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撰文者:張家馨
在臺灣藝壇中,長期活躍著不少藝術團體,他們以群體名義進行創作,持續探索合作形式與藝術實踐的可能性。「超級浪」(Hyper Wave)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藝術團體之一。
超級浪團員包含洪譽豪、林思瑩、邱杰森、莫珊嵐及策展人賴佩君共同組成,因為入選文化部2020年「MIT新人推薦特區」而結識,進而展開集體創作與空間經營。團隊目前共同經營兩處藝術空間,其一包括位於宜蘭羅東的「浪花藝術空間」,另一則為近期於臺北成立的「中山科藝所」。
「潮間誌與日停者」展場一景。圖 / DH Neology提供。
「潮間誌與日停者」展場一景。圖 / DH Neology提供。
除了藝術創作與空間經營,超級浪也創辦一系列駐村計畫,除了開放給其他藝術家申請參與,更曾與捷克布拉格、立陶宛等國際機構合作,進一步延伸臺灣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場域之間的對話與連結。接下來他們將於臺南的DH Neology展出,由2024年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方彥翔策畫。此次以「潮間誌與日停者」(Tideographers and Sojourners)為主題,延伸自策展人對超級浪長期觀察回應的命題,試圖捕捉這個藝術團體在不同地理與文化節點之間游移、書寫、駐足與再生產的行動軌跡,並進一步探討他們如何透過集體形式,不僅實踐創作,也重新定義藝術與空間、藝術與生活等之間的關係。
如浪花拍打的流動狀態
以「藝術團體」為主題下去策展並非一件易事,而方彥翔觀察到超級浪的共通點,即創作脈絡皆關注於城市空間與歷史記憶之層疊,運用近似「地方誌」的實踐方法,重新描摹與理解身處之所在。
首先關注到此次展題「潮間誌與日停者」,帶有一點小玄機的命題方式,其主要來自於方彥翔對超級浪的觀察,以及一次他們承辦講座的經驗。方彥翔說,當時一位來自日本的駐村藝術家分享他以縮時攝影拍攝浪花撞擊岩石的畫面,透過極微觀的方式觀看岩石紋理的變化,最終轉化為一種嶄新的造型與意象。於是他以「潮間」這個充滿變動、交替的空間作為起點,結合超級浪以地方「誌」式的創作,試圖捕捉這種在流動中書寫、在變動中描繪的創作狀態。
「潮間誌與日停者」展場一景。圖 / DH Neology提供。
而對應展題中「潮間誌」的英譯「Tideographers」,是策展人特意創造的新字,結合了「潮間」(Tide)與「繪圖者」(cartographer)的意象,用以描述這些藝術家在創作中,猶如製圖者般描繪著不穩定、變動的空間與狀態。這些圖像未必指涉真實地理位置,而是城市、日常或某種經驗現象的再繪製與再理解。
第二個概念,則是超級浪在駐村計畫中所體現的「日停者」(英譯為Sojourners),希望指涉的是一種非永久的停留狀態。這個停留卻又與一般持續移動的「旅人」不同,反而像是在某地暫時停留,進行觀察、體驗,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節奏與時間。
因此,展題中「Tideographers」與「Sojourners」這兩個角色,分別象徵了超級浪成員在創作中的雙重定位:一個是他們工作行動的樣貌,透過藝術創作描繪地景、歷史與地方經驗的流變;另一個則是他們生活的經驗,在具體地理中安放身體,透過駐地、觀察與生活,形塑與地方的連結。
這樣的概念不僅體現於作品中,也反映在他們共同經營的空間策略:羅東的自然與在地環境成為藝術家駐村的創作場域,而台北則憑藉其多元文化資源與國際網絡,成為他們與全球藝術脈絡對話的平台。
「潮間誌與日停者」展場一景。圖 / DH Neology提供。
超級浪,是一種逆勢的操作?
