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聯展

新營波光節閃耀北臺南,串聯新營特色空間,豐富文化體驗

2025新營波光節路徑之間波光節臺南市政府新營

2025-02-08|撰文者:臺南市政府、新營波光節

光影藝術閃耀北臺南,串聯新營特色空間,豐富文化體驗

2025新營波光節以光影藝術點亮新營天鵝湖公園,與月津港燈節共同閃耀北臺南,成為全市文化盛事之一。新營波光節不僅是一場光影盛會,更是一場關於城市文化的深度之旅。今年以主題「路徑之間」為核心,將新營天鵝湖打造成藝術與文化的光影場域,透過藝術作品串聯城市的日常與歷史,展現新營獨特的文化魅力。展覽期間,除天鵝湖主場地外,還將串聯新營的特色獨立書店、社區大學、酒吧空間,「新營曬書店」、「新營社區大學」、「持酒書室映像館」,透過講座、導覽及工作坊豐富參觀者的文化體驗,展現新營作為文化與創意小鎮的多元魅力。
2025新營波光節展前記者會現場。圖 / 作日製作提供。

「路徑之間」:光影漫遊者的城市旅程

第二屆新營波光節於 2025 年 2 月 8 日至 3月 16 日隆重登場,展期橫跨元宵節,邀請全國民眾來新營過佳節,感受光影藝術與城市記憶交織的魅力。本次記者會精采揭露亮點作品與主題概念,邀請媒體與來賓一同探索光影藝術的深度與精彩。
石孟鑫《門柱燈》。圖 / 作日製作提供。

本屆波光節以「路徑之間」為題,邀請觀眾化身光影漫遊者,穿梭於新營的霓虹招牌、巷弄景色與湖畔生態之間,重新審視城市中熟悉卻常被忽略的細節,並透過光影作品展現「空間—社會—人」之間的互動與交織。天鵝湖公園作為新營的生活核心,從早期的埤塘到如今的城市綠地,承載著無數新營人的記憶與想像。波光節以這片湖畔為起點,讓藝術融入日常,邀請觀眾在光影的變化中感受新營的歷史脈動與未來展望。
吳聯吟《迷幻山林》。圖 / 作日製作提供。
小聲回收《wav》。圖 / 作日製作提供。

亮點作品,光影中的城市記憶與文化思考

今年的波光節,七件主要藝術作品將從不同視角回應「城市與記憶」、「科技與人文」及「光影與自然」的對話,透過環湖燈光、大型水幕投影及沉浸式裝置,打造多重感官體驗。

李勇志《新營霓虹》——以數位影像技術重塑新營消失的產業商標與霓虹燈,營造「過期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的時空錯置感,在光影流動間喚起城市的集體記憶。
李勇志《新營霓虹》。圖 / 作日製作提供。

劉致宏《波光-新營》——透過環境聲音的採集與轉譯,將湖畔的風聲、鳥鳴與水流聲轉化為動態光波,使觀眾在聲光交織的氛圍中感受自然與科技的對話。
劉致宏《波光-新營》。圖 / 作日製作提供。

日本藝術家胡宮雪娜《IT’S A PEACE OF CAKE(10XL)VS IT’S A PEACE OF CAKE(10XL)》——以臺灣雞蛋糕的經典造型作為隱喻,探討戰爭與和平的議題,作品以幽默且富含批判性的方式,引導觀眾反思當代社會的文化現象。
胡宮雪娜《IT’S A PEACE OF CAKE VS IT’S A PEACE OF CAKE》。圖 / 作日製作提供。

除了裝置藝術,波光節更推出一系列沉浸式活動,結合聲音藝術、戶外展演與社群參與,邀請民眾共同參與,讓新營在光影交織間展現更深層的文化厚度。

第二屆新營波光節以藝術、光影與自然為媒介,並結合了藝術性與民眾參與舉辦了一系列的推廣活動,串聯新營在地人的共同記憶及外地旅客的全新體驗,打造一場城市路徑的藝術對話。展覽期間,歡迎民眾來到新營,漫遊於光影與藝術之間,共同探索這座小鎮獨特的人文記憶與光影之美。
光環境裝置《綠林微光》。圖 / 作日製作提供。


2025新營波光節—路徑之間
◼︎ 展期﹥𝟬𝟮/𝟬𝟴~𝟬𝟯/𝟭𝟲
◼︎ 展區﹥新營天鵝湖公園
◼︎ 漫遊時段﹥𝟭𝟳:𝟯𝟬~𝟮𝟮:𝟬𝟬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 
承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臺南市新營區公所 
策展單位|作日製作設計有限公司



FB活動專頁|新營波光節 Xinying Shimmer Festival
IG活動專頁|@xinyingboguangjie

2025新營波光節路徑之間波光節臺南市政府新營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現代藝術策展

小說為骨、藝術為肉,有章藝術博物館「陳美玲」重現1960至1990年代台灣女性的韌性

2025-03-28|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3

焦點新聞

藝廊藝博會

首都藝術中心領軍台灣藝術家 進軍2025 BAMA釜山國際藝術博覽會

2025-03-28|撰文者:首都藝術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1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天佑台藝 必有文曲--《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自序

2025-03-26|撰文者:廖新田/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