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撰文者:林侑澂
照片:由《媽媽寶寶》雜誌提供。攝影:賴沛雋。
隨著時空與際遇的堆砌,人的自我認知不斷地拆解、重組。藝術家劉瑋英闊別十年、在自家的众藝術 Zone Art 發表個展《乳白:身體的記憶重塑》。這檔展覽像是一次安靜而有力的回望,以此側寫著劉瑋英過往十年的身心變化。將身兼藝術家、藝術空間總監、母親、妻子和女兒的多重身份,以抽離的視點轉述。透過美學的語彙,平靜且細緻地與觀眾分享自身最為真實的經歷。
在這十多年的時光裡,劉瑋英從學生生活步入婚姻、與先生邱鴻程一起成立众藝術 Zone Art、養育了兩個孩子,直到開啟了众藝術 Zone Art 二館。一步步地經歷了許多的考驗,也收穫了豐富而充實的成就。多重的角色交織,逐漸累積成了劉瑋英創作的厚度。在這段生命裡,母親的身份自然是最具意義的。於是劉瑋英將母親的身份作為起點,在本次個展中細緻地呈現了與自身對話的感知。
延續著上次個展中所使用的肥皂元素(除毛肥皂為研究所時期的作品,探討身體自我價值與社會觀看眼光的矛盾行為創作),劉瑋英在《乳白:身體的記憶重塑》裡,將孕哺過程中女兒不喝的母乳,轉換成為了手工的母乳皂。這樣一個特殊的元素,取自具有象徵意義的母乳、成為了生活中實際使用的物件、進而被轉換為藝術展覽中的敘事工具。從十年前的除毛香皂到如今的母乳肥皂,如此的轉變一方面象徵著劉瑋英關注事物的轉移(由少女的社會眼光到生命經驗的推疊沈澱),一方面也讓展覽與藝術家之間建立了更自然的對應關係。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進入展覽之中,就像是進入了劉瑋英意識流轉的空間裡。身處在落地窗前,首先注意到的是孩子們的塗鴉,接著會閱讀到劉瑋英書寫的自我呢喃(二者均是由「母乳皂筆」作畫、書寫)。童趣的圖案與精鍊的文字交織,很直觀地側寫了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羈絆。文字源於劉瑋英獨處時,與自己或輕或重的對話。當觀者細細閱讀其筆跡語調、感受隨時會隨霧氣流失的狀態時。所感受到的不僅是一份母親的溫暖,也是一份堅定自主的自我認知。
透明的落地窗和展場間的簾幕,在展場之初模擬了一個淋浴空間。而淋浴間,事實上正是劉瑋英少數能與自己相處的空間之一。或許可說這次的個展,很大程度是在淋浴間醞釀而成的。而地面上的裝置,從木作到貼磁磚均是在展場中施做。高於地面的呈現方式,形成了一個有如舞台的、被強調的空間。這個「領域」看似平凡,事實上卻承載了劉瑋英在日常生活中、一段又一段梳理思緒的過程。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往展場中間走進,牆上並列的兩個香皂架,分別寫著「Mine」和「Him」,複製了在藝術家夫婦在家中的實景。平鋪直敘地重現了劉瑋英在工作與生活間的狀態。而在轉角處位置稍低的另一個香皂架寫著「We」,則是父母與孩子們一起使用,不會被分割的生活另一面。當兩件作品的對照,輕巧地形成了某種有趣的節奏感。兩者之間的轉換依然平實,簡明地講述著劉瑋英不斷切換身份、各個身份又融為一體的生活樣貌。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展覽的中心位置,放了床墊、枕頭以及乳房形狀的母乳皂雕塑。講述的是劉瑋英在育兒過程中,與孩子們哄著孩子休息的經驗記憶。當孩子們逐漸睡著,劉瑋英也多了一些些休息、思考的時間。但是與此同時,哺乳期的身體狀況也讓人感受到重量。這樣的狀態是許多母親都曾經歷的,也對於劉瑋英的身心產生了印象深刻的影響。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地面上一個大容量的燒杯,裝滿了雕刻母乳皂時所削下來的皂屑。隨著雕塑品的逐漸成形,皂屑越來越多,蒐集皂屑也如同是一個哺乳、蒐集母乳的過程。這些皂屑的堆積,本身也是一段創作歷程的殘餘與延伸。母乳與母乳皂、親餵和雕塑創作,這些物質與行為是異質的,卻又自然而然地形成對話。而這個創作的累積,對於劉瑋英似乎像是一種回顧,也像是一種與自身相處、重新感知、重新自我認知的證明。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做為一位出身於專業藝術科系的藝術家,劉瑋英掌握了穩定的繪畫能力。