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第23屆台新藝術獎日前揭曉三大獎項得主,視覺藝術獎由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獲得,表演藝術獎頒給末路小花X許芃《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白蘿蔔、釘牙、她的雞、(以及她的後人))》,年度大獎則由張立人《戰鬥之城.終》奪得。這三件得獎作品雖各自從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出發,卻共同反映出社會現實層面的議題,包括高齡長照與疾病照護、父權體制下的女性處境,以及個體面對體制與強權的對抗。
本文將從評審觀點與評選過程出發,並依序解析這三件得獎作品的內容與創作特色,討論本屆作品在創作方法與藝術語言上的趨勢,進而檢視台新藝術獎的評選機制對於藝術生態其在當代藝術中的指標性角色。
持續發酵的年度記憶
台新藝術獎的評選制度由提名觀察人進行全年觀察與提名,年度總結時,觀察人從近百件作品中選出15至20件入圍作品,進入最終決選。決選團則由來自不同領域的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以多元視角審視當年度的藝術成果。而今年決選團由旅美資深評論人高千惠擔任決選主席,委員包括藝評人張韻婷、劇評人周慧玲、許仁豪、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韓國藝術家朴贊景(Park Chan-kyong)、新加坡策展人鄧富權(Tang Fu Kuen)。
第23屆台新藝術獎 三大獎得主、決選團、提名觀察人、基金會董事及入圍藝術家合照。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對於如何在眾多風格各異、媒材多元的作品中做出判斷,決選評審團主席高千惠指出,當今許多藝術創作已不再遵循單一媒材的邏輯,即使是傳統的繪畫與雕塑,也可能展現出敘事性或文學性等跨域特徵。而在評選年度大獎時,評審會特別關注該作品是否能成為某種「年度記憶」、是否在藝術性之外,還能代表這一年臺灣的當今狀態,以及隨時間持續發酵與產生意義的創作特質。
提名觀察人代表張韻婷則表示,作為視覺藝術背景的觀察人,在看過大量表演藝術作品後,促使她重新思考當代表演與視覺藝術的交會可能。她也觀察到近年來越來越多作品採取跨媒介、跨敘事語言的方式進行表述,反映當代藝術對於既有分類邊界的鬆動與挑戰。尤其田野調查式的創作趨勢已在近十年間逐漸成為臺灣當代藝術常見的敘事方式之一,其以田調為方法論,連結地方歷史、社會結構與個人經驗,進而透過藝術語言重構現實與記憶之間的對話。
特別是在今年得獎作品中跨媒材/跨領域的整合能力顯著成熟,在形式上不再只是疊加多媒體元素,而是讓不同媒介在邏輯與語言上有更緊密的扣合。例如,張立人的作品結合人偶、動畫、模型、敘事與展場動線,形成獨特的觀展經驗;倪祥以視覺裝置融合影像作品與空間裝置,引導觀者進入情緒密度極高的觀看場域。《鼠婆太》則將表演、道具操作、觀眾參與、表演場域緊密連動,將表演中的偶發行為作為展演策略。而三組得獎藝術家皆以自身記憶與經驗出發,但不流於自我封閉的陳述,而是經由藝術語彙的轉譯,從形式、展演空間與故事敘事等的鋪陳,將個體經歷放大、轉化為社會性議題。第23屆台新藝術獎 三大獎得主合影 (左起) 倪祥代表領獎人馮志銘、張立人、許芃與末路小花張棉棉。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提名觀察人代表許仁豪指出,以表演藝術來說,疫情解封後的2023年,眾多大型製作重啟並重新排練,出現許多製作精良、規模宏大的作品;但是在2024年則因補助核銷與行政時程等限制,反而出現更多小型製作、單人或雙人演出,強調靈活性與創意實驗。他認為這樣的轉變突顯出台灣表演藝術在制度與資源壓力下的創作彈性,而許芃的作品即在形式、場域與敘事上展現出高完成度與新鮮感。
高千惠進一步補充,近年台灣的「南向政策」,促成了台灣藝術家與東南亞藝術家的更多交流;同時,文化政策也推動地方文史的資料整理,讓藝術家們從不同角度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物種或文化元素,許多作品都與地方文史重構相關,卻以純粹的藝術方式來呈現。這般現象或許與整體藝文生態有一種看不見的主導因素息息相關,或許受補助制度的影響,藝術家在申請經費時會更傾向於選擇較易被接受的議題。但總的來說,藝術創作有「自律性」與「他律性」之分:前者是藝術家不管外在如何,都堅持自我節奏地創作;後者則較容易受趨勢、政策或資源導向所影響。但無論自律性或他律性的作品同樣值得關注,因為它們反映了藝術與大環境間最直接的互動。
