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聯展

【第23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花蓮地震寫生團畫展》選自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地震寫生團

第23屆台新藝術獎星球爆裂觀測站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地震寫生團

2025-04-22|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採訪及文字整理 陳晞

地震寫生團代表 王煜松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花蓮地震寫生團可說是一次「先於思考藝術性的創作行動」。這個行動的發起時機是2024年花蓮403地震的兩三個禮拜後,王煜松向同樣曾在花蓮綠地繪畫工作室學過畫的朋友們,提起他看到國福土資場暫存著因強震而倒塌的天王星大樓殘骸與土方,一時興起便組成團,在夜間開車前去見證那樣的景象,又剛好車上有簡單的紙筆,於是15位成員,開啟了一邊遊歷、一邊寫生的團體活動。

王煜松說,每一堆土都代表一棟大樓,那一座一座的土方與建築殘骸,原本都是在花蓮市區某個地方的樓房。花蓮地震寫生團的團員們,晚上就坐在河堤上,遠望那一座座的廢墟山,對著暗夜裡的土資場區寫生。這樣的團體寫生活動,從國福土資場開始,一連去到了花蓮各個受地震影響劇烈的地區,包括東華大學理工學院、東山安樂園、萬榮野溪溫泉與清水斷崖等地,他們也參與了在地攝影工作者紀錄當地受災與拆遷的現場過程。做了一陣子,這些人才興起了辦展覽的念頭,當時剛好地震寫生團的「揪團主」王煜松受邀參展「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地震寫生團的展覽索性與這個地方藝術節彼此呼應。他們最後選擇在三個展區中展出寫生作品:團員們聚會的地點綠地繪畫工作室、東東強海街基地,以及地震後被列為危樓建物的「0403共享空間」。

著重於過程的寫生行動

花蓮地震寫生團以寫生行動感受與紀錄現場的方式,不同於典型畫家的戶外寫生,他們以身體感受環境現場,就地取用寫生材料,讓寫生著重在行為過程,而非最後完成的畫面。除了國福土資場之外,他們前往東華大學的災後現場,以地上的碳粉作畫。到萬榮野溪溫泉邊,拿樹枝、撈河水,將現有材料當水彩用。王煜松說明,當寫生團的創作者回看那些畫的時候,就會想起當時是用這些材料畫的。

「回到畫圖這件事情來說,其實也是面向自我的,而這也是我們的目的,把這一段時間的整個狀態,用寫生的方式,主觀地記錄下來。」那些紀錄裡包含了身體感,所以當觀眾看見畫面的時候,便會聯想到創作者的身體性,以及創作者如何透過這些行動中的身體感,面對災難的結果。

在花蓮地震寫生團畫展期間,團隊更找來心理諮商師,進行藝術治療工作坊,工作坊的過程讓王煜松覺得跟出去寫生的狀態很像,「我們去寫生的過程,也是對於這段時間的自我的某種治療,治療著面對災難的結果、面對永遠都有無預警的災難發生的這件事情。」

還沒來得及思考藝術是什麼

畫畫,卻不是以完成一個整體的畫面為目的,而是一種與環境和空間更親近、內化的過程。王煜松從作品〈花蓮白燈塔〉到「花蓮地震寫生團畫展」,一直都是以寫生行動和繪畫過程為創作方法,希望記下的不只是視覺經驗。而前後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自己跟自己對話,一個則是團體之中的討論與溝通。

「在畫的過程中當然還是很個人的,可是在寫生團前期的踏查與遊歷的基礎上,是可以大家一起去做的,對我來說這也是團體寫生最棒的一點。」花蓮寫生團的成員,最年長有38歲,最年輕則有22歲,年齡差距很大卻能聚在一起,然而,彼此之間也各有著對藝術的不同認知。「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行動的衝動,先去執行某件事情,產生共感之後,才能進一步討論我們下一步要幹嘛。這也是地震寫生團為什麼是一個『還沒來得及思考藝術是什麼,就先行動了』的事情。」王煜松說。

製作團隊 

地震寫生團| 王思婷、王煜松、朱庭嬅、吳優、扶九淵、林祐愷、徐立軒、張峻閡、莊梩桉、陳廷妮、黃政強、黃庭筠、楊潔恩、詹琇鈞、黎睿騰

展覽策劃、寫生團總召、佈展協力|王煜松 

寫生團副召、寫生工作坊講師、展出場地協調與整理、佈展協力|黃政強  

展出場地協調與整理、佈展協力|張峻閡  

寫生出團協調、工作坊協助|吳優  

展覽策劃、行政庶務、佈展協力| 陳柏年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4/701

第23屆台新藝術獎星球爆裂觀測站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地震寫生團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特展藝術機構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從工藝出發的生活哲學與文化行動

2025-06-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