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藝博會時事觀點

2025台北當代會後觀察:人潮踴躍但購藏決策時間拉長,展會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課題是什麼?

台北當代2025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市場觀察The Art Assembly

2025-05-12|撰文者:張家馨

​​由瑞銀集團呈獻、The Art Assembly 主辦的Taipei Dangdai 2025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下簡稱台北當代),今年走向第六屆,於南港展覽館開啟接連四天的展期。本次共匯聚53間參展畫廊,相較於歷屆以來的參展比例有明顯縮編,整體展覽空間也變得更為精巧,但仍不減觀眾熱情,在展會第一天的VIP日便簇擁一波接著一波的人潮,後面幾天的公眾展期也不例外。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VIP開幕首日觀展人潮。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The Art Assembly 主要聯合三個亞太區國際級藝術博覽會,包括台北當代、ART SG 與東京現代,目標是推動創新、加深大眾對當代藝術的參與。它擁有數十年的經驗與專業知識,累積深厚的全球人脈與資源網絡。在這樣的基礎上,作為外資型的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能為展商帶來品牌效應、資源整合、高端藏家客群與國際曝光等資源,已然為本地藝術產業邁向全球化藝術市場的重要平台之一。然而,也正因為這些國際優勢與資源加持,台北當代的參展門檻與營運成本相對較高,對於本地中小型畫廊而言可能形成一定的壓力與挑戰。這使得台北當代在創辦初期,便帶有強烈的國際光環。

當藝術市場過度傾向迎合全球投資型藏家的品味,在地藝術語言便有可能被壓縮,逐漸流於潮流與市場偏好的模仿,從而削弱本地文化的原生性。過去幾年我們可以觀察到,台北當代展場中出現了大量潮流藝術、卡漫風格、立體公仔等類型的作品,某種程度上即反映了這樣的市場傾斜。不過,自疫情之後,藝術市場因著全球經濟變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連環效應,鬆動了原本既有結構,市場偏好亦隨之出現轉變—即年輕藏家的入場、以相對親民的中小型作品成為銷售主流、更傾向穩健收藏、高價作品流通減緩、購買高端藏品的藏家需要較多的思考時間,且變得相對保守、多以具象作品為主。這股趨勢在全球藝術拍賣市場,以及香港巴塞爾、台北當代、台北藝博等大型展會中亦清晰可見。

台北當代展會一景,本次與文化部共同主辦臺灣藝術家特展,圖中為藝術家張徐展作品,敘述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生態環境變化,白蟻的飲食習慣改變並轉而食用人造電纜的故事。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Dirmart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尤其在近期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接連祭出的新政策,以及一週內發生的「髮夾彎」對等關稅政策,使得全球經濟環境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藝術品作為高端交易市場,並非民生剛需的前提下,其市場表現受到更大挑戰。但就臺灣本地藝術市場而言,雖然畫廊內部展覽銷售表現較為侷限,但在藝術博覽會上的銷售狀況與交流來訪意願仍展現出穩健實力,其中反映著藏家的收藏模式有所調整,他們更傾向於透過藝術博覽會認識畫廊與藝術家,期待能夠在一場博覽會當中認識不同的畫廊,許多藏家也把博覽會當作文化旅遊與社交活動,不僅逛展,也參與開幕、對談或晚宴等活動,增進與藝術圈的連結。在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藏家也更頻繁地走訪海外藝術博覽會,從中篩選合適的藝術作品與畫廊資源。

延伸閱讀|全球藝術市場衰退三成,成交量卻持續增長:Artprice 2024年度報告評析

然而,對於是否有必要在本地舉辦如「台北當代」這類引進國際資源的藝術博覽會,有些人提出疑問。但許多藏家認為這類活動仍具必要性。以本屆展會來說,有不少民眾反饋雖然規模較往年小,卻也顯得更為精緻,作品品質仍具一定水準,整體展品選擇更加聚焦,藏家亦有更多可以向畫廊互動的空間與機會;除此之外,今年展會仍然邀集了不少國際畫廊,例如Galerie EIGEN + ART Leipzig/Berlin、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Kaikai Kiki Gallery、大田秀則畫廊Ota Fine Arts和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相較其他國際高端博覽會,此展中作品價格雖然偏高,但能有機會可以找到容易入手的國際藝術家作品,對藏家而言具有「挖寶」的吸引力,同時也有著地域優勢,本地藏家能夠更自在逛展。今年更新增了幾間首次參展的展商,像是Karsten Greve及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藝廊,他們所帶來的作品類型廣泛,包括近現代經典至當代著名藝術家之作品,讓原本僅關注於當代藝術的藏家有機會拓增其收藏範疇。
德國畫廊Karsten Greve展出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本圖作品)、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Joséphine Bourgeois)等重要藝術家作品,其中美國藝術家塞·湯伯利(Cy Twombly )的作品為本場最高價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延伸閱讀|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報導:現場亮點展位與作品15選

因此無論是外資型還是本地發展的藝術博覽會,未來的關鍵不再只是導入國際資源,而是如何在博覽會品牌的框架下,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的市場生態與清晰的文化立場。唯有在共構而非依附的基礎上,國際品牌才能真正成為在地藝術社群的助力,推動一個更具多元性與文化厚度的藝術環境發展。

