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策展

臺南市美術館「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探論臺灣美術、社會現代化進程與世界的互為關係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臺南市美術館白適銘

2025-07-01|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

隨著臺南市美術館(下簡稱南美館)的二館移轉給中央,臺南國家美術館(下簡稱南國美)正式成為地方藝文發展的重要節點,作為國家級文化機溝,也順勢地承攬了梳理臺灣近現代美術史的重責,我們可以看見本次大型展覽透過南國美籌備處成立,南美館進行辦理策劃,邀請到白適銘教授來研究、發展「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The Formosa Era: the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of Early Modern and Modern Art in Taiwan)(下簡稱福爾摩沙時代)展覽長達一年,將分三階段接力展出。據館長龔卓軍表示,以館舍的立場來說,隨著南國美的成立,以及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2.0」的推動,此次展覽策劃的規模也順勢擴張。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覽,展出國寶《甘露水》。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本文也試圖從機構內的策展團隊角度去瞭解整個展覽背後的運行方向與動機,歸結出此次展覽不僅是回應政策的呼籲,在藝術史文獻與民間藏品逐漸散佚之前,及早梳理、保存並呈現被忽視的歷史資料與作品,另外策展組成員補充到,展覽最初本以「常設展」為定位,主軸鎖定「臺南意象」,延伸至與城市有關的藝術生命脈絡,探索那些在臺南出生、移居、創作或推動藝文活動的藝術家們如何影響臺灣整體藝術發展,隨著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增加,以及呼應政策,展覽所觸及的範圍不再局限於臺南,而是拓展為全臺藝術史的系譜整理。

策展人白適銘也強調:「當我們跳脫『臺南中心論』,策展視角就不再局限,而是以『臺灣』作為單位,完好地建構出美術史的多元性。」而龔館長則進一步點出本展背後的理論轉向。他指出,臺灣長期以來對藝術史的書寫仍深受西方時間線邏輯影響,然而這樣的歷史方法對於曾被殖民的臺灣而言,往往無法真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性。因此希冀在本次的展覽成果下,再度化約、建立起一條史觀渠道。
小早川篤四郎《臺灣歷史畫帖》系列。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現代化如何透過多重渠道形塑臺灣美術系統

筆者認為臺灣美術現代化的初始可視為一種殖民現代性的引介,其核心在於美術制度的輸入與視覺文化的建立。此現象可援引美國文化理論家馬歇爾・柏曼(Marshall Berman, 1940–2013)在其著作《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現代性的體驗》(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中對現代性的描繪。他認為現代性是一種同時包含解放與毀滅、創造與混亂的雙重過程,藝術家與社會大眾在現代性的動態流動中建構自我。這樣的概念適用於分析日治時期臺灣美術教育與展覽制度之設立如何帶來視覺文化的系統性形塑。
展覽室G_子題 「現代性」的內在轉向。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同時也可參照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從啟蒙理性的延續角度出發,強調現代性是一項未竟的計畫(an unfinished project),其核心為公共領域與理性溝通的建立。若以此觀點檢視日治時期設立的臺灣美術展(如臺展、府展)與相關教育機制,即可視為某種「殖民理性」之體現,其在殖民體制內部構建起藝術公共領域的雛形,也為後來臺灣本土藝術家的出現與發聲鋪路。
展覽室G_子題 「現代性」的內在轉向。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延續前幾段所述,本次展覽「福爾摩沙時代」,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這不僅是一種受西方啟蒙的現代美術接收歷程,更是臺灣第一代畫家們提出屬於這塊土地、生活樣態的觀察與願景。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快速掌握展覽的一條核軸便是「啟蒙」這個概念,同時也是對時代意象的建構。根據歷史來作為切口,我們瞭解臺灣的美術概念真正進入社會,與現代教育普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談到「現代性」的問題時,白適銘強調臺灣藝術家如何在學習西方語彙之際,同時將其轉化為內在認同的形式,這類「現代性的內在轉向」,正是體現出策展所希望企及的核心。對此白適銘也向我們進一步分享,他從荷蘭人登陸臺灣談起,強調臺灣人如何從對外國的陌異,到逐步建立起「世界」的意識。他說:「(臺灣)從不認識世界,到想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是美術史中重要的轉折之一。」
展覽室B_第二子題「地方色彩/城鄉記憶」。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蒲添生《三美神》。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開拓言說歷史的新方法 擺脫貫時的制式策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採取了鮮少見的策展路徑,展覽並非單線性的歷史回顧,而是以「宏觀的視角」進行整理,透過不同面向的主題交錯出現,呈現多元且流動的視覺史觀。整體觀看體驗上藉由跨媒材的佈局去勾勒對時間與形式的感知,從藝術品的時代背景,甚至是畫面的風格、內容…等,連結起臺灣在邁入現代化之際的歷史脈絡。策展人也提到此次是比較當代的策展視角,突破以往比較常見的歷史斷代式的分類方法,不難看出策展人企圖透過八個展覽子題,構築一套橫跨百年的臺灣美術史視覺化進程,使我們可以從策展人提取的歷史軸線來檢視藝術家在時空的推移和文化的導向下如何去建構不同的美學系統。
展覽室C_展出子題「身體意象/時代印記」。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不只從在地出發 更全面收攬臺灣藝術的詮釋

