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撰文者:張家馨
收藏家桂可其 Maggie 擁有超過十年以上的藝術收藏經驗,目前的收藏範疇多以當代藝術為主。從小受母親影響,生長在充滿美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之下,她對視覺事物的敏銳度逐漸養成。平時定居香港的她,此次特地返臺參與一年一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順道與老友相約看展。
訪談當天 Maggie 一身輕便素雅的穿搭、長髮及肩、語調溫和,對每一個問題都認真記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她的觀察與思考,在藝術收藏領域持續耕耘多年的她,絲毫不帶距離感,謙遜態度與清晰邏輯令人印象深刻。
Maggie 畢業於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並取得法國/新加坡 INSEAD 企業管理碩士(MBA)學位,曾在國際金融與創業領域累積豐富經驗,以天使投資人身分參與多個創新項目,專注於教育、藝術、音樂與設計等兼具創意與美學潛力的產業,現以藝術收藏與相關投資為主要事業重心。值得一提的是,即便 Maggie 的家庭自小便有藝術氛圍,但她並非所謂的「藏二代」。她笑說,真正開始收藏藝術品之後,反倒是經常邀請父母一同看展,甚至成為父母收藏之路的「引路人」。
Maggie 2024年參加於巴黎大皇宮舉行的巴黎巴塞爾博覽會。圖 / Maggie 提供。
收藏藝術品,也是收藏自己的感性經驗
Maggie 第一次真正接觸當代藝術,是在她懷孕期間。當時即將迎接人生的新身分,種種未知帶來的焦慮與不安,使她內心格外敏感。在這樣一個情緒起伏的階段,她偶然在某場展覽中看見一幅作品。「那幅畫讓我感到非常平靜,好像所有的擔憂在那一刻都不再那麼重要,」她回憶起那個當下,語氣依然帶著觸動。「我突然有一種歸屬感,好像那幅畫正描繪著我的心境。」
這件作品成為 Maggie 的收藏起點。當時的她尚未將這行為視為「收藏」,單純只是想將這份安定的情感延續、留存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一次經驗,為 Maggie 開啟了藝術收藏的大門。她開始理解藝術所蘊含的不只是表面我們所看見的形式與技巧,同時間蘊藏著更深刻的生命狀態。自那之後,她逐步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收藏觀,也讓藝術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年關注於金融與企業管理的 Maggie,心中一直對美的事物充滿好奇,而藝術似乎是將她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相結合之重要契機。她說,藝術品迷人的地方在於與藝術家互動、聆聽他們的創作歷程時,自己的思維與情感也會隨之被打開,那些看似抽象的情緒在作品中被形象化、具體化,成為可視、可思的存在。因此,對她而言,藝術收藏從來不是物件的佔有,而是一種「經驗的記錄」,一種關於此時此刻的感受是否真誠、是否有力量觸動內在的記錄方式。
對 Maggie 來說,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是百逛不厭的當代藝術殿堂。圖 / Maggie 提供。
尤其在 Maggie 的收藏脈絡中,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佔了不少比重,但這並非刻意為之,而是出於某種難以言喻的共鳴與熟悉感。例如,瑞典畫家 Mamma Andersson,其本名安娜・卡琳・安德森(Anna Karin Andersson,1962-),年輕時便成為母親,因此自我命名為「Mamma」(媽媽),讓 Maggie 想起自己初為人母時對世界的重新認識。
又如現年91歲的英國畫家蘿絲·懷利(Rose Wylie,1934-),年輕時曾因家庭與育兒中斷藝術創作,直到四十幾歲才重拾畫筆,並在高齡之際獲得藝術圈矚目,Maggie 認為,她的作品散發出一種童趣與自由的視覺語言,卻又帶著時間的深度與女性視角的堅韌;而翠西·艾敏(Tracey Emin,1963-)的作品則直率、坦白,處理愛、性、創傷與死亡等命題,將早年破碎的家庭關係、個人的情慾困境,乃至罹癌後對生命的反思與憤懣,轉化為創作能量,在脆弱與堅強之間找尋語言的邊界。
「我總能從這些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中,感受到某種細膩的共感,那是一種女性獨有的方式去理解情緒、生命與存在。」Maggie 如此形容這樣的共鳴。「她們並非單純地講述女性經驗,而是將那些歷經時間與掙扎所淬煉出來的真實,轉化成有力量的視覺語言。」
Maggie 收藏 Rose Wylie 作品-〈Life Drawing〉。圖 / Maggie 提供。
Maggie 收藏 Tracey Emin 作品-〈The Closest I am to LOVE is You〉。圖 / Maggie 提供。
「我收藏作品時,在意的還是它的原創性。」對 Maggie 而言,一件作品是否具有真正的創造力,遠比它的市場價值來得重要。「在收藏上我主要關注那些在創作脈絡中不斷精進、願意持續學習的藝術家。特別是能夠堅持自己理念,不輕易被主流審美或趨勢牽著走的藝術家。」她笑著補充:「所以作品的商業性或者是未來是否有機會賣出高價,對我來說倒是其次。」不過,Maggie 在收藏之路上也會詢問專業的藝術顧問,聽取對方的建議與對藝術家的觀察,並為 Maggie 整理出市場資訊、根據其需求提供完整的藏品規劃,是 Maggie 藝術收藏旅程中的良師益友。
Maggie 在 Tracey Emin 工作室與藝術家本人和藝術顧問 Janet Kong 合影。圖 / Maggie 提供。
除了對西方當代藝術的關注,Maggie 也投入於臺灣藝術家的創作動態之中。她尤其讚賞雕塑家李真(1963-)的作品。「那是一種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極簡的美學語彙,他用銅材創作,並運用中國傳統的墨黑生漆工法,呈現出內斂而深邃的質地。」在李真的作品中,Maggie看見了禪宗的靜謐與佛道哲學的超脫,那是一種從容自在的藝術氣韻,也正是她所追尋的精神。