在今年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中,整體銷售氛圍較往年趨於緩慢,許多畫廊皆觀察到藏家思考與決策時間變長,甚至至展會最後一天,仍有不少交易處於洽談階段。儘管銷售節奏放緩,但畫廊們普遍表示仍有積極收穫,尤其在藏家拓展與市場觀察方面。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表示,他們自歷屆以來皆參與台北當代,雖然今年銷售不若過往迅速,但此次展會接觸到許多來自台北以外的新藏家,包括桃園、高雄及屏東地區,年齡分布從二十幾歲的新興藏家至六十歲的資深藏家,且本地藏家來的數量與質量比往年更高,拓展了其藏家基礎與潛在市場。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耿畫廊則將本次展會視為他們六月赴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前的暖身,展出藝術家包括蘇笑柏、薛保瑕、蔣友梅、索菲普・皮奇、蘇孟鴻、吳耿禎、林明弘與邱承宏。整體銷售表現與去年相當,其中薛保瑕、邱承宏與林明弘的作品最受藏家關注。觀展藏家年齡多集中於三十至四十歲,來自台灣北、中、南各地。不過,耿畫廊亦指出,由於今年國際參展畫廊數量減少,導致海外藏家參與相對下降,但仍有部分海外藏家與本地觀眾對他們即將參加的巴塞爾展覽表示高度關注與期待。

耿畫廊展位一景。圖 / 取自耿畫廊臉書。

亞洲藝術中心則表示本次展會銷售約十件作品,且大多是在第一、二天售售出。 今年展會中,在觀眾群方面確實看到不少新面孔,但銷售方面的反應相較過往仍然比較遲緩,藝術市場的熱度並未明顯提升與恢復。雖然整體而言銷售狀況並不如預期,亞洲藝術中心仍表達對台北當代的持續支持,並表示未來將依原定計畫參加明年的展會,期望隨市場復甦,能有更積極的表現與迴響。
亞洲藝術中心展位一景。圖 / 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采泥藝術今年表現相較於去年更為亮眼,李光裕與霍剛的作品皆成功售出。雖然參展藝術家皆具一定資歷與輩分,但購藏者多為年輕藏家,顯示年輕一代藏家對經典與藝術史中具代表性藝術家的接受度與鑑賞能力正在提升,並逐步形塑出屬於自己的收藏脈絡。畫廊亦觀察到,今年整體觀展人潮相較往年更加熱絡,現場互動活躍,當前藝術市場風向多變,新興表現形式層出不窮,希望能夠不刻意迎合市場潮流,力求在多元藝術語境中維持自身的獨立性與品質。Dopeness Art Lab方面,展出的英國藝術家菲利克斯·崔德威爾(Felix Treadwell)作品在展會第一天即完售;韓國藝術家金光賢(Kwang Hyun Kim)的作品則在公眾展期內陸續售罄,銷售藏家新舊各半,且多為現場完成銷售。
采泥藝術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Dopness Art Lab展位一景,圖為藝術家菲利克斯·崔德威爾(Felix Treadwell)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海外畫廊方面,韓國的Lee&Bae畫廊、村上隆主持的Kaikai Kiki Gallery,以及來自紐約的Mark Straus皆吸引大量人潮,但是銷售狀況還有待後續持續與藏家接洽。Lee&Bae展出的藝術家Sangmin Lee,作品結合玻璃與瓷器古物,Seontae Hwang則以多層印刷與蝕刻玻璃製作出燈箱形式的作品,均獲得大批民眾關注。來自紐約的Mark Straus畫廊此次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西班牙藝術家Antonio Santín的細膩作品,作品以大量細小筆觸層層堆疊,營造出如織毯般的立體視覺效果,吸引現場觀眾高度關注。其中,懸掛於展位外牆的大型畫作更已成功售出,成為本次展會中的矚目焦點之一。畫廊表示,這是他們第二次參加台北當代,過去則多參與由The Art Assembly主辦的其他藝術博覽會,希望藉此進一步拓展亞洲藝術市場,但由於品牌尚在台灣市場建立階段,因此本次整體銷售仍較為和緩。

Kaikai Kiki Gallery展位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Mark Straus畫廊展出西班牙藝術家Antonio Santín作品-〈Cromosoma〉,2025,Oil on canvas,63 x 86⅝ in. (160.00 x 220.00 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Mark Straus畫廊展出西班牙藝術家Antonio Santín作品-〈Cromosoma〉(局部),2025,Oil on canvas,63 x 86⅝ in. (160.00 x 220.00 cm)⁠。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總體而言,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在規模上較歷屆明顯縮編,參展畫廊數減少,國際畫廊參與度也有所下降,進而影響海外藏家的參與意願。雖然整體展出品質依舊維持水準,部分作品仍具高度藝術性與市場潛力,但縮小的規模與國際能見度的減弱,使得台北當代原本作為「亞洲高端藝術平台」的品牌定位受到考驗。

此一轉變的原因,除了全球經濟環境因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變化而充滿不確定性外,也反映出國際展商逐漸傾向選擇更熟悉、且成本相對可控的藝術博覽會參與。同時,亞洲地區當前博覽會競爭激烈,定位相近的展會數量增加,使畫廊在選擇參展平台時更加謹慎與分流,導致整體參與意願不如以往集中於單一展會。在銷售面向,多數畫廊普遍反映今年成交節奏相對遲緩,藏家進場觀展雖踴躍,但購藏決策時間拉長,高價位作品流通明顯放緩。這不僅反映出市場對經濟前景的保守態度,也呼應了全球藝術市場自疫情後逐漸轉向「穩健收藏」、「中價位作品為主」。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北當代未來如何重新定義自身定位,在維持國際品牌效應的同時,打造與亞洲其他博覽會有所區隔的特色,並吸引更多優質畫廊與新生代藏家參與,將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課題。

2025台北當代專題報導
‧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報導:現場亮點展位與作品15選
‧ 2025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今日正式啟動!

台北當代2025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市場觀察The Art Assembly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特展藝術機構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從工藝出發的生活哲學與文化行動

2025-06-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