學雕塑系教授。
塩田千春 Chiharu Shiota,《State of Being (Two Together)》,金屬和黑線 Metal, Black Thread, 90 x 65 x 132cm,2014。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湯杰 TANG Jie,《石語 Stone Story》,石頭、鼓、動力裝置 Stones, Drum, Powerplants, 200 x 200 x 400cm,2015。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塩田千春(SHIOTA Chiharu)的作品連結了行為藝術、雕塑和裝置藝術的許多面向,以廣闊且散佈在空間中的線網及軟管網聞名,將抽象的網絡和日常的現成品(例如鎖匙、皮箱、鞋、洋裝、窗框和船)連結。藝術家用線組成的作品是因其長期經歷在不同地方的移動,衍生想用紗線將自己的所有物品包覆起來的想法;此次展出除了裝置藝術之外,還有難得的四件手稿。湯杰出生於1989 年,2016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現任教於魯迅美術學院,作品主要研究方向爲裝置與交互藝術。湯杰擅長研究物質關係與物理關係所構成的視覺關係,去呈現一種質樸無華的詩意,並以水、木、沙石等為媒介探索著人生、宇宙萬物的自然規律;此次展出2015年的石語,鋪墊濃厚的禪意,在空間中營造安定的氛圍。
井上有一 Yuichi Inoue,《捨 Sha》,墨、日本紙 Frozen Ink on Japanese Paper,60 x 90cm,1960。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安東尼·塔皮埃斯 Antoni Tàpies,《Taques Vermelles》,紙本油彩 Oil and Varnish on Paper,100 x 70cm。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井上有一(INOUE Yuichi) (1916∼1985)的書法作品,在於畫面結構上大開大闔的縱橫筆墨,作為日本戰後現代書法發展進程中的代表人物,井上有一是在既有的傳統基礎上,以個人獨特的姿態和意志,進一步延伸並突破原有的疆界。1923年生的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是加泰隆尼亞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兼作家。以"物質繪畫"聞名,作為非定型藝術的先鋒,塔皮埃斯用沙、塵、木頭和顏料、亮光漆來創造出煉金術般的畫作,將基礎材料與看不見的、形而上的世界連結。1948年塔皮埃斯和友人合辦了"骰子的第七面"(1948至1956年),是為西班牙戰後的第一個藝術運動。他常用的"十字"同時代表了他姓氏首字母;塔皮埃斯榮獲了諸多獎項,包括聯合國西班牙協會和平獎(1984年)、法國政府藝術與文學司令勳章、(1988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1993年)、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1998年),2005年,他以畢生創作獲頒知名的里松獎。
謝德慶 HSIEH Teh-Ching,《速寫7308》,壓克力、衞生紙、紙 Acrylic, Toilet Paper, Paper, 39 x 54cm,1973。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我一生最重要的時間都浪費了。」謝德慶曾多次提到,浪費時間與等待,佔去生命中的大部分,他對作品的概念十分嚴謹,如一座準確無誤的時鐘,不容絲毫差誤;此次展出1973年在衛生紙上的創作,是謝德慶難得的少數平面創作。1956年生於台南的黃宏德,是府城現代藝術重要推手之一,1985年獲得第十屆「雄師美術新人獎」,隔年再取得當時代表現代藝術最高榮譽的「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獎的殊榮;並且於1995年再獲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在有歷史記憶的門板上創作。王仲堃1982出生於台灣高雄,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科技藝術研究所,他的作品結合了數位科技與藝術的思維,自2006年開始以聲音與動力雕塑作為主要創作的媒材;在大學時期,並未衍生出純粹聲響的作品,而是結合一些會發出聲音的敲擊機械如此次展覽的《敲翹魚》。