Maggie 收藏李真的作品-〈御守〉,2023。圖 / 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收藏的另一條軸線
藝術家的作品在等待懂它的知音,收藏家也希望在作品中找到能與之產生漣漪的故事,譜寫成一段看似具有敘事性的路徑,從而逐漸建構出一套完整而獨特的收藏脈絡。而除了作品與藏家之間的關係外,畫廊的角色亦是藝術收藏中介入藝術家與收藏家的重要關鍵角色之一。
Maggie 收藏品之一-臺灣藝術家董小蕙作品。圖 / 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對 Maggie 而言,一間畫廊是否具備清晰的經營理念、是否有長期規劃藝術家發展的能力,以及是否積極促成藝術家參與具指標性的國際展覽,都是她在評估是否收藏某位藝術家的重要依據。因此,收藏決策不只是基於作品本身的視覺吸引或情感連結,也涉及對畫廊專業性與操作能力的判斷。在 Maggie 的觀察中,理想的合作關係建立在理念相符與互信基礎上,而這也是藝術收藏得以長遠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身為臺灣人,語言與文化背景讓 Maggie 與本地畫廊的溝通格外順暢,她也表示自己非常享受與臺灣畫廊的互動與合作。「雖然臺灣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畫廊代理的藝術家資源有時也有限,但反而能看出一間畫廊的企圖心與策展眼光。」她補充,面對當前全球藝術市場的轉變與競爭,一間畫廊是否具備長遠的思維、是否能夠為藝術家量身打造合適的路徑,已不再只是單純的銷售關係,而是更深層的藝術價值共識與策略夥伴關係。「我欣賞那些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選擇長線耕耘的畫廊,因為那需要勇氣與耐性,也值得被看見與支持。」
Maggie 於今年出席參加2025香港巴塞爾。圖 / Maggie 提供。
不只是收藏家,也是作品的保管者、藝術的推廣者
「我常覺得,與其說我是藝術品的擁有者,不如說是它們的保管者。」Maggie 這樣形容自己與作品之間的關係,那是一種帶著溫柔重量的責任感。從初踏進收藏之路時的好奇與直覺,到如今深耕十多年、建立起一套清晰且具脈絡的收藏體系,Maggie 的視角也隨之轉變與深化。她表示,自己收藏的作品經常受邀參與國內外美術館的展覽,因此大多時間並不在家中。「與其靜靜地掛在自家牆上,我更希望這些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見、理解與感受。也許未來,它們會留給我女兒;又或者,它們的價值在於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之中,這樣就足夠了。」
隨著收藏經驗的積累,Maggie 也逐漸意識到,自己與藝術品的關係已不再只是私人的擁有與欣賞,而是肩負起一種推動者的角色。她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自媒體平台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當代藝術,降低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感。「其實很多人對藝術有興趣,卻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像是怎麼看展、怎麼判斷作品價值、或者藝術品怎麼定價,這些問題我幾乎每天都被問。」
Maggie 對臺灣新生代藝術家有不少關注,她也認為藝術是一項需要多看、多交流的學科,「我鼓勵年輕藝術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多出國,去看看國際的創作脈動與市場動態,累積視野的同時,也能更清楚自己的定位與方向。」對她而言,開拓視野不只是吸收靈感的過程,更有助於藝術家找到自己的語言與方向,而那份自覺,往往是藝術之路上最珍貴的資產。
Maggie 也打趣地形容自己像是「藝術小老師」,未來希望透過自媒體,針對不同主題規劃內容,像是「怎麼看懂一件作品」、「第一次去藝博會要注意什麼」、「如果去一個城市旅行,可以去哪些值得看的博物館或美術館」,這些都是她希望推廣的方向。
談到被問得最多的問題,Maggie 笑說:「大概就是『要怎麼開始收藏第一件作品?』」她的建議很簡單:「多看,不要急」。
Maggie 於今年出席參加2025香港巴塞爾。圖 / Maggie 提供。
Maggie 也建議初學者可以多請教專業人士,像是認識的藝廊、藝術顧問,甚至是有經驗的朋友。「不要害怕問問題,藝術圈的人其實很樂於分享。」她認為,藝術的理解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持續培養、觀察、閱讀、看展、與藝術家及畫廊交流。對於有機會出國旅行的人,Maggie 也特別建議將當地的美術館或畫廊納入行程規劃,特別是一些企業經營的私人美術館,常常會展出相對小眾但極具特色的藝術藏品,都是進入藝術世界的重要途徑。
Maggie 參觀位於巴黎的皮諾私人美術館。圖 / Maggie 提供。
Maggie 有幸能夠提前入場參觀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私人導覽,當時正在展出藝術家 Olga de Amaral 個展。
「藝術並不遙遠,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入口。」Maggie 希望透過自身的經驗與觀察,為更多人開啟這個入口,也為藝術與社會建立更具連結的對話場域。未來將會有關展覽分享、如何開始接觸藝術,以及藝術收藏入門等內容,陸續於她的Instagram發布,歡迎無論是想要更了解當代藝術或相關資訊交流的讀者,都歡迎追蹤她的Instagram帳號:maggiekechi__art。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