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特展藝術機構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從工藝出發的生活哲學與文化行動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65工藝節漫活SLOHAS工藝生活陳殿禮

2025-06-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

當代生活節奏快速、科技與文化並行演進的背景下,工藝如何在傳統技藝與當代價值之間找到對話的語言?2025年適逢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邁向「工藝70+1週年」的重要節點,提出以「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為精神核心,為呼應SLOHAS(簡單、生活型態、原創、健康、美學、永續)六大核心價值,推出一系列主題展,其中三檔重點展覽《雲朵阿Q》、《逐工逐工 ta’k-kang ta’k-kang》與《漫、蔓、慢》,分別從生活哲學、日常實作與文化記憶切入,以不同角度探索工藝當代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未來方向。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提到,SLOHAS所倡議的六大價值不全是理念,而是從生活出發、可被實踐的行動計畫。他將其形容為一套「從S到S」的善意循環,從簡單出發,走向永續,中間串連著生活的型態、創意的展現、健康的體驗與美感的追求。他說:「當你到一個境界,你就會發現,越簡單,其實越不簡單。」呼應當代設計思潮中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但在臺灣文化脈絡中,它更蘊含一種從繁入簡、由心而行的生活智慧。

延伸閱讀:工藝中心71周年「65工藝節」盛大揭幕,以漫活、永續的精神,打造全民參與的工藝生活
Alan Hong的作品《雲朵阿Q》。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雲朵阿Q

平面設計師 Alan Hong 自 2023 年於個人社群發表一系列名為「雲朵阿Q」的影像創作,因療癒可愛的雲朵形象讓他的作品在網路上受到大眾的喜愛。他以廣闊的藍天與都市中簡潔角落為背景,運用 AI 技術生成的充氣角色阿Q與日常街景自然融合。畫面中常見建物轉角、交通號誌或空曠牆面,呈現出輕盈、清新又帶點童趣的風格。這些看似隨性擺落的「雲朵阿Q」,其實皆蘊含著創作者對日常觀察的敏銳與創作自由的詮釋。

此次於工藝中心化為實體裝置的〈每朵雲裡,都藏著開花的節奏〉,以互動的形式延伸「雲朵阿Q」的視覺語彙。雲朵阿Q靜靜矗立於工藝中心大樓上,身旁綻放的小花Q則象徵創作歷程中時而短暫、時而綿延的靈感閃現。藉由這樣一對彼此依存的療癒角色,設計師希望傳遞出創作如雲朵般自由無拘、亦如花朵般自然綻放的姿態。簡單且親和的視覺造型,加深了工藝節「多元、自由、漫活」的精神,也為觀眾帶來輕盈的印象。
Alan Hong的作品《雲朵阿Q》。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逐工逐工 ta’k-kang ta’k-kang

由鹽池工作室策劃的展覽《逐工逐工 ta’k-kang ta’k-kang》,以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染」為切入點,重新探討工藝、時間與人的關係。不同於傳統對「染色」的技藝認知,展覽將「染」視為一種存在狀態,是情緒的投射、時間的滲透、生活痕跡的留存。從喝茶染黃牙齒、曬太陽曬黑皮膚,到衣物泛黃與河水被污染,這些現象皆反映出「染」並非特定技巧,而是日常中自然發生的轉化與積累。
《逐工逐工 ta’k-kang ta’k-kang》展場一景。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展覽分為「光」、「物件」、「勞動」、「記憶」四個層面鋪陳,揭示「染」的非物質性與詩意本質。「光」以陽光長時間曝曬的作品,呈現時間對物件與空間的影響;「物件」展出街邊鏽蝕金屬於布料上留下的痕跡,詮釋時間之於物質與再創作成物件的過程;「勞動」則以沖煮咖啡的過程,將咖啡染色結合日常物件轉化為勞動與記憶的介面;「記憶」透過日常的身體行為,喚起個人與物件的私密時光。

除了展出藝術家的作品,展覽特別規畫互動展區,邀請觀眾參與分享,透過上傳個人日常中的「染色」經驗、以象徵咖啡濃度的緞帶紀錄生活片段,使展覽成為一種集體生活感知的共創體驗。在時間、感官與情感的交錯,《逐工逐工》重新讓觀眾認識染色工藝,也重新放大日常的感知經驗。
裝置《今日濃度》以咖啡濃度的緞帶讓觀眾選取與之互動。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漫、蔓、慢