蕭勤出身藝術世家,是「中國音樂之父」蕭友梅之子,1949年隨姑父一家人來台生活、求學,逐漸在藝術上嶄露天分,二十歲就與其他藝術家共同成立台灣第一個抽象繪畫團體「東方畫會」,成為台灣光復後第一個現代藝術組織,蕭勤並獲得第六屆國家文藝獎;此次展出1974年的不鏽鋼雕塑,是非常難得一見的作品。坪田昌之(TSUBOTA Masayuki)1976 年出生於大阪,2004 年畢業於大阪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木雕和彩繪工作,他以其簡單、優雅的雕塑形式而聞名,這種形式結合了精緻的現代主義感和手工作品的溫暖,他許多作品的表面都帶有鑿痕紋理,並塗有充滿活力的傳統日本礦物顏料,將雕塑技術和繪畫材料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韓國藝術家 KOH San Keum 將各種來源的文本轉錄成她在 30 年職業生涯中開發的視覺語言;這些文本是用人造珍珠、珠子或織物製成的抽象圖案書寫的;這次展出的文本是可蘭經。
大衛·雷蒙多 David Reimondo,《Brain》,烤吐司、樹脂 Slices of Toasted Bread in Resin Block,90 x 72.5cm,2008。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伯納德·奧貝坦 Bernard Aubertin,《Dessin de feu》,複合媒材、紙板 Mixed Media on Cardboard,65 x 50cm,1974。圖/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提供

1947年莊普出生於上海,1978年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回臺後,曾參與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伊通公園等當代藝術空間的創立,為臺灣抽象藝術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強調繪畫的物質性與抽象思維,呈現創新觀念與媒材變化,並獲得第21屆的國家文藝獎。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1934生於法國,於1961 年與Mack、Piene、Uecker 一起參加了杜塞爾多夫的 ZERO 運動,並於 1957/58 年參加了阿姆斯特丹的 NUL 運動。他的研究特點是獨家使用紅色,這是一種特權顏色,象徵著血液、生命和大地,同時也是火元素,與 1961 年的單色畫平行,他製作了他的第一幅 Tableaux feu(火畫);紅色和火是構成奧貝坦藝術語言的兩個元素。大衛•雷蒙多(David Reimondo)1973 年出生於熱那亞,早期從事視頻記錄工作後,90 年代中期他在羅馬學習,畢業於電影導演專業,並開始從事電影和音樂錄影帶的工作;這次展出的作品是2008年烤土司製成的有趣圖案。奧拉齊奧•巴奇(Orazio Bacci)1941 年出生於米蘭。得益於父親繼承下來的攝影師生涯,他從小就進入藝術家工作室,十二年來,他拍攝了盧西奧•豐塔納的作品;這次展出Orazio Bacci 1967年的創作。
尼娜•克姆奇安(Nina Khemchyan)於 1964 年出生於埃里溫(亞美尼亞),被稱為 NINA,在巴黎生活和工作。Nina Khemchyan 選擇通過陶瓷和繪畫來表達她的藝術,她的雕塑刻意將圓度、線條的靈活性和幾何形狀結合起來。瓦萊麗•古塔(Valérie Goutard)簡稱瓦兒VAL,一位原籍法國的藝術家,有個居無定所的童年時期,不斷往來南美洲和非洲之間。從2004年開始穿梭生活巴黎與曼谷之間的VAL,似乎在亞洲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一段與陶土的奇遇,讓VAL對陶土強烈的情感再也無法平息,隨著手的原始觸感盡情發揮,化為創作原料之一,VAL已然躋身於亞洲和歐洲的知名雕塑家,但非常惋惜的是她在2016年的一場泰國車禍中身亡。
吳權倫,《當收藏成為育種─歐洲》,2012-2019,現成歐洲陶瓷、文件,空間尺寸。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吳權倫,「馴國」展場圖,2019。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於1980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現於紐約定居,他常將當代為人熟知的經典物品轉變為化石與水晶,模糊了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藩界,他所創作的破損作品模仿了科幻未來的出土效果。吳權倫是第18屆台新奬的藝術家,在2019年北美館個展《馴國》時,他從個人對寵物的情感出發,連結動物馴養、物種培育、陶瓷收藏及交易史,接引台德兩地的政治;此次展出照片與陶瓷狼犬相呼應的組合。Jess MacNeil的作品專注於人類穿越時間和特定地點揮之不去的痕跡,經常以人/環境關係的動態作為她的主題;她的作品於2008年被收錄在悉尼當代藝術博物館和Samstag藝術博物館的"Primavera"中。
此次的大型展覽一來彰顯藏家的收藏實力,二來分享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會員們的收藏愛好,我們期待搭建起與國內外藝術同好的交流平台,同時我們也向世界招手。

大亞洲藝術聯盟新創生活展鍾經新藝術成癮藏家特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