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5-05-16|撰文者:李欣芳

2025 年 5 月 17 日,策展人陳念庭帶領台灣藝術家參與波蘭年度文化盛會「博物館之夜」(Museum Night),於亞森諾美術館(Arsenal Gallery in Białystok)展開一場結合影像、聲音與互動的文化展演。

當代創作走入歷史場館,跨媒介展演建構文化交流場域

「博物館之夜」是波蘭文化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全國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文化機構於夜間免費開放,吸引數以萬計民眾走入文化空間。今年台灣首度於亞森諾美術館展出,透過導演陳君典與音樂人汝妮的展演,呈現台灣創作在記憶、聲音與身分之間的多重脈絡。

陳君典帶來影像作品《Site of Reflected Memory》,延續其前作《紀念中國城》對都市空間與集體記憶的關注。本次作品重回現今的台南河樂公園拍攝紀錄,探討台灣城市更新背後的文化遺失與身分再定義。期待波蘭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共感聯想到自身城市空間變遷所伴隨的文化位移與歷史斷裂。
新銳紀錄片導演重返台南中國城現址,透過錄像作品《Site of Reflected Memory》探討台灣城市更新背後的文化遺失與身分再定義。上圖為藝術家陳君典2018年的作品《紀念中國城》。圖 / 策展團隊提供。

來自花蓮七腳川光榮部落的 DJ 汝妮Dungi Sapor,則融合原住民古調與電子舞曲,帶來聲音上的文化碰撞與融合。她擅長將傳統語彙注入 Techno 與 House 的節奏之中,創造出既深層又具律動感的聽覺體驗。現場觀眾在昏黃燈光與節奏中起舞,氣氛從沉思轉為能量流動,展現文化交流的多樣層次。

展場也設有台灣電玩互動區,以熟悉的遊戲語言作為橋梁,讓當地觀眾在輕鬆氛圍中體驗台灣的創意設計與流行文化。從城市記憶到電子節拍,從影像敘事到數位遊戲,這場展演不僅是一場跨文化展示,更是一次主動開啟對話的嘗試。
台灣原住民DJ汝妮Dungi Sapor將在博物館之夜為波蘭的民眾帶來原民古調與電子音樂碰撞的火花。圖 / 策展團隊提供。

策展協作串連國際,台灣參與深化文化網絡

此次展演由策展團隊與亞森諾美術館共同規劃,台灣策展人陳念庭長期致力於推動東歐與台灣的文化交流。自 2019 年起,她即透過藝術行動與展覽策畫,建立與東歐多國的合作關係,從聲援烏克蘭的展覽行動,到本次波蘭的合展計畫,均著眼於讓台灣在國際藝術平台中扮演積極角色。

本次展演活動亦為亞森諾美術館年度大展《共同景色/陌生的問候》(Common Landscape / Greetings a Stranger)的延伸項目之一。該展自 2025 年 3 月 28 日開幕,由台灣、波蘭與烏克蘭三方共同策畫,策展人包括台灣的陳念庭,以及烏克蘭的尤莉婭・科斯捷列夫(Yulia Kostereva)與尤里・克魯恰克(Yuriy Kruchak)。展覽邀請來自台灣、波蘭、烏克蘭、摩爾多瓦、立陶宛與喬治亞等國藝術家參與,聚焦地緣政治背景下的文化認同、情感地圖與個體存在等議題。
亞森諾美術館年度大展:《共同景色/陌生的問候》展覽海報。圖 / 策展團隊提供。
《共同景色/陌生的問候》開幕當天吸引大批人潮。圖 / 策展團隊提供。

亞森諾美術館作為波蘭最重要的當代藝術機構,自 1960 年代成立以來,即致力於當代藝術的展演與收藏,長期推動中東歐與國際間的文化對話。此次台灣作為主要參與國之一,不僅展現藝術創作的議題深度,也透過策展協作進一步鞏固與歐洲藝術機構之間的合作模式。
亞森諾美術館是波蘭最具指標性的當代藝術美術館,圖片為本次展出地點:發電廠分館。圖 / 策展團隊提供。
發電廠分館是前蘇聯時期所遺留下的建築,而當代藝術也在此與歷史的痕跡對話。圖 / 美術館提供,攝影師 / Jan Szewczyk。

