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0|撰文者:李竺恩
在匯集多家百貨集團、商業氛圍熱絡的台北東區,位於復興南路上的微風廣場可說是當中具標誌性的地標之一。然而最近經過這片熟悉街區時,不難發現商場外觀悄然出現新意。本習以為常的精品櫥窗陳列,如今換上了一組以木箱堆疊構成的影像裝置。走近一看,畫面中反覆出現女性身體不斷拍打的剪影,節奏強烈而帶著些許不安,在具衝擊力的影像召喚下,引人駐足凝視。
這件作品是出自Bluerider ART長期代理的瑞士藝術家 MARCK 之手,其錄像雕塑作品經常以戲劇性的身體動作與空間互動,主動挑起觀者的視覺感知與思考,更為此次畫廊於微風廣場一樓櫃位策畫的特展《維納斯的慾望聖殿》,揭示出一道鮮明的前哨訊號。
與之相映成趣的,還有同樣來自瑞士的藝術家 Thierry Feuz 所帶來的大尺幅輸出作品。漫天飛花意象的畫面展延於空間之中,形成一片絢麗壯觀的視覺場域。兩件作品如同前奏般為展覽揭開序幕,並以其具張力的視覺語彙,展現出一份強烈、不妥協的創作態度。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外觀。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Bluerider ART 創辦人王薇薇女士(Elsa Wang)表示,時尚與藝術之間長期以來便有緊密連結。比方 Louis Vuitton 曾與草間彌生等重要藝術家合作,近期則又攜手村上隆推出聯名系列,都可見雙方持續形塑的交匯軌跡。她指出,時尚與藝術的跨界合作雖然早已不是新鮮事,對 Bluerider ART 而言也非首次涉足;不過,這回首次進駐微風廣場一樓的核心櫃位,則代表著畫廊過往拓展跨域實踐所延伸出的新階段成果。
「能夠在這樣一個指標性的精品商業空間中策展,除了體現與微風集團多年來的相互信任與支持,更是因為我們對藝術始終抱持的熱情。」Elsa 說道,「期待透過這場實驗性的策展,讓藝術能被更多人看見、接觸與欣賞。」盼藉由讓作品自傳統策展框架解放,進入更開放的公共場域,能夠為觀眾創造更加嶄新的觀看與感受經驗。
Bluerider ART 創辦人王薇薇女士(Elsa Wang)。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以當代藝術語彙,構築慾望的殿堂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這個展名從一開始便引人遐想,語帶神聖,也隱隱指涉著場域與命題之間的精密聯繫。對此 Elsa 分享命題構思先是回應了展覽空間,這裡是一處原屬精品品牌的核心櫃位,既非美術館,也不同於白盒子那樣的典型展示空間,卻因其鮮明的象徵語彙,而對觀眾/消費者同樣產生某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當藝術走入這樣的場域,觀者也彷彿被邀請,以一種近乎朝聖的姿態,重新凝視作品與自身之間的關係。
不僅如此,本次策展主題定調在傳遞當代社會消費文化與女性主體意識的雙重關注。選擇聚焦維納斯此一古典的神話形象,從受凝視的美之象徵,到後期逐漸轉化為具有自我意識與選擇權的現代女性意象,展現對於自覺與自主的當代表述。另一方面,同時聚焦於「慾望」這一命題,進一步延伸至對人類行動根源的探問。作為一種驅動力,慾望既普遍存在,亦充滿複雜層次。而藝術作品的介入,不只是對慾望的再現,更試圖開啟更深層次的思辨。
因此當進入展場時,觀眾首先迎面的是一台有著亮紅烤漆的F4方程式賽車,它不只是空間的視覺焦點,更是一個充滿張力的隱喻:「在極速與極限中,身體與慾望被推向極致,唯有以理性加以駕馭,方能控制這份強大的能量。」這也為整場展覽塑造出一種張力與反思的基調:「當內在慾望膨脹至某個程度,自我是否仍然能掌握住方向?抑或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其牽引?」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實景。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展出作品亦是巧妙呼應這樣的主題結構。由Bluerider ART長期代理的多位國際藝術家參與此次展出,其中不少作品曾在畫廊的台北空間展出,對熟悉畫廊的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卻在這次不同的空間語境中衍生出新的詮釋。
好比美國藝術家 Desire Obtain Cherish 的棒棒糖雕塑作品《Meltdown》,以經典的糖果造型吸引目光,卻在甜美視覺背後,隱含著對慾望的諷刺與反思。融化的棒棒糖以看似被遺留、捨棄的形象,揭露著慾望在衝動後的消退宿命。藝術家透過「渴望—獲得—珍惜」三階段邏輯,挑戰觀者對物慾的認知。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實景,其中為 Desire Obtain Cherish 作品。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同樣從人們熟悉的物件意象進行轉化,挪威藝術家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則以織品與衣物造型的軟雕塑,回應穿戴與身體之間的親密關係。她將日常物件轉化為承載人們情感與記憶的容器,也在快時尚之後的時代語境中,引人反思衣物的存在意義。其不該只是短暫使用的消耗品,而應成為一段生命經驗的象徵。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實景,其中為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作品。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穿越物質與精神邊界,召喚藝術的靈光
