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專題企畫

非核藝術導覽如何描繪核能?

非核311福島岡村幸宣非核藝術

2014-07-25|撰文者:岩切澪 圖/岩切澪

日本歷來與核能有非常深的關係: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1954年3月,在太平洋比基尼環礁捕魚的日籍漁船第五福龍丸(Daigo Fukuryu Maru)因美軍試爆氫彈而受到高能輻射;2011年在311東日本大震災中,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核能外洩事故。本書作者岡村幸宣(Yukinori Okamura)為東京郊外的「原爆之圖丸木美術館」(Maruki Gallery for the Hiroshima Panels)研究員,他根據自己去年於《東京新聞》共11次的專欄連載,重新編輯改寫而結集成此書。為何不是「反核」而是「非核」?岡村說到:相對於「反核」只反對「核能(兵器)的使用」,「非核」則否定「人類與任何形態核能的共存」。另外,這也許是作者想要與過去(尤其在日本)因為跟政治運動連在一起,而被一般市民誤會成極左的「反核」運動保持一段距離,期望以較為中立的用語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及支持。

正如封面文案,岡村在此追溯「抵抗忘卻,並把核能威脅視覺化的『非核藝術』源流與其發展」。這文案包含兩個重要的關鍵詞:「忘卻」與「視覺化」。「忘卻」不但指已經過去很久的廣島、長崎事件,連三年前的福島事故,似乎也開始被日本人遺忘。例如,雖然現在日本正在「地震活動期」,許多核電廠卻正準備重新運轉;福島事故處理也並未結束,但電視新聞幾乎沒有密集的追蹤報導,每天聽到的則是毫無危機意識感的新聞,如藝人八卦等,因此「抵抗忘卻」可說是現在相當貼切現實的問題意識。另外,核能輻射是一種不可見的、無味無臭的物質,因此賦予核能一種「視覺」,可說是藝術能做到的重要功能。

這本涵蓋的非核藝術以日本藝術家作品為主,其類型相當多元,包括繪畫(如丸木位里(Iri Maruki)&丸木俊(Toshi Maruki)「原子彈之圖」系列(全15部,1950-1982)、岡本太郎(Taro Okamoto) 《明日神話》 (1969)等)、素人繪畫(丸木スマ(Suma Maruki)、壺井明(Akira Tsuboi)的《無主物》 (2012)等)、漫畫(手塚治蟲(Osamu Tezuka)、水木しげる(Shigeru Mizuki)等)、電影(《哥吉拉》 (1954))、攝影(石內都(Miyako Ishiuchi)等)、錄像(Chim↑Pom)、裝置(矢延憲司(Kenji Yanobe)的《太陽之子》 (Sun Child)等)、平面設計(粟津潔(Kiyoshi Awatsu) 等)、版畫(風間サチコ(Sachiko Kazama))等。

除了本書介紹的藝術家之外,日本還有相當多的非核藝術存在。不論在作品或發言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日本當代藝術家都受311某種程度的影響,而這些作品還需要進一步的整理與研究。個人非常期待311後的日本當代藝術凝視著人類所建立的巨大資本結構背後的共同議題;因為正如岡村引用哲學家高橋哲哉(Tetsuya Takahashi)的「犧牲的系統」的觀念指出,「福島核災也許是我們曾理所當然地享受之社會結構弊端的象徵,也是一種歸結點」。

圖 / 正如封面文案,岡村在此追溯「抵抗忘卻,並把核能威脅視覺化的『非核藝術』源流與其發展」。這文案包含兩個重要的關鍵詞:「忘卻」與「視覺化」。「忘卻」不但指已經過去很久的廣島、長崎事件,連三年前的福島事故,似乎也開始被日本人遺忘。

REFERENCE

今藝術網站
今藝術試閱

非核311福島岡村幸宣非核藝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藝術評論

焦點新聞

藝文跨界

世界宗教博物館《311大震9周年 日本漫畫家祈福作品將來台巡展》

2020-03-10|撰文者:世界宗教博物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