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印象畫廊:【《印象33》三十三年印記 ─ 專訪印象畫廊藝術總監歐士豪】

2019-03-21|撰文者:詔藝訪談/非池中藝術網編輯


身為華人歷史最悠久之一的印象畫廊,即將於2019年邁入它的第33個年頭。印象畫廊的存在,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經歷中國現當代狂飆,以及全球化藝術時代的來臨。對收藏家們而言,從過去到現在,由經典至當代,印象畫廊始終專注耕耘華人現當代美術,並認為東方美術將會是未來的顯學,從而特別策劃「印象33」年度大展。

印象畫廊現場展覽一隅。圖/印象畫廊提供。

透過《印象33》,畫廊挑選近33位藝術家,展出他們認為最具特色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顏水龍、楊三郎、李石樵、張萬傳、張義雄、廖德政、朱德群、羅中立、王廣義、沈哲哉、朱銘、洪易、楊識宏、黃銘哲、黃楫、吳天章、常陵、羅展鵬、傑夫昆斯達米恩赫斯特等,嘗試一次性展現印象畫廊跨世代、跨區域、跨國界的寬闊視野。

印象畫廊現場展覽一隅。圖/印象畫廊提供。

由於近年來,台灣已經鮮少舉辦一次性如此多位藝術家同時參與的大展,非池中藝術網特別受邀訪談印象畫廊的畫廊代表歐士豪先生,透過他的說明,來與藝術愛好者們分享,印象畫廊此次對於規劃這樣一個特別大展的心路歷程。 (註:本專訪內容經受訪人確認後刊出)

訪談人:詔藝 被訪談人:歐士豪

問一:《印象33》對於印象畫廊來說,有什麼樣重要的意義呢? 

歐:《印象33》基本上的設定有兩個意涵,一個是時間上的意涵,即印象畫廊邁入經營第33年,我們希望透過一個全新視野來做一個「垂直性整合」展覽。也就是說,將我們所代理、耕耘過的藝術家,以「垂直性時間軸線」,來呈現過去三個十年來,畫廊和各別藝術家創作的「整體線性脈絡」。這包括幾個美術史階段和世界藝術潮流的轉折,即前輩藝術家、中青代藝術家,旅外華人大師到華人當代藝術,再回頭結合台灣當代,並同時與國際接軌,這是一個台灣畫廊國際化的旅程。

楊三郎,《野柳漁村》,油彩。圖/印象畫廊提供。

另一個意涵是說,《印象33》在概念上,我們選取了33位我們所培養或挑選的優質藝術家,從他們的作品中,選出精彩時期的重量級作品,或具有特殊意義的時代性作品來做一個全面性的呈現。舉例而言,前輩藝術家楊三郎他是1907年出生,「廈門所見」是其1935的創作,相當於是他28歲時的作品,那是非常非常的稀有少見。另外,也有展出大尺幅重要前輩藝術家的稀有精品,如張義雄的「桌上瓶花」、顏水龍 「荷花池」等,還有中國藝術家王廣義的「大批判-Pop Art」大批判系列與羅中立的「朝聖者」。當代藝術家則包括吳天章的「枷鎖」、李明則的「台灣風」和羅展鵬的「草莓族青春日誌1」等早期得獎、美術館級的重要作品。這些都是畫廊在這三十幾年間,陸續收藏做為館藏的一時之選。

王廣義,《大批判-Pop Art》(左上)。李明則,《台灣風》(右上)。吳天章,《枷鎖》(左下)。羅展鵬,《草莓族青春日誌1》(右下)。圖/印象畫廊提供。

問二:您所提到《印象33》在時間軸上,所謂時間上的垂直性脈絡是如何做區分的呢? 

歐:印象畫廊一路走來,約略可以分為前、中、後三階段。第一階段,它象徵著畫廊的起飛和台灣經濟蓬勃發展是共存共享的,也見證了藝術市場大爆發的驚人歷史。進入中期階段後,台灣社會面對各方面經濟上的競爭,加上產業轉型,以企業家為主的收藏家們,同時期也開始接受到他們各自事業經營上的挑戰。從而,印象畫廊的經營方向,也隨之做了相對應的措施。

當時是先轉到經營中青輩與當代的藝術家,但當代的藝術家在當時也還沒辦法達到前輩藝術家的地位,印象畫廊也因此開拓華人現代藝術那個區塊,例如趙無極朱德群朱銘等大師,才得以順利渡過轉型,在經營上持續下去。後來進入第三個階段,前輩藝術家逐漸凋零,華人現代抽象已到了一個價格高峰,加上全世界國際畫廊間的交流,因此印象畫廊認清繼續保守經營的話,勢必會有隱憂,決定跨出大步和國際藝術家接軌,陸續拓展如西方當代知名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傑夫昆斯(Jeff Koons)的引進和合作。

傑夫昆斯(Jeff Koons),《慶典系列 氣球動物群組》。圖/印象畫廊提供。

問三:這幾年印象畫廊所推出的藝術家中,哪幾位的市場反應最佳?哪些您覺得被低估?畫廊做了哪些努力? 

