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境畫廊:【拋開,埋下頭來--張光賓】

2012-03-22|撰文者:黃茜芳


不見不見
在永遠的年代
愛藝術的翩翩少年
巴蜀永州華山的孩子
開門見山

55歲,官拜海軍少將的張光賓,因緣,轉任故宮博物院書畫處,1969 年,被預設非專業慘遭排擠,發揮四川漢子勇抗險境的韌性,埋首中國書畫滾滾長河,諦寫「元代書畫活字典」的美譽,尤以研究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最知名。

李可染老師的「拋開,埋下頭來」鼓勵,謹記在心,專注當下,學好本科。隨大時代動盪變遷而顛沛失所的生命,盡其在我的張光賓,腳踏實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步一步,緩緩實踐。

帶筆從戎是無從逃避的命運,年少教書、當小學校長,抗日期間,考進國立藝專,幾近而立之年(28歲),師承傅抱石、李可染等人,「藝術要有成就,單靠賣畫沒法過活,得有吃飯的本領」是恩師傅抱石的叮囑,言猶在耳。軍旅生活行過白山黑水,放眼所見,深刻腦海,輾轉落腳寶島台灣,同時照顧多位逃難的杭州藝專學生,1949年。

數十年習慣,黎明即起,展紙寫字,宛如日日的晨禱,開始一天的生活。一回,張光賓寫完字,暫未洗筆,接續再畫,自在,順暢,焦墨,凸筆,造化隨心,妙趣無窮,由此,發展出「焦墨點皴筆法」。坦言喜歡梵谷,也受梵谷影響,張光賓輕而透的點觸傳達如梵谷篤定有力筆觸的韌勁。中國民間木刻版畫的鑿痕,一痕,一刻,深深,淺淺,筆端焦墨的起起,落落,輕輕,沉沉,重重,莫不是張光賓生命修行中點、線、面鋪陳串接的投射。跳脫今人寫生為本的常規,錯置或重組或堆疊的構圖,聚積山石紋理,組構山巖造型,穿梭古今,任運自然。

細看張光賓獨創「焦墨點皴法」(初期是焦墨散點皴,後轉換成焦墨排點皴)的畫作,不禁想起他的家鄉--達縣(位處多高山長河的四川東北部,古稱永州),巴山蜀水,廓然絕妙,筆鋒幻化,深情款款。老辣的筆勢,連綿的線條,自成氣勢,乍似微嗆,實則暖和,傳達踏遍山川,苦尋不見記憶深處家園景致,忽成雲煙,邈如雲霧,扭曲,變形,趨近抽象,成為抽象,掙脫抽象,解構抽象。

高齡97歲的張光賓畢生堅信且徹底實踐「是書與畫為終身事業,唯需盡其在我,力爭上乘,游心恬淡,順乎自然」。喜歡「任自然」的鈐印,不止代表作品的完成度,時時透露生命的態度。

張光賓的人品與畫品深受尊崇,是書法家于右任之後,台灣藝壇最受肯定的草書巨擘,「不規不矩、抑左揚右、擷上取下」是他獨創書寫草書的口訣。一襲藍布長衫,線條柔和的慈祥容顏,濃濃四川鄉音,喜歡與學生談文論藝,傾全力幫助與提攜學生後輩,不留財產給子孫,贊助與支持相關研究計畫、研討會等。

2010年,同時獲頒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與行政院文化獎,給予潛心書畫創作七十載的張光賓最崇高的肯定。站在聚光燈下領獎,接受喝采與掌聲之後,回返畫室,如常寫字,執筆畫畫,挺直腰桿,靜下來,放輕鬆,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