多元活動促進交流,從展演延伸至感官體驗

展覽開幕週同步舉辦多場文化活動,讓觀眾從不同感官層面接觸台灣文化。藝術家吳瑪悧透過「什麼叫味道?What is Taste? 食物與遷徙的故事Stories of Food and Migration」邀請觀眾品嚐經典台灣美食,並在料理過程中談論飲食與記憶的關係,讓異地觀眾在味覺中開啟對台灣文化的認識。
開展週的活動《什麼叫味道?食物與遷徙的故事》由藝術家吳瑪悧帶領大家從食物追溯文化與記憶。上圖照片為藝術家吳瑪悧(右)向亞森諾美術館館長莫妮卡・謝夫奇克分享滷肉飯的滷汁。圖 / 美術館提供,攝影師 / Jan Szewczyk。

藝術家吳瑪悧的作品《帝國的滋味》邀請觀眾寫下記憶中的味道,讓味覺、文化、歷史彼此串接。圖 / 策展團隊提供。

另一場活動則由藝術家羅硯澤主持,他在 4 月 4 日台灣兒童節當天舉辦繩結工坊,帶領當地孩童學習傳統幸運繩結,並以此傳遞節日祝福。活動氛圍輕鬆且具教育意義,不僅吸引孩童參與,也讓家庭觀眾從中體會台灣文化的節慶意涵。

活動當天亦導讀台灣繪本,與播放台灣動畫作品:導演劉琬琳的《鷺鷥河》,透過影像敘事向觀眾介紹台灣的自然與社會主題。
藝術團體走路草農藝團的作品《惡地謝土》生動的螃蟹裝置,吸引波蘭民眾的駐足。圖 / 策展團隊提供。

雙向文化外交:從波蘭延伸至東歐更多節點

除了於展覽本身,此次計畫亦強調文化的長期深耕。策展團隊後續也將在波蘭主要城市規劃駐村、講座與放映活動,擴散台灣文化藝術在波蘭的能量。

此外,近期也透過藝術與位於東歐的東歐摩爾多瓦搭建交流平台。團隊邀請摩爾多瓦亞伯利特藝術家協會的策展人,在台北米豆藝術空間共同策劃展覽;同時,也將前往摩爾多瓦首都基希涅夫最具指標性的當代藝術空間 Zpace,展出台灣藝術家的作品與交流成果。這不僅是台灣與摩爾多瓦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首次合作,也為未來雙邊策展與藝術人員交流開啟了新的合作契機。這樣的互訪機制,使文化外交不再是單向輸出,而是建立在共同策劃、共構語境的基礎之上。

策展團隊的駐波蘭研究員林娜,以童書導讀為波蘭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顆台灣的種子。圖 / 美術館提供,攝影師 / Jan Szewczyk。

結語:藝術作為連結世界的語言

此次台灣在波蘭的參與,從展覽、展演到文化活動,顯現出一條不依賴正式外交管道、仍能在國際舞台上發聲的文化路徑。創作者與策展人透過作品與行動,讓世界從多元視角重新認識台灣。

如同現任文化部部長李遠所言:「文化是國家的靈魂。」這一系列台灣與東歐之間的藝術交流,不僅證明文化可以帶領台灣跨越國界,更展現出台灣被理解、甚至被認同的可能。

在當代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的此刻,這樣的文化連結,也許正是最堅韌、最深遠的橋樑。在文化部與黑潮計畫對台灣藝文環境的持續支持下,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文化實踐得以走向國際,持續在世界舞台上發聲、對話與被看見。
策展人陳念庭(中)從展覽、展演到文化活動,顯現出一條不依賴正式外交管道、仍能在國際舞台上發聲的文化路徑。圖 / 美術館提供,攝影師 / Jan Szewczyk。

陳念庭吳瑪悧陳君典走路草農藝團米豆藝術空間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特展藝術機構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從工藝出發的生活哲學與文化行動

2025-06-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