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撰文者:烏蘭巴托雙年展台灣館
首屆烏蘭巴托雙年展(Ulaanbaatar Biennale)以「地平線之上,月光之下」(On the Horizon, Under the Moon)為總主題,於2025年6月6日至20日隆重登場,總共展出超過130位、來自25國的藝術家,串連14個展覽,共同探討地景、記憶與當代生命經驗。來自台灣的展區,如一記遙遠島嶼的回聲,帶來一個關於記憶、技術與身體的提問。《島嶼記憶體》(Technostalgia—Peripheral Memory)是本次台灣館的展覽主題,由策展人謝宇婷策劃,邀集七位來自台灣的藝術家,以科技鄉愁為線索,深入思索在快速科技化的時代背景下,島嶼文化記憶如何被保存、消逝或轉化。本展覽獲得文化部「文化黑潮之中壯世代藝術家國際展覽」補助計畫與外交部駐烏蘭巴托臺北貿易經濟代表處的全力支持。
烏蘭巴托雙年展台灣館展覽策展人謝宇婷致詞。圖 / 策展人提供
烏蘭巴托雙年展台灣館開幕現場。圖 / 策展人提供
烏蘭巴托雙年展總策展人Tian Zhang致詞。圖 / 策展人提供
在這個科技不斷重塑我們生活與感知方式的時代,我們的記憶是否也正被悄然重新格式化?全球各地的社會都在面對數位轉型加速所帶來的衝擊。在全球科技網絡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台灣,雖然在半導體、人工智慧與數位基礎建設上持續突破,卻也未曾拋下傳統,反而更加深了那種創新與地方身份、記憶與時間之間的錯位與張力。
參展藝術家蘇匯宇作品〈未來的衝擊-永恆的消逝〉。圖 / 策展人提供
「科技鄉愁」(Technostalgia)不僅指向對過去的懷舊,或對過時技術與類比記憶的感性回望,更觸及一種更深層的渴望:想要重新奪回那個尚未被科技全面主宰的心智空間——一個我們仍能自由想像未來、不被科技邏輯規訓的時代。正如英國哲學家馬克・費雪(Mark Fisher)所指出的,當代科技已不再提供通往未來的想像工具,而是直接定義了未來的樣貌。最終結果,是一種對時間想像力的全面扁平化——我們不再「想像未來」,而只是「升級」。
莫珊嵐與邱杰森作品〈Flux No.3〉於澤登巴爾廣場(Tsedenbal Square)展出(策展人提供)。圖 / 策展人提供
展覽副標題「邊陲記憶」(Peripheral Memory),引用了電腦運算中擴充記憶體的語彙,但同時也呼應那些被主流歷史敘事遺忘、卻潛藏強韌生命力的文化殘響。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的隨身硬碟,重新喚起我們與土地、身體與歷史之間那早已斷裂或模糊的連結。
參展藝術家洪鈞元作品〈我與母親的民國六十四年〉。圖 / 策展人提供
隨著蒙古迎來首屆以「土地、家園與祖先連結」為主題的烏蘭巴托雙年展,本展覽將台灣的科技轉型置入一場更廣闊的全球對話中——聚焦於記憶、流離與韌性的共同關切,尋找彼此的回音。
參展藝術家蔡國傑作品〈誤差塢堡〉。圖 / 策展人提供
由藝術家蔡國傑、紀凱淵、洪鈞元、黃贊倫、蘇匯宇,以及藝術雙人組Margot Guillemot與邱杰森共同參與的《科技鄉愁:邊陲記憶》(Technostalgia: Peripheral Memory),匯集了多種對抗抹除、重構延續性的創作實踐。他們的作品直面科技資本主義時間下記憶的脆弱,並指向一種仍可想像的未來——一種不再服從於「無止盡升級」邏輯的未來。
首屆烏蘭巴托雙年展-台灣館《島嶼記憶體》(Technostalgia—Peripheral Memory)主視覺。
REFERENCE
熱門新聞
1
故宮北院第二展覽館重啟,盛大迎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開展!81幅真跡名畫,5大展區隆重登場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大展開幕!呈現印象派從法國緣起的擴散,再至美國在地化發展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進駐微風廣場,Bluerider ART的藝術美學如何對話時尚場域?
主體-行為-語境的滑移與越出,暮拉多元藝術空間展出華建强、陳奕伶、林立偉「擬仿的滑步」
工藝中心71周年「65工藝節」盛大揭幕,以漫活、永續的精神,打造全民參與的工藝生活
共生的寓言:Jon Ching、胡浚諺、許劍豪、陳宏忻 聯展
首屆烏蘭巴托雙年展登場!台灣館主題《島嶼記憶體》以科技鄉愁為線索,探討島嶼文化記憶的保存、消逝與轉化
透過書寫傳達的世界─ 橫山書法藝術館「守、破、離:魯朴書藝展」
C-LAB 2025年度大展「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從語言出發開展多樣的想像與討論
橫山書法藝術館「吐了一地的字」—— 張天健以書藝反芻書寫本質,拓展文字感知的新視野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藝文跨界奧地利維也納Numen / For Use首次登台!展演兩件具全球代表性、台中限定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
2025-06-18|撰文者:勤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