走進展場更深處,奧地利藝術家 Isabella Kohlhuber 的作品則將整體展覽引向更具哲思層次的視野。她以《馬克思資本論》的文本為基礎,透過自創語言系統將其轉譯為視覺符號,並以簍空卷軸形式懸掛於空間之中。作品觸及知識、權力與勞動等宏觀議題,打開多重的閱讀面向。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實景,其中為 Isabella Kohlhuber 作品。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關注牆面展示的平面作品,好比德國藝術家 Willi Siber 的作品《Tafelobjekt》(板面物體),以光滑的瓷漆塗層結合有機起伏的曲面結構,映照出萬物流動的質地與能量感。另一位藝術家 Dirk Salz 則以顏料與環氧樹脂層層疊覆,構築出深邃難測的抽象色塊,喚起更深層次的精神感知。這些抽象畫作皆透過色彩、材質與結構語彙,釋放出一種寧靜卻強烈的視覺牽引力,引導觀者內在意識的漫遊、沉潛,越過了物質與精神的界線,更開啟另一重觀看與感知維度。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實景,其中為 Willi Siber 作品。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這次策展並未僅止於形式上的吸引力,而是在作品選擇與展示安排中,保留了對當代慾望的多重詮釋與辯證。對此,Elsa 特別強調,此次展覽的製作並非只是將藝術作品「搬進」商業空間那樣簡單,而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場域對話與美學實驗。
對她來說,更關鍵的是如何進一步突顯藝術本身超越時尚更迭與消費美學,持續引發感知、思考與對話的內在價值。她也相信著,即便被置入一個商業文化符碼密集的空間中,藝術作品仍能保有其不可複製的現場性與精神張力,成為其中最具份量的存在。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實景。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面對藝術,從不妥協
而這樣對藝術本質的追問與實驗性實踐,也正呼應著 Bluerider ART 長年秉持的理念,即對於美與藝術深層價值的堅持與探問。作為由華人主導的藝術平台,Bluerider ART 自成立以來即專注於藝術內容的深耕與收藏服務的建立,並致力搭建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持續於全球藝術市場積極發聲。
訪談尾聲,Elsa 也分享了 Bluerider ART 近來的好消息。邁入第二個十年階段,今年畫廊在據點布局與展覽策略方面皆迎來新的展開。除了進軍美國,於洛杉磯曼哈頓海灘(Manhattan Beach)設立全新據點,正式實現橫跨歐、亞、美三洲的佈局;台北原有的仁愛、敦仁雙館也整併升級為「敦化館」,首檔展覽將與臺灣當代藝術史上極具代表性的「悍圖社」合作,期望從在地文化的厚度出發,激盪出更多東西文化的對話可能。
在全球藝術生態快速演變、銷售模式轉型的此刻,Bluerider ART 也將以創新內容與長期策略為引,尋求在變局中穩步前行的節奏,進而摸索出屬於自身的語言與步伐。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場實景。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相關資訊
Bluerider ART @ Breeze Center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Venus Temple of Desire
展期:2025.5.9 – 8.31
展覽地點:Breeze Center 微風廣場(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號1樓)
開放時間:
週日至週三|11:00 – 21:30
週四至週六|11:00 – 22:00
Bluerider ART 台北.敦化(新館)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 77 號 1 樓
新館開幕日:2025.6.7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 – 18:30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