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9|撰文者:邱家琳、王士源
12月初,國際藝術新聞網Artnet再度公佈11月「全球藝術家關鍵字搜尋排行榜300大」,一瞧11月哪位藝術家,最受到全球網民的喜愛。
11月的artnet300,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仍穩居冠亞軍寶座。在2014後半年,幾乎無人可以動搖他們的地位。
但第3名大爆冷門,由日本3D金魚畫家深堀隆介(Riusuke Fukahori)奪下。美國普普藝術家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緊追在後,排名第4。
有別以往,11月排行前10共有3位攝影藝術家入榜。巴西當代攝影藝術家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排行第5;日本攝影藝術家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第7;德國時尚攝影師漢姆特.紐頓(Helmut Newton)名列第8。
深堀隆介捕捉金魚動態
自從深堀隆介養了7年的金魚過世後,在思念金魚下,他從2001年開始創作「3D立體金魚畫」。深堀隆介的金魚繪畫,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好像金魚就在水缸裡輕快游泳。
深堀隆介在創作金魚時耗時費工,先得將透明樹脂倒入木桶盒風乾,兩天後以顏料畫上金魚底層。然後,再接續倒入透明樹脂,風乾兩天後,再繼續畫上金魚頭部與軀幹,最後倒入蠟膠完成創作。若要再加上水草等裝飾物,分層越多,就得花費更多時間。
今年7月,深堀隆介於日本的個展「拯救金魚」(金魚救い Goldfish Salvation),大受歡迎,展期間高達三萬多人前往參觀。
薩爾加多凝視窮苦
70歲的薩爾加多,是巴西人道主義攝影藝術家,以社會紀實為主要拍攝主題。他的足跡遍及100多國,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巡迴展出,被視為21世紀初最傑出的攝影師之一。
薩爾加多透過攝影窺視人們生活,特別是世界最貧困的一群人。為了拍攝這些人,薩爾加多常會與拍攝對象共同生活,了解彼此。在薩爾加多的眼中,他認為照片的好壞,取決於攝影師與拍攝對象之間的互動關係。
薩爾加多最新的攝影計畫暨展覽《創世紀》(Genesis),則是拍攝200多幅野生動植物與原始部落生活,他要呈現地球最初的樣貌,來探究大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明年4月,薩爾加多的紀錄片《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則將在台灣公開上映,呈現薩爾加多的創作歷程。該片由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與薩爾加多長子共同執導。
11月前20名
1. Banksy
2. Andy Warhol
3. Riusuke Fukahori
4. Roy Lichtenstein
5. Sebastião Salgado
6. Alec Monopoly
7. Nobuyoshi Araki
8. Helmut Newton
9. Wayne Thiebaud
10. Jean-Michel Basquiat
11. Andreas Gursky
12. Jeff Koons
13. Shepard Fairey
14. Keith Haring
15. Fernando Botero
16. Gerhard Richter
17. Vik Muniz
18. Diane Arbus
19. Alexander Calder
20. Robert Mapplethorpe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探詢生命本質的原初與純粹:多納藝術《野境》林瑩真個展
終於盼到你!「ART SG 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首屆參展名單公布,臺灣共八間畫廊參展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從高雄到國際,日籍新住民藝術家點亮台灣璀璨之光!台灣燈會作品《脈動》獲「設計界的奧斯卡」義大利國際設計大獎肯定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徵件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2022-06-27|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99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2022-06-24|撰文者:臺南市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