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30|撰文者:斯彥鈞、王士源
今天是行為藝術之母─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Marina Abramović)的生日,讓我們在這裡祝她生日快樂。
今年四月米蘭設計周中,一大亮點是瑪莉娜策劃了新的行為藝術「數米計畫」,她讓參與者花費數小時去計算米粒與扁豆,並將之分類在瓶罐中,藉由這種機械化的動作,讓參與者去探索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極限,同時也是冥想沉思的過程。
瑪莉娜出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從事行為藝術已超過三十年,自稱是行為藝術之母,他的作品主要探討表演者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探索身體與心理的極限。
自虐與被虐 死亡可以多近? 1973-1974
瑪莉娜第一個公開的行為藝術系列創作,名為《韻律》系列,這個系列作品以激烈虐待方式,用五種方式試驗心理與生理層面的極限。在《韻律》系列的創作中,她發現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連結的,藝術家可以藉由觀眾將自己推向極限。
像是《韻律0》,瑪莉娜便將表演主導權給了觀眾。瑪莉娜在現場擺置了七十幾件物件,從與羽毛、麵包、玻璃杯等生活平常物品,到鐵鍊、刀、手槍致命武器都有。觀眾可以利用這些物品對瑪莉娜做出任何行為,甚至是傷害她。
一開始,觀眾只是輕微的玩弄瑪莉娜,但後來人們的行動卻越來越激烈,甚至有觀眾拿起手槍,往她頭頂指去,想看她會不會反抗。在這個行為藝術的過程中,她把自己極限向外推,看自己可以離死亡有多近。也同時在試探觀眾可以跨越多少社會的準則與規範。
在行為藝術結束後,她的衣服被劃開,身上有多處傷口。據當時瑪莉娜表示,她回飯店時看著鏡中的自己,多了一撮白髮,可想那時心理壓力有多沉重。
雙人劇場 戀人關係的試煉 1976-1988
到了1976年,瑪莉娜則從貝爾格勒來到阿姆斯特丹。那年11月30日,她與德國藝術家烏雷(Ulay-Frank Uwe Laysiepen)相遇,這天是兩人共同的生日,兩人一拍即合。兩人隨即成為親密的表演組合,一次又一次的在表演中探索之間的關係。
其中一個行為藝術 ─《The Other: Rest Energy》裡,兩人會面對面站立,而瑪莉娜拿著弓,烏雷則拉著弓、拿著箭指向瑪莉娜的心臟,呈現種激烈的信任遊戲。在記錄下這段行為藝術的影片裡,兩人心跳的快速跳動與緊張的呼吸聲,則被清楚地記錄下來,讓人們聽見。
而他們一起合作的最後一件作品《步行長城》,原本計畫由長城的兩端向前走,並在「相遇」之後結為夫妻。但是中國官方許可文件,卻作業了八年,兩人關係也在這段時間內產生了變化。最後他們仍然完成了這件作品,但在「相遇」之後,並沒結婚,而是提出分手。
凝視對望 觀看與被觀看的交互關係 1989-2010
在瑪莉娜第三個階段,1989年至2010年間,觀眾則變成不可或缺的元素。像是作品《面對海景的房子》,便在藝廊為進行12天的行為藝術,讓瑪莉娜自己的生活作息完全對觀眾開放,就像是魚缸中的金魚般被觀賞。
2010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策畫瑪莉娜回顧展,展覽除了展出她創作行為藝術所留的影片、相片之外,更重新以真人模擬過去她的作品。
這場展覽的重頭戲,是瑪莉娜的新作《The Artist is Present》;瑪莉娜坐在美術館,邀請觀眾與她對望,利用一對一的凝視,來轉換創作者主體。在人們體驗《The Artist is Present》時,不少觀眾在對望之際,隨即情緒激動地流下眼淚。
或許在看完他歷年創作的過程之後,再與她近距離的對望,情緒是會激動得難以言喻的。
今年12月4日到12月7日,巴賽爾邁阿密海灘藝術展,瑪莉娜則將與西班牙家具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合作,創作新作品,也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Marina Abramović (b)1946.11.30~
REFERENCE
【圖片來源】vergen tumblr
【圖片來源】olugar
【圖片來源】patricktreardon
【圖片來源】alphabetamagazine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杉本博司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時光機」,梳理作品中不同的時間維度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馬克實驗館 Marck’s Playground」:將創作場域化為生活的遊樂場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