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撰文者: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每年仲夏登場的「桃園閩南文化節」,不僅是展現閩南傳統的重要節慶,更成為多元族群文化交會的當代表徵。自2012年開辦以來,今年已邁入第14年,以純人力推拉的藝閣踩街、匯聚陣頭精華的藝陣大匯演、充滿閩南飲食記憶的總舖師辦桌,跨國學術對話的閩南文化國際論壇,逐步累積出具城市識別度的文化品牌樣貌,為當代臺灣的閩南文化傳承與創新探索新的可能性。
透過動態視覺、舞台裝置及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沉浸於一場突破傳統表演邊界、前所未有的民俗劇場饗宴。(圖為台灣特技團)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以「人力藝閣」,堅守文化初衷的溫度
藝閣文化起源自農村社會的信仰儀式與民間戲曲,在臺灣流傳百餘年,曾是傳統廟會慶典中迷人的流動人文風景。然而,隨著社會變遷、人口結構改變,許多地區的藝閣文化逐漸式微。北港、萬華、臺南都曾是早年藝閣重鎮,但現今僅存部分地區仍有藝閣現身。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自2014年起推動藝閣踩街活動,並選擇回歸傳統,以人力推拉形式保存其文化精神核心。無論藝閣尺寸大小、承載人數,全由社區居民、宮廟信眾或學校師生齊心推行,完全不倚賴引擎或機械動力。相較於目前臺灣最具盛名、但早已結合大型電動花車文化的北港藝閣,桃園的人力藝閣,不僅重現了早期農村社會的人際連結與群體參與的文化精神,也保留了人與人之間那份「真正有觸感的文化互動」。
藝閣踩街如今已成為桃園閩南文化節最具標誌性的亮點之一,透過競賽機制與社區動員,不僅復振傳統,更賦予藝閣文化重返街頭、融入當代的生命力。2025年更吸引40組社區、學校、宮廟及新住民團隊共襄盛舉,從車體設計、服裝舞蹈到表演音樂,逐一展現桃園藝閣文化的傳承力與創新度。
觀音草漯國中師生初次參賽即奪2025踩街表演金獎,以青春活力與創意贏得滿堂彩。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跨世代共創,藝閣融入多元文化活力
桃園藝閣雖保留人力推拉形式,卻不固守復古風貌,反而在內容題材與美學風格上展現高度創造性與文化融合性。今年傳統組金獎由新屋區蚵間社區發展協會獲得,作品以媽祖信仰為主軸,融合千里眼、順風耳與牽罟文化,並加入海洋廢棄物再利用概念,展現對環境與在地的雙重關懷。創意組金獎則由桃園市美術協會獲得,其作品〈桃美一號〉融合旱船、娘傘與拉拉山水蜜桃意象,車體結構跳脫傳統框架,呈現高度藝術性與文化趣味。
新屋區蚵間社區發展協會融入牽罟文化與臨海信仰,蟬聯三屆傳統組金獎,展現深厚地方底蘊。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桃園藝閣保留傳統人力推拉形式,卻不固守復古風貌,桃園市美術協會以創新設計奪得2025藝閣製作創意組金獎。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桃園新住民人口眾多,其多元文化亦於藝閣中自然滲透。印尼文化交流協會、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牽手泰泰國文化協會等團隊,將母國節慶特色與台灣藝閣結合,透過服飾、舞蹈與造景設計,展現跨文化的美感創造力,為藝閣踩街注入耳目一新的國際視野。
2025年藝閣踩街評審委員也指出:「今年藝閣踩街的作品質感全面升級,從長者到孩童、素人到職人,各自展現不同創意,不僅展現社區共創的能量,也讓傳統藝閣煥發出結合文化底蘊與現代美學的嶄新樣貌。」
桃園新住民展現多元文化融合力,例如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將泰國節慶特色巧妙融入藝閣創作,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快閃國門,文化先行:桃園用創意驚艷世界
為了讓閩南文化走入更多人的視野,桃園文化局提前出招,在桃園國際機場上演一場快閃秀。三太子結合電音律動震撼登場,霹靂布袋戲真人Cosplay與操偶同台演繹,而新世代國樂電音女團「天選樂團」則以柳琴、古箏、琵琶等傳統樂器融合電子音樂,演出現場驚喜連連,吸引眾多旅客駐足拍攝。這場表演不只是節慶預告,更是桃園以創意翻轉傳統、跨世代行銷文化的實踐,成功讓閩南元素突破語言與場域限制,走入國際,為即將登場的文化節打出漂亮前哨戰。
2025藝陣大匯演-一場融合劇場藝術、民俗技藝、流行音樂、舞蹈特技與電音文化的全新劇場。(圖為天選樂團)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翻轉「陣頭」印象:當代舞台上的信仰敘事