「十四年磨一劍」的戰鬥
拿下今年年度大獎張立人的《戰鬥之城.終》,是藝術家歷時14年的創作計畫,也是一場「創作V.S.生存」的鬥爭。自2010年起,他以城市作為隱喻,發展出一套結合模型、影像、角色偶與敘事系統的複合型創作。張立人親力親為完成劇本、模型、配音、剪接等所有製程,當今藝術界追求效率、曝光與資源循環的邏輯,張立人卻選擇走一條幾乎與主流市場脫鉤的道路,在體制之外、經費之外、甚至時間之外完成一個展覽。
展覽以三部影片構成敘事主體,分別為〈台灣之光〉、〈經濟奇蹟〉與〈福爾摩沙〉,內容以人偶與模型為基礎,講述一群小人物對抗體制、城市與命運的故事。這些角色既像是張立人的自我投射,也像是對台灣邊緣社會的隱喻。故事並非線性發展,而是充滿錯置、拼貼與敘事破裂,營造出一種後設的寓言敘事。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張立人《戰鬥之城.終》,展場一隅。汪正翔攝影。圖 / 北師美術館提供。
對張立人而言,在這個廣闊且常令人迷失的世界裡,找到理解自己的人至關重要。「能被看見、被理解,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他進而分享,此次《戰鬥之城.終》獻給所有「努力生活的人」,無論是在台南鄉下賣蛋炒飯,或是在偏鄉文化館當館員,都同樣值得被看見和尊重。「展場不是唯一的舞台,每一種生活,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針對張立人的《戰鬥之城》,許仁豪進一步補充,他的作品從人偶劇情設定、影像、敘事與造型,每個面向都細膩精緻,呈現出高度整合的劇場感,最令人動容的是張立人長年以一己之力完成這場創作,他不只是敘述個人故事,更透過藝術語言觸及我們所共同面對的社會焦慮與文化處境。同時也體現出藝術創作作為生命實踐的精神,亦呼應台新藝術獎對於「藝術如何與當代現實對話」的核心命題。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張立人《戰鬥之城.終》|〈戰鬥之城:人物〉細節照,衛生紙、物件、現成物,2010-2024。汪正翔攝影。圖 / 北師美術館提供。
對觀看慣性與生命殘骸的荒謬反擊
倪祥的《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將作品視為一場「駐村成果展」,回顧2016年至2022年間照護父親的經歷,以及重現父親因囤積症而在家中堆滿的雜物。展場空間幾近失序,地面堆滿了回收雜物、紙箱、家具零件。這些物品來源不一,有些是從跳蚤市場、二手店收集而來的「囤物」,有些則是出自藝術家陪病期間的創作實驗。然而,倪祥的作品並未落入沉重的災難敘事,而是以黑色幽默與荒謬美學,抵抗主流長照圖像中的苦難再現。
第23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展場一隅。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而置於展場末端的影片〈有空〉,則以戲謔形式回應死亡與離別。主角駕著墳墓快艇悠遊水中墓地,一派悠閒,卻將生命終點的荒謬與無奈轉化為藝術幽默。倪祥不以作品為情緒出口,反而以創作作為在高壓生活中維繫自我與現實的裂縫。正如他所言:「創作者如果不做東西,手會很痛苦。」
第23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作品〈有空〉,錄像截圖。圖 / 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鄉野敘事的當代轉譯
由末路小花X許芃創作的《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演出地點選在桃園中壢一座許家百年三合院,觀眾隨演員在空間中穿梭,透過一位「昏睡百年」的老祖母與其後代間不斷傾吐的碎碎念,交織出一部關於女性經驗與父權體制的家族史。
創作靈感來自許芃對祖母與父親言談的回憶,引發對女性祖靈是否願意「進入宗祠」的思索。她以北漂後代的視角,在原鄉宅院重新建構一段虛構的女性番外史。