現任超級浪團長的洪譽豪指出,近期剛整理完中山科藝所的場域,把地板拉平、處理掉裸露的管線、牆壁重新油漆,對於團隊成員而言完成了一座中繼站。同時也可以發現,去中心化的思維,滲透在空間的每一個角落。這裡不強調展演的完整性,更像是一個「狀態中的空間」,包括開放給駐村藝術家發表創作,也開放給夥伴們發起座談、提案活動。超級浪想像的,不只是一個展示作品的舞台,而是藝術家彼此支持、激盪、共築關係的基地。
但對於一個藝術團體經營雙空間,在策展人方彥翔眼中卻是一種「逆勢」操作。只不過這個「逆勢」並非帶有負面之意,更像是不按牌理出牌、超出現在主流趨勢的發展。他指出,約在2000年左右時間,臺灣曾出現一波替代空間與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浪潮,例如伊通公園、福利社、新樂園、空場、VT非常廟、竹圍工作室、打開-當代等,這些空間代表著藝術團體自主組織、實驗性展演與另類策展實踐的高峰。
「潮間誌與日停者」展場一景。圖 / DH Neology提供。
但是到了2020年左右,也就是疫情爆發前後,整體藝術生態面臨劇烈變動。過去2000年代初期出現的許多藝術空間,不少已經結束營運、轉型,或改以更鬆散的形式存在,原有以空間為核心的展示模式,也逐漸式微。「當然,這也與整體環境有關。例如補助制度的成熟,讓許多從2000年代出發的年輕策展人,如今多已進入機構體系,整體的機構化程度也相對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代創作者的關注焦點,逐漸從「體制對抗」轉向「生命經驗的連結」,他們更關心的是藝術與個人生活、與地方、與社群之間的真實關係,並以創作重新建立與周遭的連結。
藝術在遊牧的型態下長出自己的節奏
假使展覽是以超級浪的工作型態作為策展前提,展出的不只是單一藝術作品,同時應囊括著他們與整個文化建構以及社會連結的過程。由於這些行動本身具有流動性、未完成性,且大多屬於非物質的實踐,那個在展覽中又應當如何表現這些流動的特質?
以洪譽豪的作品為例,〈據相〉便是透過數位技術對街道場景進行解析與重構。他以3D掃描與數據切割方式,將物理空間拆解為視覺片段,並透過圖層的拼貼與轉譯,重組街區的結構與脈絡,使觀看者得以在新的視角中重新理解都市空間的內在關係。莫珊嵐延續其創作系列《試圖耗盡一個地方》,本次聚焦桃園城市。她以無文字標記的城市地圖為基底,運用沾水筆在格狀區塊中逐一描繪街景,試圖捕捉城市日常的流動切片。對熟悉該地的觀眾而言,則猶如一場個人記憶的認知遊戲,在模糊與具象之間尋找熟悉的地景與路線。
洪譽豪作品-〈據相〉,壓克力、燈箱,120 x 30 x 15 cm,2025。圖 / DH Neology提供。
莫珊嵐展出作品-《途境 | 桃園》,墨、木、壓克力,279 x 279 x 110 cm,2014-2025。圖 / DH Neology提供。
邱杰森的作品則以地圖為主題開展多重詮釋。他在〈世界劇場〉中將既有地圖重新塗改,並以各國名稱的字首聯想出關於戰爭、軍事、神話與災難的詞彙進行置換,形成一場政治與語言的視覺拼圖。而〈吻痕〉則將地圖集絞碎、再製成地球儀並燃燒,留下燻痕形成另一幅「世界地圖」,展現記憶與地理之間的破碎與重構。
邱杰森展出作品-〈世界劇場〉(Le monde ),地圖、簽字筆,143 x 102 cm,2025|〈吻痕〉,不鏽鋼、日本檜木、地圖紙屑,61 x 61 x 61 cm(Ø50cm),2025。圖 / DH Neology提供。
林思瑩的〈木木場The Forestry〉與〈貯木Log Storage〉,源自藝術家對羅東林業歷史的田野調查。她從兩起真實事件——貯木池的意外與木材工廠的大火出發,透過影像與雕塑嘗試拼湊一段逐漸模糊的集體記憶,藉此回望一段難以觸及的歷史經驗,並喚起地方身體與地景之間的深層連結。
賴佩君的裝置作品則將日常轉化為詩意的表述。她以貓砂、紙箱、破損的貓抓板與玩具等材料,構成一座室內枯山水庭園,人們得迴繞穿行其中,有如徜徉於庭園。蒙古藝術家孟克波洛兒・干波爾德出生於烏蘭巴托,成長於1990年代社會劇變的背景下。他早期畫作以抽象圖案、具代表性人物與鮮豔色彩為特徵,隨著創作發展,他轉向大型拼貼作品,融合傳統蒙古貼花工藝與從舊作撕裂的碎片,並加入環境中撿拾而來的物件與材料。他近期的裝置作品結合平面、立體與錄像,將看似無關的元素並置,形構出一種兼容殘餘記憶與現場感的當代圖像語彙。