展場所設置的鏡子裡,劉瑋英以母乳皂筆描繪了自己的身體。然而畫中所敘述的並非是女性身體的變化,也並非是張力十足的意識傳遞,而是很直觀的當下紀錄。當觀者見到描繪在鏡面上的自畫像,感受到的不會是某個議題或思辨,而更像是透過不一樣的視點,反過來重新觀看自己。鏡面上的作品所提供給觀者的不是訊息,而是從旁感受「劉瑋英正在觀看自己」這件事情的契機,甚至是一個「同時感受旁觀者與被映照者」的機會。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在這一次的個展中,劉瑋英並不刻意替各件作品命名,觀者也可以將整個展場空間視為同一件作作品。展覽顯現出了一種具有迴圈感的質地。觀者所感受到的是物質之間、內容之間、行為之間、藝術家與展覽之間的多重轉換與循環。而這一切的一切,最終在展場之中形成了一個具有舒緩節奏感的整體。
十多年的歲月對於一個人而言,足以發生諸多的變化。然而本次的發表,對於劉瑋英而言並不是一個日記式的紀錄,而更像是一個站在當下、回望與統整的行為。在工作及家庭裡,劉瑋英身負著許許多多的角色。但面對身為藝術家的自我認知時,劉瑋英很自然地從一個更理性的身心狀態處理展場中的每個環節。
有意思的是,劉瑋英自述這次的創作過程,雖然有許多實驗性的內容並未展出。但是整體而言依然是一個下意識、趨近本能的創作過程,許多的想法都是在實作中逐漸成形的。這也讓展覽最終非常地貼近真實,與藝術家的生命緊緊相依且具有溫度感。在忙碌的日常中,劉瑋英擷取了零碎的時間進行創作。然而如此清晰的敘事方式,讓觀者很難想像她是一位十多年未發表作品的藝術家。
劉瑋英在 2025 年五月所發表的《乳白:身體的記憶重塑》無疑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檔成熟展覽。從作品、論述、展場規劃到一片片的母乳皂贈品,劉瑋英很適當地將自身所想要表達的意志,透過她的「生活雕塑」表達了出來。進而以此邀請展覽的每一位觀者,自然地分享一位具有多重身分的女性藝術家,最為真摯的自我解析。
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王彥翔。
展覽資訊
《乳白:身體的記憶重塑》劉瑋英個展
展覽時間:2025.4.30-6.1
開幕茶會:5.10(六)15:00
展覽座談:5.22(四) 14:00 與談人:張晴文
展覽地點:众藝術 ZONE ART(桃園市桃園區中埔六街 196 巷 22 號) 開放時間:每週三至日,12:00-18:00
主辦單位:众藝術 Zone Art
協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REFERENCE
熱門新聞
1
歷史與神話的拆解重組,宜蘭美術館「錯置的視界—林正仁雕塑展」,再思傳統與當代的關係
北美館呈現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細說藝術家礦業與創作並行的生命軌跡
ART TAICHUNG 2025:在當代藝術的對話中,看見台中的文化跨界交流,精選十二件作品引領探索
文化節點的轉譯:ART TAICHUNG 2025 從藝術應用到城市共構的平台實踐
全手工的舞蹈史——《從指尖開始》
暑期強檔!桃園市立美術館首度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邀請親子觀眾想像環境永續的新世界
英國最偉大畫家重磅來台:透納250週年特展,對話14位當代藝術家橫跨兩世紀的崇高詩學
桃美館迎新局,林詠能教授七月出任新館長 聚焦觀眾拓展、館群整備工作
金車文藝中心「2026金車美展徵件」起跑!開放平面、立體與跨域創作投稿,7月31日前完成線上報名!
霍剛:我的繪畫是我們之間的橋樑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國SXSW混合實境評審團特別獎,《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展,打破線性敘事的觀看體驗
2025-07-07|撰文者:張碩尹工作室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