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撰文者:段存真 / 王董碩
〈築造之物〉
文/段存真
《看得見的城市》之後,時隔三年, 於2025年5月終於有機會推出新作展《築造之物》。除了三維的雕塑外,亦展出一系列素描作品,以水泥、鐵件及石墨構築出一片靜謐低調的城市景觀。
在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認知中,人類築造是為了棲居,然而所謂的棲居並不等同於一般概念中的居住,而是「詩意的棲居」,它包含了一切生活的總和。也因此,不僅是人的家屋,所有被築造搭構起來的建築體,都是人類實踐生命,體現自我的必要所在。
〈重建計劃—通往天臺〉,水泥、鐵製臺座,18x14x23.5cm,2025。圖 / 月臨畫廊提供。
我試著依循「築造者」的視角,重新審視建築的複雜樣態,並且藉由一種明晰的形式與法則拆解建築——階梯、門廊、過道、牆垣,當它們從原本緊密相依的狀態轉變為單獨存在的個體時,似乎獲得了被重新詮釋的機會;如同在雨後的清朗光線下閃閃發亮的重生物,宣示它保有一切新的可能。我仔細審視這些建築構件,試著捕捉暗藏於其中人們隱微的棲居痕跡,原本面無表情的水泥叢林突然成為了富含生氣之物,在塑造與研磨的反覆過程中,重新集結出新的存在。這些水泥翻鑄而成的雕塑不像真正的建築物一樣巨大難以親近,它們具體而微,可把控、可細觀,透過對材質不斷的研磨修整,原本曖昧難明卻又令我心心念念的美好之地緩慢顯形。
這或許不是個人的單一體驗,我更希望邀請觀者一起進入這個假設,在現實與想像的交錯中,築造讓自身安心棲居的詩意居所。
〈收進框裡的建築-景框〉,水泥、鐵,42x51.5x6cm,2025。圖 / 月臨畫廊提供。
寫在展覽「築造之物」之前。
文/王董碩
帶著些許疲憊的腳步,朝向現實的反方向走去,在平行的世界裡,精挑細選一個適當的場所,在那邊費盡心力與時間建造自己的城,接著在週一的上午回到校園,繼續教導年輕的生命,從綁心棒開始學起。我想這就是同時身為創作者與藝術教育者的段存真近年來的寫照。把時間拉回到2021年十月,「看得見的城市—段存真個展」開幕座談的最後一個提問。「觀眾 : 老師請問你想要放棄(創作)的時候都是怎麼克服的? 段存真 : 我從來沒有想要放棄!」。我想也是。所以我們今年又即將看到段存真的個展—「築造之物」。
藝術家段存真於工作室。攝影 / 蔡青樺,圖 / 月臨畫廊提供。
從「看得見的城市」到今年「築造之物」,段存真持續地使用他熟悉的雕塑語言,從對空間的描繪,到拆解重置空間,再進一步地使用空間詮釋看不到的心理的空間,或是隱晦地描寫他對現實的觀察與批判,讓作品本身成為了一種隱喻,一種意念的實體化。透過這樣的創作來實踐心裡的追求。而觀眾則可以試著在「看得見」與「被塑造」的作品之外,也許透過作品標題,也許透過文字,或是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在展場作品之間遊走串連,尋找隱藏在造型之外的各種念頭。
〈有三角形紀念碑的廣場〉,水泥、鐵製臺座,51x42x24cm,2021。圖 / 月臨畫廊提供。
〈堡壘宅邸〉,水泥、鐵,51x47x24.5cm,2025。圖 / 月臨畫廊提供。
在幾次造訪工作室的時候聊到,「棲居」的這個想法,並不是單單指向我們所居住的水泥建築物,而是包含了更多的抽象事物,例如人與人的情感與互動、餐桌上的氣味、人的行為與空間建立起的關係、記憶等等,使我們感覺一個場所成為「家」。但是每一個人所追求讓自己安心的面向載體卻各自不同,有人進入關係,有人離群索居,有人專注工作,有人細心煮食,有人養貓,有人做雕塑。
段存真近年來專注於透過水泥材料摸索城市造型的轉換。攝影 / 蔡青樺,圖 / 月臨畫廊提供。
長時間的勞動成為段存真思索棲居造型的途徑。攝影 / 蔡青樺,圖 / 月臨畫廊提供。
呈現意念最好的方法,對段存真來說,必定得是他最熟悉的雕塑。塑造、翻模、再翻模、打磨、再打磨。對材料的掌握、對製作過程的熟悉,都能夠讓他更專心地將心力放在意念的傳達,並且將思緒延長到整個展覽之中。使之能夠更完整的呈現。在這次的展覽裡,還展出了一組素描作品。一系列像是建築剪影的圖形,被安穩地放置收藏進木盒裡,隨著觀看視線的轉移、光線的改變,那些慢慢被堆積進木板上的鉛筆痕跡,則一點一點的展示著迷人的細節與調子,使結構浮現,剪影忽然立體了起來,與同場的雕塑作品,產生了對話。這是雕塑家的繪畫。
〈築造之物(六)〉,現成物、壓克力顏料、石墨,46x60x6cm,2025。圖 / 月臨畫廊提供。
進入現實世界的時間與距離拉得多長,邁向另一邊的路途就有多長,勢必得到了相對應的深度之時,歪斜的面才能找回平衡,緩慢穩健地轉動起來。在做創作的人應該都可以體會到在不同的狀態之間來回切換所需的心力之大。隨著創作的深入,調整的時間可以慢慢地掌握,不過終究是相當費力之事,完全不是什麼輕鬆愉快的過程。而埋藏在創作之後的種種原因,不管是體制裡的要求,親人的期待,又或是需要創作的飢餓感,我想,在段存真的心裡其實沒有選擇,而是「都是」,沒有哪一個理由是單一的存在,是一種交錯複雜,精神上多層次的同時存在,而這些複雜的心理層次,透過創作,隨著時間的累積進而濃縮成他作品中的旨味。不管是與現實的拉扯或是在好幾個平行世界裡來回切換,對創作者來說終究是沒有結束的一天。而我認為,這些過程終將成為我們創作者最好的養份,滋養著我們的作品。
很高興在三年之後又看到段存真的展覽,歡迎大家在初夏的五月一起來看看他的新作「築造之物」。
〈重建計劃—集合訓勉之處〉,水泥、鐵,45x25.5x18cm,2025。圖 / 月臨畫廊提供。
〈重建計劃—山景咖啡廳〉,水泥、鐵,15x50x35cm,2025。攝影 / 盧昉。圖 / 月臨畫廊提供。
築造之物 - 段存真個展
展期|2025.05.24 ~ 2025.06.28
時間|週二~週六 AM11:00-PM6:00 (週日採預約制)
地點|月臨畫廊一館 (台中市西區英才路589巷6號1F)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