歐:我個人認為,對於藝術家不應該僅用市場成功與否去評價,而是要從藝術家在整體大環境中的成就去做藝術家的定位。的確,相對而言,當代藝術家比較容易受到關注。我想舉個例子,例如洪易,他就是個很好的典範。他雖然不是市場價格中最高的藝術家,但印象畫廊為洪易舉辦許多重要國際展覽,如東京雕刻之森美術館舊金山市政廳紐約百老匯大道華盛頓市政中心雙橡園,大步推向國際,不但受到本地收藏家們的熱烈歡迎,在國外市場也收到非常高的評價與實際的收藏。全方位而言,洪易已經進入一個非常穩定良好的狀況。這也回應了我所提到從相對大環境中,去定位藝術家合理的地位與成就。

印象畫廊藝術家洪易作品,洪易,《豬福年年》,2015。圖/印象畫廊提供。

各階段都會有市場主流,但也有些一直默默在耕耘,確確實實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和影響,那些都是值得我們再去重新審視的重要人物。例如老一輩的顏水龍、陳德旺、廖德政,以及當代的黃銘哲和黃楫。後兩位當代的藝術家,以現在而言,作畫功力已臻至巔峰,他們創作的質與量,都對於台灣當代產生重大的影響。

黃銘哲,《千錘百鍊》與《戀花》,油彩。圖/印象畫廊提供。

問四:藝術市場這三十多年來有很大的改變,印象畫廊有沒有在做世代交棒的準備呢? 

歐:我想這是一定的。這可以從幾個必然的面相來觀察:藏家收藏品味隨著藝術潮流改變,以及經營觀念上的年輕化與國際化,因此一家畫廊可以說完全沒有不年輕化的理由。我認為所謂的世代交替,如果參考國際上很多歷史悠久的大畫廊,通常資深輩都不是真的退休,而是退居幕後運籌帷幄,而年輕輩的則去打拼衝撞,嘗試新觀念與想法,策畫新的展覽,接觸新的藝術家和新生代的藏家,但整體還是一起在向前走的。年輕人會帶入新的想法,但大方針上我想還是會繼續印象畫廊一直以來的傳統,這種尊重傳統,在傳統中創新的作法,其實國外畫廊界也都有很多實際的案例,也都持續運作的有聲有色。

歐士豪現場導覽《印象33》作品賞析。圖/印象畫廊提供。

問五:您認為印象畫廊之所以可以與眾不同,順利走過三十三個年頭的原因為何?未來經營的重心為何?

歐:印象畫廊可以在三階段連續站穩腳步,亦步亦趨,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印象有在做「研發」。我這邊所指的「研發」,當然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科技上那種研發,而是套用到藝術界發展上的一種態度,也就是「持續不段地去挖掘、培養具有潛力的藝術家」。印象在《印象33》展覽中,同時展出三十幾位藝術家,說明著印象持續不斷地在尋找並和藏家協力支持我們所珍惜的每一位優秀藝術家的天賦。當然持續在早期去挖掘還沒有被發現的傑出藝術家很重要,但培養新一代的藝術家,對於印象來講既是工作,也是一種使命。在國外,一個畫廊沒有新血的話,基本上等於沒在做了。因此維護並維持新生代藝術家持續的創作,讓本地藝術家的創作的熱情和創新精神可以傳遞下去,並推向國際,都是印象畫廊持續在努力的方向。

歐士豪現場導覽《印象33》作品賞析。圖/印象畫廊提供。

印象畫廊在經營藝術家時,用一句創辦人歐賢政先生所說的話:「這段旅程中有暢快,有孤獨....辛酸與甘苦。」雖然有時即使努力,最後卻無法達到我們期待的地位和高度,但印象一直有這樣的決心參與其中,因為我們畫廊一直願意為台灣的藝術和藝術家做出貢獻,這是讓我們覺得很驕傲也很榮幸的事情。我們會持續經營和推動台灣經典藝術、華人經典、華人當代和國際藝術四大區塊,這些都將會是我們未來繼續深耕的方向。

經理歐展榮現場導覽《印象33》作品賞析。圖/印象畫廊提供。



印象畫廊:【印象33】2019年度大展

展期:2019-01-05 ~ 2019-01-26

地點:印象畫廊

參展藝術家:顏水龍, 楊三郎, 李石樵, 張萬傳, 張義雄, 廖德政, 林葆家, 朱德群, 唐海文, 羅中立, 王廣義, 沈哲哉, 陳銀輝, 陳景容, 王守英, 朱銘, 洪易, 傑夫昆斯, 達米恩赫斯特, 楊識宏, 黃玉成, 黃銘哲, 黃楫, 梅丁衍, 吳天章, 李明則, 梁平正, 陸先銘, 楊仁明, 連建興, 林俊慧, 常陵, 羅展鵬

日期:2019年1月5日至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