展覽除了策展方法特殊外,同時展覽受人注目的另一點則是源自它匯聚了百餘件的重要作品,白適銘提及自己在八個子題下選件方法,雖未拘泥特定區域,但仍挑選與臺南相關者作為展覽重要組成。除了展出國寶《甘露水》,亦有臺灣本土藝術家陳澄波的重要文物《嘉義遊園地》與《清流》作展出外,這之中除了本土藝術家外,也涵蓋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如朱玖瑩、郭柏川、劉啟祥等人,這些藝術家戰後長期在臺任教,對地方與整個美術發展深具貢獻。因此策展人順勢帶出本次策展的另一條路徑,透過「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兩條路線交錯進行來完整展覽輪廓,他表示前者聚焦於出生或長期耕耘於南部的藝術家;後者則包含描繪臺南、在地任教或有作品與臺南主題相關者。此外他提到夏一夫的例子,一位自中國來臺的水墨藝術家,將北部漁村與北宋構圖融合於山水畫中,既是中國繪畫的延續,又是臺灣地景的詮釋。這種藝術創作的「反身性」(reflexivity),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說,臺灣在地的美術史便已經在積累文化詮釋的能量。
陳澄波重要文物《嘉義遊園地》與《清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這些同時也反映在多個子題內,包括「百年精粹」、「從南國到民國」、「身體意象/時代印記」等,由 於展品與其背景脈絡豐富,甚至在每一子題的展間皆可瞥見獨立成展的可能。舉例來說,其中「從南國到民國」梳理戰後國共內戰影響下,民國美術體系如何被藝術家攜帶來臺,並落地生根。白適銘更進一步補充到「杭州藝專、北平藝專、海上畫派……等,這些都是中國美術教育系統轉移到臺灣的活教材。」他亦指出,自己避免以意識形態過度標記藝術家,例如此次並未強調「渡海三家」「臺展三少年」等已熟知的美術史標籤,亦未刻意標舉政治批判性最強烈的作品,透過使用較柔性寬容的文化視角,呈現政治轉變中的藝術內涵。
展覽室E_子題「從南國到民國(書法)」。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與此,策展人也舉出這次展覽中的原住民藝術家、性別議題、抽象藝術等面向,強調策展的多重主題性和背後研究的龐大延續性。每一件作品在展場中,不只對應一個議題,而是置入整體策展邏輯中,形成複數交錯的敘事結構。舉例來說,黎志文的大理石雕塑《之間》與李再鈐的《低限的無限》,乃至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三)》,都是對「轉型中的現代性」提出視覺回應的重要節點。
黎志文的大理石雕塑《之間》與李再鈐的《低限的無限》。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三)》。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交錯的文化語境中,臺灣美術的現代化歷程既可視為殖民現代性遺緒的延續,也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文化主體性實踐。此一過程不僅體現於制度層面的建構——如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與展覽機制的推動——更深刻地展現於藝術語彙的轉譯與風格的在地創新之中。臺灣藝術家在經歷外來視覺體系的介入與文化規訓之後,逐步由「被觀看者」的客體位置,蛻變為具有歷史能動性之「敘述主體」。
展覽室 H_子題「世界」美術藍圖。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展覽室 I_包含子題「世界」美術藍圖與子題「寶島長春/重啟在地提問」。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臺南—文化節點如何聚合更多視野與能量

此種主體性的形塑,既回應了西方現代性理論中對「邊陲視角」的再思,也與本土知識生產、記憶政治及藝術實踐密切交織。面對當代藝術世界日益強化的網絡化與去中心化趨勢,臺灣美術的發展更需在歷史層疊與文化差異之中,持續開展對自我視覺語境的再定義。放眼當下臺灣藝術史的檔案建構完整度與連結展覽的契合,無論是在策展實踐、藝術史重構或知識論建構等層面,皆應以更為開放、多元且批判的視角,進一步拓展臺灣於全球視覺文化中的歷史位置與對話能力。

從實踐層面來看,龔館長也積極替南美館策劃結合城市地景與歷史文脈的藝術活動,不僅以展覽為主,也將作為藝文活動與國際交流的節點。試圖透過以館舍為核心向外輻射文化能量,來將地方能量擴散以及尋找連結。館長甚至舉例到「南門路藝術一條通」的構想,即將文學館、孔廟、林百貨、司法博物館等地標串連為一條文化廊道,除此之外,也不乏在考慮導入駐村藝術家與策展人常態合作,盼在未來能發展具有地方參與與社會實踐性的策展項目。

值得持續關注的是,龔館長提出以串聯城區擴延藝術動能概念來發動「城市雙年展」,讓歷史和文理可以跟在地的藝術空間有緊密結合,不只可以借鑑瀨戶內海藝術季將作品化作航線,連結城市,也可以效仿紐西蘭、澳洲等國家為例,強調策展應該從地方生活、氣候、信仰與文化實踐出發,而非僅以時間線為邏輯,這也為南美館未來從地方文理出發、與城市空間建立對話關係提供了方向。
朱銘的《太極對招》。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林惺嶽的《激流》與曾得標《玉山情懷》(三聯作)。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展覽資訊


【第一期】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

展出時間:2025/03/25~2025/07/06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A-I
展覽官網: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595
策展人:白適銘
主辦單位:文化部、臺南市美術館
展覽執行:展覽企劃部
協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立博物館、嘉義市立美術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依筆畫排序)
特別感謝:李梅樹紀念館、李澤藩美術館、呂雲麟紀念美術館、阿波羅畫廊、家畫廊、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羲之堂、郭雪湖基金會、歐豪年文化基金會、私人藏家(依筆畫排序)

【第二&三期】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美術百年建構」

時間:114年7月22日至115年1月4日(10.13~10.25換展暫停開放)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二樓展覽室E~I及藝術走廊主辦單位:文化部、臺南市美術館
策展人:白適銘
展覽執行團隊:臺南市美術館展覽企劃部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臺南市美術館白適銘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

藝術融入城市脈絡,ART TAICHUNG 2025 圓滿落幕

2025-07-07|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0

焦點新聞

藝廊藝博會藝文跨界

開啟藝術參與城市的多重路徑 ART TAICHUNG 2025

2025-07-04|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