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美術館

【第23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陳亮璇

第23屆台新藝術獎橫山豐水陳亮璇

2025-04-19|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採訪及文字整理 陳晞

藝術家 陳亮璇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在關渡美術館一樓個展「橫山豐水」的展場外圍牆邊,陳亮璇排列了一整排蔬果紙箱,引導觀眾感受果農收成後的現實感。然而,一走入展場,原本蔬果紙箱帶來的現實感,隨即被三組平、中、遠不同距離的投影裝置所投射的倒數時間抽離。

當投影畫面上的倒數數字結束,高低不同的三頻道影像空間裝置,便開始播映三種不同的鏡頭與敘事,當觀眾站在展場正中央時,每一道投影的敘事與時間便會彼此嫁接,在單點透視的視線中呈現出三段時間──接地的橫山母樹、農人在果園中的勞作、以及結滿果實的接枝與天空。陳亮璇以此形式展現動態影像作品《橫山豐水》,內容呈現她細膩紀錄臺灣卓蘭梨農與果園三年來的農忙細節,以及在這之中感受到各自面向所經歷的時間性。

嫁接的時間

陳亮璇在創作中,時常表現對不同時空環境所產生的時間感體察和詮釋,而《橫山豐水》亦凝練了一個與都市空間或工業環境截然不同的時間感。陳亮璇說,《橫山豐水》起源於2019年她在日本秋吉台駐村時完成的作品〈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回台後,藝術家接觸到卓蘭農場的梨農,開始認識梨農們如何將日本進口的梨苗嫁接在原本不受歡迎的橫山梨樹上,藉由嫁接兩個不同生長環境和時間的物種,養成廣受歡迎的高接梨。

陳亮璇說,台灣的高接梨栽種在每一年都有著繁複的工序,冬天是削花苞接枝的季節、一月開花、春天授粉,接著等待果實長大、疏果⋯⋯,而人與自然也在同一個時間感中協作。陳亮璇在《橫山豐水》中將三年來的農作時間分為四季,剪輯成全長17分鐘的動態影像作品。藝術家將每一個季節的過場都配上了車子行經梨園、風景流逝的畫面,她認為,風景隨著車子行進而在鏡頭中流逝的畫面,是時間作為敘事主宰最直接的表徵。

為了將那樣的時間感和身體感喚回展場,同時令觀眾意識到「再現」必然的距離感與斷裂感,陳亮璇在影像的配音處理上,特地以四聲道配置聲響的遠近,再現農人勞動動作所出現的各種環境音,以此凸顯聲場在單點透視的三頻道影像空間裝置之間建立身體感的重要性。「隨著你穿過最前面的投影畫面之後、越走進中間的投影裝置,聲音會越來越接近。」

以感官召喚不在此處的影像

另一方面,在此次個展中,作品的斷裂感則是表現在觀眾穿梭於單點透視的三頻道影像空間裝置時,必然會遮擋到影像的身體,又或者是看見中間的投影幕是由蔬果箱堆疊成堆、即便表面塗白後依舊會出現紙箱縫隙的物質性之間。藝術家說,《橫山豐水》的每一個空間裝置,幾乎都會設計人在走進其中時,身影必然會映在畫面上的時刻。「讓觀眾用自己的身體,意識到那是個重新召回一個不在此處的影像,我覺得這是具有身體感的召喚。」

作為持攝影機的人,陳亮璇希望盡可能地降低主觀詮釋的介入,她有意識地以中性的字句描述卓蘭農場的勞動。然而,藝術家又希望分享給觀眾她意圖藉由影像召回的感官厚度,以及在召回的重組過程中,必然感受到的斷裂性。「卓蘭的農民願意分享他們的時光給我,而我則試著在展場重塑我感受到的時光,與我一整路的所見。」她認為自己和農民在之間的創作關係,並非為了某個特定議題而發生。不是因為藝術家先觀察到了一個現象,然後進一步尋找證據,而是在觀察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被動地發現到了這些事情,並且試著以自己所知道的技巧把它分享出來。「《橫山豐水》影像的力量,來自於有人在那裡一直做著這件事情的厚度。我只能夠用力把這樣的感受召喚回來。」

製作團隊 
導演 | 陳亮璇
攝影 | 陳亮璇、王世邦
剪接後製 | 陳亮璇
現場收音 | 陳亮璇、 廖于萱
聲音設計 | 沈森森 、Ilya Selikhov
展場紀錄 | 許博彥、朱祈安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4/704

第23屆台新藝術獎橫山豐水陳亮璇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