第23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 :末路小花 X許芃《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吳昱穎攝影。
劇情跳躍且荒謬:白蘿蔔化身角色追尋家族釘牙源頭、金孫在菜脯蛋宇宙中尋找真相、會說台語的雞揭示閩客械鬥歷史、媳婦用Uber Eats點炸雞祭拜先人——這些看似無厘頭的片段,其實編織出一段關於女性被壓抑記憶的文化寓言。許芃刻意在作品中表現所謂的「碎碎唸美學」,來自長輩口述歷史中細瑣、重複卻無法構成敘事主體的語言殘留。這些邊緣記憶構成的話語網,既是無用資訊的堆疊,也反映女性經驗如何在歷史敘事中被排除。
第23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 :末路小花 X許芃《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吳昱穎攝影。
結語
然而,不論是倪祥的七年照護生活,將每一次深夜的創作掙扎、每一片堆積物的轉化,都刻劃進展場結構中;或張立人的十四年計畫,讓觀者能實際感受作品從萌芽、推進到完成的時間推力;還是許芃從家族經驗中抽絲剝繭的細膩敘事,這些作品都讓「時間本身」成為可以閱讀的素材。正如決選主席高千惠所言,年度大獎作品必須擁有代表「當代狀態」的持續探問力道,而本屆三件得獎作品,正是透過對某個問題或某套語言的長時間深化與淬鍊,賦予了藝術以穿越時間、持續發酵的生命能量。
REFERENCE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張立人十四年創作旅程《戰鬥之城.終》奪得年度大獎,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與末路小花X許芃《鼠婆太》分獲視覺與表演藝術獎
第23屆台新藝術獎 非池中專題頁面
第23屆台新藝術獎 頒獎典禮完整影片連結
熱門新聞
1
帝圖2025春拍0629盛大登場,出版51本弘一行書《格言聯璧四屏》、及寶宋室舊藏《揚州八怪李方膺墨梅大卷暨鄭板橋金農袁枚長題》重量領銜
故宮北院第二展覽館重啟,盛大迎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開展!81幅真跡名畫,5大展區隆重登場
「藝術銀行114年度作品購置計畫公開徵件」 6/16-7/27 開放線上報名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進駐微風廣場,Bluerider ART的藝術美學如何對話時尚場域?
主體-行為-語境的滑移與越出,暮拉多元藝術空間展出華建强、陳奕伶、林立偉「擬仿的滑步」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大展開幕!呈現印象派從法國緣起的擴散,再至美國在地化發展
奧拉弗・埃利亞松在台首度大型個展「你的好奇旅程(Your curious journey)」開幕,回顧30年藝術歷程 精選17件代表性作品
活化場域的藝術共生:呂紹瑜與鄭爾祺雙個展「言間時景」,時間與對話的交織
奧地利維也納Numen / For Use首次登台!展演兩件具全球代表性、台中限定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
鶯歌富貴美術館推出「潛象」—在構築中甦生,在痕跡中顯現三人創作聯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第22屆台新藝術獎公布17組入圍名單 8組視覺藝術、9組表演藝術角逐三大獎
2024-02-29|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085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第23屆台新藝術獎】張立人十四年創作旅程《戰鬥之城.終》奪得年度大獎,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與末路小花X許芃《鼠婆太》分獲視覺與表演藝術獎
2025-05-24|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