林思瑩展出作品-〈木木場〉,單頻道錄像裝置、數位輸出,1920x1080 Full HD, 09'23'', 25.3 x 16.3 cm,2023。圖 / DH Neology提供。
賴佩君展出作品-〈痕〉,空間裝置:貓砂、紙板、貓玩具零件,尺寸依場地而定,2025。圖 / DH Neology提供。
孟克波洛兒・干波爾德(Munkhbolor Ganbold)展出作品-〈可能性〉,複合媒材,151.5 × 251.5 cm, 145 × 244 cm,2024。圖 / DH Neology提供。
除此之外,本次展覽亦呈現文獻單元,是回顧浪花空間自成立以來的駐村計畫,梳理駐村藝術家於宜蘭羅東駐地期間的創作軌跡,包含駐村期間的書寫、觀察、筆記與草圖。這些材料有些可能尚未發展成完整作品、有的則呈現出一種尚在發展中的樣貌,策展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呈現他們在浪花空間裡發生了哪些事。展出藝術家包括張芯甯、阮璽、小瀬古智之、杉田真理子、葉佳緯,以及謝發群+盧相維+黃俊燁+呂宇翰等。
「我覺得超級浪他們非常遊牧。」策展人方彥翔這麼形容。對他而言,這個藝術團體的運作方式,並不以單一中心為軸心,而是擁有不同據點,或甚至是藉由創作在不同地理位置與文化場景中穿梭。「相較於傳統研究或歷史書寫所採用的線性視角,超級浪的實踐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一種可以被切入、被參與的過程經驗。」
「因此與其說是展示作品,不如說是在搭建一個讓關係得以生成的場域;讓藝術長出自己的節奏」方彥翔補充道。
亞瑟・弗朗西埃塔(Arthur Francietta)作品-〈無題 I〉,水墨單版畫於布料上,300 × 120 cm,2025。圖 / DH Neology提供。
文獻展出藝術家|張芯甯、阮璽、小瀬古智之、杉田真理子、葉佳緯、謝發群+盧相維+黃俊燁+呂宇翰,展出一景。圖 / DH Neology提供。
文獻展出藝術家|張芯甯、阮璽、小瀬古智之、杉田真理子、葉佳緯、謝發群+盧相維+黃俊燁+呂宇翰,展出一景。圖 / DH Neology提供。
【超級浪:潮間誌與日停者 】Hyper Wave: Tideographers and Sojourners
▐ 策展人 Curator | 方彥翔 Fang Yen-Hsiang
▐ 參展藝術家|邱杰森 Chiu Chieh-Sen、亞瑟・弗朗西埃塔 Arthur Francietta、孟克波洛兒・干波爾德 Munkhbolor Ganbold 、洪譽豪 Hung Yu-Hao、賴佩君 Lai Pei-Chun、林思瑩 Lin Szu-Ying、莫珊嵐 Guillemot Margot
▐ 文獻展出藝術家|張芯甯 Darice Chang、阮璽 Juan Sea、小瀬古智之 Tomoyuki Oseko、杉田真理子 Mariko Sugita、葉佳緯 Ace Ya、謝發群 Fa-Chun Hsieh+盧相維 Xiang-Wei Lu +黃俊燁 Chun-Ye Huang+呂宇翰 Yu-Han Lu
▐ 展期 Duration|2025.05.17 (Sat.) -2025.7.12 (Sat.)
▐ 開幕 Opening|2025.05.17(Sat.) 15:00 pm
▐ 座談 Artist Talk|2025.06.14 (Sat.) 15:00 pm
▐ 聯絡 Contact | info@dhneology.com | 06-3561126
▐ 地點 Venue|DH Neology(台南市安南區安和路三段190巷71弄17號 No. 17, Aly. 71, Ln. 190, Sec. 3, Anhe Rd., Annan Dist., Tainan City 709029, Taiwan)
▐ 營業時間 Business Hours|(Tue.)~(Sat.) 10:00am-17:00pm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