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陸氏典藏:【常精佛畫 – 陳森霖老師的佛像畫】

2015-06-05|撰文者:陸一平


中國當代的佛像畫作,若是走在高古水墨的路線,在當代藝術的領域之中,往往 是被歸類於比較嚴肅與傳統的作品。但是,我們在這邊提供藝術蒐藏家或是藝術 愛好者一個觀點,讓您對中國的水墨宗教作品,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

我們都知道,人類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往往是隨著人群在精神面,感情面,以及 行為面的表現,而有所不同。藝術的文化,則是著重於精神面與感情面的表現。 尤其是在商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在各種行銷,廣告,與傳播文化的快速與誇張 化的洗腦之下,人類社會逐步地喪失了藝術文化的鑑賞力與感知力。一種個人 化,稀缺化,偏執化,以及分裂化的追求,逐步的取代了過往藝術文化在社會認 同,哲學存在,與美學價值上的定位。而是以一種商業化的角度被運作。

反觀,一些傳統藝術之所以被流傳下來,往往在於其深刻的感官感受,或是提供 了人類哲學上存在的價值。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得到許多人的認同,多半是出 於它在精神面的深度與理性面的精確。這種由內而外的認知,是西方哲學上,對 存在的定義。反而,感官的感知,在過去比較壓抑的社會氛圍中,是被否定的。 大家往往認為感官上的感知,只是一種虛無的存在錯覺,並未予以高度的重視。

現代的藝術發展,很大一部分在於感官感受上的價值,也是一種由外而內,美學 上的發展。寫意與寫實,抽象與具象,成為了藝術美學與哲學存在價值的整合。 所謂的佛像畫作在精神深度與理性精確性上的要求,某種程度上似乎是限制了藝 術家在繪畫表現上的發展。有些畫家,對於佛教的禮儀,法器,手印,面相等等, 存在了一種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當代思想,那麼,很快的,這一類的作 品,就失去了哲學上或是宗教上的存在價值,形成了一種精神深度不足,理性精 確度不夠的作品。這些沒有經過深入研究與潛心下苦功學習下的藝術作品,當然 不在我們推薦的範疇之中。

那麼,一個經過潛心學習,下過苦功,深入研讀佛學精神後所做出的佛像畫作品, 又要如何地去建立它的美學價值呢? 我們可以想像雲岡與敦煌的壁畫,是多麼的 感動觀賞者的內心,這些感動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佛教這個高度由內而外的哲學性宗教而言,要達到由外而內的感官上的感動, 是極度不容易的工作。對於一個沒有佛教信仰的人而言,要能夠被一幅佛像作品 的莊嚴所深度震撼與感動,需要藝術家高度的藝術本質與技巧的呈現。一幅深具 禪意的畫作,可以給人由內而外的感動,以及會心一笑的喜悅與頓悟,但卻絕對 不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感動與震撼。

常精佛畫,展現出來是一種空間上的大氣,工筆畫的細緻,和一種極度虔誠投入 的時間與功夫。這些特色表現到一幅畫之中,帶出來的是一種令人震驚的感動。 若是沒有內心的高度認同,試問,又有哪個藝術家,願意花如此多的時間,這麼 大的精神體力,犧牲掉他所有可能從其他領域可以賺到錢的機會,投入到如此浩 瀚無邊的藝術創作領域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完美無瑕的巨幅白描工筆畫作,那種 連一點敗筆都不可以容忍的作品,需要多少的耐力,多高的技巧,以及多深的藝 術涵養才可以完成的作品,絕對不是一句”這只是一幅傳統藝術作品” 所可以 輕描淡寫帶過去的。

總之,誠心的提供常精佛畫的欣賞者,從這些佛像畫作中,精神的深度與理性的 精確裡面,體認哲學與宗教上的存在價值。而從這些畫作的驚人尺寸、高度的著 重細節與虔誠的做畫態度,去享受感官上的高度感動與滿足。這些畫作,具有高 度的美學價值,文化意涵,哲學與宗教意義,更是一種當代藝術中,具有本質的, 普世價值的精神性藝術作品。提供一種具有光的,希望的生命價值觀念。 這些 作品,不追求有名,有利,而是追其超越時空,擺脫特定場所或事件,去除所有 附加故事與炒作行為,讓人可以從中感知到一種精神力量與審美經驗的真正有價 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