「藝陣大匯演」則是桃園閩南文化節的另一亮點。臺灣傳統陣頭類型繁多,包括北管、八家將、宋江陣到舞龍舞獅等,常見於廟會儀式。桃園則透過跨界編創,將傳統陣頭元素導入當代劇場語彙,打造出獨具風格的跨界表演。
演出集結傳統技藝、創新表演與國際視野,重新演繹各路守護神傳奇。(圖為舞媂舞蹈)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2025年製作《守護神聯盟》邀集16組在地及專業藝陣團隊,包括北勢國小武術隊、平鎮國中武術隊、風雅頌古箏樂團、桃園景福宮鈞天社、即將成真火舞團、舞時舞刻舞蹈工作室、魅力金三角民族藝術表演團、天選樂團、凡徒藝術、戊己劇團、朴子電音三太子、舞媂舞蹈團、歐嗨呦舞蹈團、震樂堂、臺灣特技團、藝響臺灣文化劇團,演繹各路守護神傳奇,重新詮釋民間信仰特色,營造充滿神話奇幻感的文化秀場。這不僅讓年輕世代更容易親近傳統文化,也使陣頭藝術從「廟口」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2025藝陣大匯演集結16組在地與專業團隊,超過百位表演者共同演出。(圖為魅力金三角民族藝術表演團)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藝陣大匯演結合傳統陣頭與當代劇場語彙,打造別具風格的跨界演出,激盪傳統與創新的火花。(圖為戊己劇團)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舞龍舞獅同樣被視為藝陣文化的一環。桃園閩南文化節壓軸節目「國際龍獅邀請賽」,由桃園文化局與壽山巖觀音寺共同主辦,邀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美國等10支國際頂尖隊伍來台競技,展開「夜光龍」與「南獅自選套路」兩大項目的精彩對決,夜幕降臨,鼓聲震天,夜光龍光影飛舞,醒獅高樁凌空翻騰,龍獅競賽不僅是技藝較量,融合信仰、團結與技藝之美,更展現當代閩南文化的活力與魅力!
國際龍獅邀請賽技藝切磋之餘,也展現桃園推動閩南文化的活力創意與國際視野。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辦桌不是過去式,閩南飲食文化的生活現場
閩南文化在飲食上自成一格,其中總舖師辦桌堪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縮影。不同於高雄內門總舖師以師徒傳承、宗教慶典為發展脈絡,桃園閩南文化節的總舖師辦桌活動則結合在地農特產、糕餅文化與社區參與,發展出屬於桃園的辦桌文化。
本屆「總舖師辦桌」以「謝神宴」為主題,席開百桌,邀請彭宣綺、謝文芳、王俊傑、張和錦、陳祿舜共五位資深總舖師掌杓,透過辦桌文化體現閩南人敬天愛神、鄰里共饗的精神,也讓飲食成為文化傳遞最直接的媒介之一。
總舖師辦桌活動串聯桃園農特產與糕餅文化,重塑辦桌作為現代閩南文化的生活儀式。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從活動到知識平台,桃園閩南文化國際論壇拓展文化深度
有別於多數地方節慶僅止於表演與展演,桃園閩南文化節更透過「閩南文化國際論壇」進一步深化文化基礎建構。2025年論壇邀集來自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學者專家,針對閩南技藝、戲曲、飲食等議題展開交流,累積學術研究成果,建立跨國對話與在地研究雙軌並進的知識平台,期能將桃園塑造為當代閩南文化重鎮。
藉由學術資料累積、國際視野串連,桃園朝文化平台與知識輸出基地的方向邁進,強化其在全球華人文化脈絡中的發聲力。
桃園文化節模式:以堅持為品牌,以多元為底蘊
從人力藝閣的堅持,到陣頭表演的跨界融合,再到新住民文化的融合轉化,桃園閩南文化節逐步形塑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文化品牌模型,不只是一場地方節慶,更是一種文化治理的實踐模式,在人與人、社區與社區之間,累積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能量。
「文化品牌的建立,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價值觀」,桃園閩南文化節所傳遞的,正是這份深耕土地、擁抱多元、持續創新的文化價值觀。也因此,面對全球文化的同質化壓力,桃園選擇了一條有感、可持續、且具辨識度的文化路徑,成為臺灣當代閩南文化傳承再生的關鍵代表。
桃園閩南文化節超越傳統節慶角色,展現地方文化治理實力。(圖為即將成真火舞團)圖 /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REFERENCE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