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時事觀點藝術機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25雕塑年度展」—從多元獎項到學院體制的教育改革,雕塑系體現的藝術能動性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年度展雕塑系劉俊蘭劉千瑋

2025-05-12|撰文者:王襦萱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下簡稱臺藝大雕塑系)於2025年的初春再度迎來系所年度的重要展覽之一「2025雕塑年度展」,展覽中可以觀察到系所不僅延續了扎實的技術訓練,更體現了現今學子在當代藝術養成上的跨越。在本次採訪中除了劉俊蘭主任的分享外,更加入了劉千瑋教授來補充年輕世代的觀點,一同回顧並解析了雕塑系長年以來的教學方針、課程設計與學生創作傾向的變化。「2025雕塑年度展」展場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首先,兩位教授一致強調各項競賽與獎項評選的背後,其實與系所的教學理念密不可分。臺藝大雕塑系向來很重視基礎訓練,這在雕塑系是多年的特色。然而不僅是技術面的培養,臺藝大的雕塑系在近幾年內課程的完善後,理論課程上甚至比他校更豐沛。依據劉俊蘭主任的說法,系所內藝術史、藝術理論、臺灣雕塑專題等課程設計,旨在補充實作中的觀念與思辨能力,讓學生對藝術的理解不只是手感技術,更是需要拓展至觀念思考與時代意識的結合。
金屬類金雕獎_蔡涵聿_《銷聲・匿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展覽收件數量相較去年增加不少,兩位老師也認為這顯示出學生創作能量的提升。「對於藝大學生來說,產出是很重要的,雕塑不只是視覺化,它更需要具體化、空間化。」劉千瑋教授表示,學生透過一次次創作與修正,不僅累積經驗,也逐步摸索出自身的藝術語彙。「我們也觀察到創作趨勢上有更多的探索與差異化發展,像材質的隱喻轉化、空間呼應的實驗、甚至木雕的多元化發展,都比過去更豐富」。
企業創新獎-麗寶企業獎_呂晉毅_《黃灰接通管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塑造類金雕獎_Ainsley Davies_《日常儀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本屆「塑造類金雕獎」得主 Ainsley Davies 所創作的《日常儀式》中,藝術家以簡潔卻精準的形式語言,將日復一日的生活行為轉化為具有儀式性的視覺構成。作品從微觀處觀照個人經驗,使「習慣」這一日常元素,成為觀眾重新審視自我與節奏的切入點。獲選「複合媒材類金雕獎」的《零食 v.》結合大量包裝物與裝置構成,作品不僅從日常物件出發,更深入探討消費社會下個體身份的建構與情感的投射;「評審團特別獎」的《Play9round》則以遊戲機制為基底,融合互動裝置與空間引導,邀請觀眾重新體會「規則」如何影響參與與選擇。其不僅探討了制度與自由的界線,也延伸至對展覽機制本身的批判性反思。兩者的作品都可以讓我們看到對於雕塑的形式與構成場域的可能性。
複合媒材類金雕獎_邱瀞_《零食 v.》。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金屬類銀雕獎_王冠晴_《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評審團特別獎_周燕萍_《Play9round》。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對於創作媒材的運用,兩位老師指出一項顯著的轉變:「動態影像與非物質性的聲音元素也逐漸成為學生表達的重要媒介,這點在近幾年特別明顯。」他們認為,儘管五大工坊各具媒材導向,但學生們嘗試跨媒材實踐,並不受工坊分類所侷限。例如將石材處理成紙的質感,或是在木材中結合複合元素,都是企圖突破材質本身,延展雕塑向性的可能。
企業創新獎-綠意開發企業創新獎_陳施澄_《若》。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確實我們可以看到「木雕類金雕獎」《生活是一種雕塑–床》透過實體家具的造形語彙,重新召喚生活與感知的邊界。「床」在此成為心理容器,承載著記憶、情感與私密性。以及「綠意開發企業創新獎」的作品《若》,其作品以石雕來擬仿紙張的質地,經由極簡的語言勾勒出虛實之間的空間感,使觀者進入對未來與潛能的沉思。「塑造類銀雕獎」的《塑料之餘》揭示出材料的轉譯潛力,她將日常中被忽視的塑膠物件轉化為詩意的形象,重新賦予其存在的重量與反思性。藉由這些作品表現,也提供給我們對於系所培育藝術家的明確想像。綜觀本屆臺藝大雕塑展,無論從媒材運用的深度、造形語彙的成熟度,抑或在特定命題敘事上的拓展,皆展現出創作者對當代語境的細緻感知,不僅是技術力的體現,更是思辨與詰問的容器。
木雕類金雕獎_蔡佳彤_《生活是一種雕塑-床》。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塑造類銀雕獎_洪雪寧_《塑料之餘》。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訪談中,劉主任亦分享了雕塑系即將推動的課程改革:「我們正在進行課程調整,目標是將基礎課程提前至低年級,如此一來高年級則有空間安排更多實作、實驗機會與平臺。」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學生能更早理解自身創作方向,並在畢業前具備應對創作場域的能力。他們也計畫開設暑期創作營、移地教學,甚至與國外學校合作進行教學交流,創造多元的創作與展示機會。可見學院在培養藝術家的意識上也隨著時代有了躍進。
複合媒材類銅雕獎_周雪兒_《體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談及碩班的教學成果,兩位教授表示:「幾乎所有碩班同學都是從大學部升上來的。從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到,即便在分類的工坊訓練中,他們還是能跳脫形式類別的框架,逐漸地發展自己的創作方向。」他們也不諱言地談到藝術類科系,尤其是雕塑系,總會面臨的空間困境:「我們工坊設備在全臺灣,甚至放眼國際來說,品質優良且種類齊全,但無奈空間真的太小,學生做作品時早已多少受到限制,未來第二校區的空間甚至還會縮減。」一方面這是接下來還須努力克服的部份,同時他們也認為,空間的限制雖然現實,卻也激發學生在有限條件下發展創作策略,倘若未來空間條件能再升級、開放,學生的創作能量將有更大的釋放可能。
「2025雕塑年度展」展場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最後的討論中,兩位老師也提及雕塑的當代表現形式早已不再限於具象立體作品,就如前幾段所述,雕塑提供一種觀念與方法,同時系所的宗旨在於提供學生在成為藝術家的道路上,能夠得到適切的挹助。此外,劉千瑋教授也強調:「學生在學院階段最重要的是去摸索自我藝術思維的起點,不只是技術的鍛鍊,更是思想的萌發。」他們也希望未來系所能持續吸引有潛力的創作學生,並發展出策展、書寫等跨領域的實踐能量,培育學生能夠在探索更多在藝文圈發展的機會。訪談中不僅揭示了臺藝大雕塑系持續深耕對藝術教育的深度思考,也道出雕塑作為創作方法與藝術訓練的多重面向。
石雕類銀雕獎_楊柏以_《房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年度展雕塑系劉俊蘭劉千瑋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特展藝術機構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從工藝出發的生活哲學與文化行動

2025-06-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