不同於以往展覽聚焦於作品本身,《漫、蔓、慢》將「展覽」視為一場工藝生活的哲學實踐。展覽劃分為三部曲,首部曲《漫 Flow》,以水字旁的「漫」,象徵著工藝從一點擴散為波,漫波出去、活水回來。步入展場,首先進入眼簾的是1600片回收陶片所構成的巨型懸吊裝置,每片陶片皆經人工篩選、打磨、鑽孔,並透過電腦演算精密計算懸掛點與重量分佈。中央則放置著陶藝家王俠軍的陶藝作品,隨著光線穿過陶片,在展場中產生流動的節奏,試圖喚醒大眾對工藝不單單僅是物件用品,而是生活感知場域的體認。展場另一處《過場空間》,則以茶、酒、咖啡為媒介,從日常品茗的杯具、器皿中,形成嗅覺與視覺交織的緩衝地帶,引導觀者從感官鬆動過渡到工藝實踐的延伸。
《漫、蔓、慢》展場一景。圖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第二部曲《蔓 Spread》則轉向當代工藝鏈結永續與科技雙軌議題為思考路徑,提出在面對當代環境與社會關係時,工藝應如何面對未來並回應時代。展品涵蓋CNC數位製造、3D列印、AI生成設計與感測互動裝置,展區又劃分為四個展出子題,呈現傳統手作、機械輔助、數位製造、智慧科技等的多層次轉譯。
《漫、蔓、慢》第二部曲《蔓 Spread》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包含「永續展區」展出以回收材料或循環設計為理念的工藝品牌,將生活廢棄物化為具有文化與情感價值的工藝品;「島中島」展區聚焦島嶼材料的再生應用,由C-Cube實驗室主持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劉舜仁策劃,展出以竹產業廢料為基底,研發結合竹生物炭與循環漿體的創新材料「CSBB」(C-Slurry Bamboo Biochar),實踐低碳、調濕、防霉的機能工藝;「科技展區」則以3D列印、AI生成設計、機械手臂創作與互動感知技術為媒介,突破傳統手工在造型、結構與材料操作上的限制,拓展當代工藝的可能;「Yii+計畫」展區以臺灣信仰工藝與民俗器物為文化根基,導入 3D 掃描與圖像分層技術,將廟宇、神像、陣頭等符號轉譯為虛擬語言,開創臺灣虛擬文化識別系統的雛型。

陳主任指出這些都是工藝創作中的工具與語言,而非彼此排斥的技術世代。他表示「AI 也是工藝的工具,就如同手、機器、數位設備一樣。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而是如何透過不同的工具,找到工藝師自己的創作配方。」對他而言,真正的創新並非排斥傳統,而是根植於土地與文化之中,從在地養分中長出自己的樣貌。如同展區所提出的草字頭的「蔓」,象徵工藝如根系般蔓延而生,向空間延展,也向社會與土地深入。

展覽最終章《慢 Slow》,則邀請民眾放慢腳步,透過工藝家的現地創作,邀請觀者反思與生活、與土地、與文化之間的連結。展場展出兩位工藝師陳瓊茹的陶藝裝置以及鍾瓊儀的纖維裝置,兩者在展間共融形成一種靜謐悠遠的殊勝氛圍,讓觀者見證工藝、材料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重新找回專注、緩慢、與身體對話的能力。陳主任進一步表示,唯有在慢下來的過程中,人們才能真正與土地建立情感連結,從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層與溫度。
《漫》展區展出工藝師陳瓊茹的作品《光聚》。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傳統與創新從來不是對立的兩端,而是不斷演進的時間切面。當工藝不再只是技藝的延續或美學的展示,而是一種與社會、環境和科技對話的文化實踐,在看似靜態的工藝展中,重新喚起人們的生活想像並將其蔓延至整個社會,成為流動的載體。工藝中心70+1週年,以在地為根、全球為視野,試圖回應一個當代工藝的核心問題:我們該如何生活?

陳主任表示,臺灣雖非文化霸權國家,但正因如此,更應該從自己的文化基底出發,並找回生活的節奏與創作的初心,臺灣工藝才能真正以自身語言,在全球文化語境中發聲。他說:「過去我們總引用西方的慢活(Slow)與樂活(LOHAS),但今年我們試圖從在地出發,結合這兩個概念,提出屬於臺灣自己的『漫活SLOHAS』,讓我們的文化不再只是被動回應,而是主動提案。」臺灣的工藝不只是在展覽裡發聲,而是透過每一位參與者的感受與選擇,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逐工逐工 ta’k-kang ta’k-kang
展期|2025年6月1日-2025年8月31日
時間|9:00-17:00
地點|生活工藝館1樓


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展期|2025年5月29日-2026年3月31日
時間|9: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B1、1、2樓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65工藝節漫活SLOHAS工藝生活陳殿禮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

藝術融入城市脈絡,ART TAICHUNG 2025 圓滿落幕

2025-07-07|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