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今年迎來創辦第71周年(70+1)。並於今日(6月5日)「65工藝節」盛大揭幕。文化部主任秘書林宏義、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草屯鎮鎮長簡賜勝、臺灣工藝聯盟總會總會長葉志誠、參展合作機關及相關機構團體代表等各界貴賓共同與會。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這一天別具特殊意義,不僅是紀念臺灣工藝先賢、工藝中心創辦人顏水龍先生的誕辰,在國際上更與「世界環境日」相互呼應,強調工藝與在地、文化、共生的永續價值。
65工藝節期間舉辦的大兵市集65工藝節開幕儀式以透過象徵性的鳳凰樹漫活儀式,將佇立工藝中心70年的鳳凰老樹長出的新樹苗分送至工藝中心所屬各分館、基地及12家入選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的工藝相關獲選等單位。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站在71週年的起點,今年更訂為「心工藝元年」,陳主任說道,在過去農業時代從建築木作到家屋門框,小至日常器皿,無處不是工藝;如今邁入工業時代,工藝更是做為工業與農業兩者之橋樑。在機械大量生產之前,工藝扮演著前期打樣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提及所謂的「工藝精神」,他認為真、善、美存在於其中,不管是各行各業皆需有著求真、良善、完美的心,如此便是工藝精神。
身為工藝人的他,更無時無刻想著如何將臺灣工藝推廣出去,他談到,工藝中心自2024年「65工藝節」辦理「工藝遶境」活動,以「風」作為傳遞的象徵,首站正是以南投工藝中心為起點,與各地縣市政府及民間合作,至今年5月已陸續於臺北、彰化、臺東、臺南及新竹等地,舉辦展覽、市集、講座及工藝體驗等。今年則開始倡議在每年6月至8月期間訂為「臺灣工藝季」,期望用工藝來回到過去工藝生活的美好,讓臺灣不單單只是科技島更是一座工藝之島。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每年6月5日的「65工藝節」,不僅是臺灣工藝先賢亦是工藝中心創辦人顏水龍的誕辰,更是呼應世界環境日理念,體現工藝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精神。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漫活SLOHAS的從容節奏
2025年「65工藝節」以「從心開始」做為年度主題,扣合「65(留我)初心,71(齊一)同行」的願景,展開一場象徵工藝人的自我回望與前行的文化行動,邀請全民一同感受工藝之於生活的溫度與未來想像。以永續的態度、從容的步調,將「慢活(Slow)」結合「樂活(Lohas)」成為「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的核心精神,並以六大核心主軸:「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與「永續(Sustainability)」,強調工藝是S到S之間形成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除了展現臺灣工藝的創新能量與文化底蘊,讓工藝不只是技術的展現,而是永續生活的實踐指南。
工藝與文化旅遊的「工藝行旅」活動。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65工藝節」結合多元活動,從首日的揭幕儀式及舉辦「工藝人回娘家」,更邀請六位活躍於日本當代工藝界的藝術家,分別為金工師–藤井健、漆藝師–西村圭功、陶藝師–京谷浩臣、纖維藝術家–原田美帆、木工藝師–井尻一茂、竹藝師–清水貴之,來台進行為期二日的「國際工藝講座」與「跨界工藝大師班」,作為2025年「65工藝節」的重點國際交流亮點,藉由工藝師各自專業領域的經驗分享,與臺灣創作者們展開近距離對話。
在談及「漫活SLOHAS」所強調的生活美學與從容節奏時,竹藝師清水貴之分享,自己是一人工作室,因此創作時得以依照自身的步調專注進行,他認為這種緩慢但持續的創作過程,恰好呼應了工藝所承載的「樂活精神」。木工藝師井尻一茂則表示,在機器化及3D列印技術普及的時代下,他仍堅持以手工雕刻追求機器難以取代的溫度與深度,而這樣的職人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漫活的實踐。金工師藤井健承襲新潟縣燕市鎚起銅器的家族技藝,從兄長或家族成員間學習金工傳統。他坦言,一直以來如何將技術傳給下一代,是他不斷思考的課題。儘管創作非常忙碌,但他樂在其中,當作品受到客人喜愛,便覺得這份工藝得以延續。他認為,傳承與創作之間並不衝突,反而能在「持續製作」的過程中完成彼此,這正是他對「永續」與「生活型態」的具體實踐。「漫活」並不在於閒適,而是在長期持續的製作中找到自我節奏。
跨界工藝大師班- 日本百年工藝傳承與創新,與日本六位工藝師對話,探索傳統與當代創新。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從日常經驗喚醒工藝意識
工藝中心與全臺各地縣市政府合作,涵蓋北、中、南、東及離島,共匯聚5大主題展及33個衛星工藝展區,策劃多元展覽呈現臺灣工藝的發展與價值。其中,為呼應「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的理念,工藝中心推動主題特展《漫、蔓、慢》,以三大展區,從材質的感官經驗出發、蔓延至生活中的工藝永續應用、延伸至環境與社會的互動,並邀請民眾參與共創,以不追求快速的方式與時間共處,構築出一套漫活的工藝哲學。
《漫、蔓、慢》展場一景。《陶與光影的流動》工藝精神的現場實踐。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漫、蔓、慢》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逐工逐工 tak-kang ta’k-kang》展覽由鹽池工作室策劃,以日常生活的「染」為基礎,探討時間與日常生活中細節的「染色」過程。將染色工藝以四個層次劃分「光 」、「物件 」、「勞動 」與 「記憶」,試圖重新定義「染」的意涵。邀請民眾以影像上傳日常生活中的「染」之經驗,或是用染過不同濃度的紙條來訴說日常,從細微瑣事喚起大眾對工藝介入生活的意識。
《逐工逐工 tak-kang ta’k-kang》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日日都是工藝日,人人都是工藝人
除了國際交流、展覽並行,6月7日至8日期間,舉辦「工藝辦桌.文化饗宴」以辦桌形式營造工藝與大眾之間相互觀摩學習的場域。推出「生活有感 Craft in Daily」與「藝土共生 Craft as Art」兩大主題,呈現工藝在實用性與藝術性之間的並存樣貌,邀集來自全台40位工藝職人、創作者擔任桌長,透過作品展示與親身分享,帶領觀眾品味工藝之美,感受手作的溫度與創作背後的文化深度,實踐日常美學的文化饗宴。
65工藝節期間舉辦的大兵市集。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市集、劇場、互動裝置與快閃手作體驗,用豐富形式拉近工藝與大眾的距離,打造全民參與的節慶場域。此外,提前5月開跑的10場的「工藝行旅」深入走訪各地工藝聚落與文化基地,讓工藝不再只是展覽中的靜態作品,而是帶領人們重新認識土地與文化的探索路徑。以及搶先曝光療癒可愛雲朵阿Q的互動藝術裝置,以簡約而親和的形象,呼應自由、多元及充滿可能性的工藝能量,也象徵創作如雲般無拘、如花般綻放的姿態與想像。
可愛雲朵阿Q的互動藝術裝置,以簡約而親和的形象,呼應自由、多元及充滿可能性的工藝能量,也象徵創作如雲般無拘、如花般綻放的姿態與想像,將這股屬於工藝的自由想像能量。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日日都是工藝日,人人都是工藝人」將這股屬於工藝的自由想像能量熱潮延續至8月底,即日起歡迎民眾一起動手做,漫步於工藝,感受工藝的日常與溫度,讓工藝不僅是工藝,更是生活態度與文化記憶的展現。更多活動詳情請至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官方網站(https://www.ntcri.gov.tw/)或官方臉書查詢。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