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③Pre-surgery title[MC15/1400]: Inside a pocket→】It’s Clashing/Outside a Pocket → It’s Shaking... and Something Smells Rotten in the Air ⑤泉太郎

-
展期
日期:2025-06-06 ~ 2025-08-10
-
地點
關渡美術館二、三樓入口大廳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Taro Izumi
-
古墳的石室經過盜掘之後早已空無一物,現今已變成誰都可以踏入的觀光景點。這可以說是一種近似盜掘的「暴力式的鑑賞體驗」。陪葬品被剝奪了原本的用途,成為研究對象之後,被展示於博物館中。另一方面,作為天皇親族墓地的陵墓則由國家管理,禁止進入。因為無法進行調查,誰被埋葬在其中也無從確定,許多時候僅僅是物語中的虛構人物。這可以說是一種「暴力式的限制」。據說約1600年前活動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的陵墓,其實是在150年前才被認定的(當時還發生了強行將原本居住在該地的人們遷走的事件)。如今已無人能進入的天皇陵森林,由於人類的退出,反而徹底野生化,成為茂盛的叢林。「自由與限制的暴力」揭示的是:對某些人的限制會為其他人創造自由,而對某些人的自由又會成為他人所受的限制。
對於像天皇陵這樣一經認定就彷彿時間靜止般被固定的情況,我感到恐懼。但在那裡,正因為人為的排除,野性得以再次復甦。在我對空虛的陵墓感到恐懼的背面,自然卻欣欣向榮。如果能先行捕捉這個背面,並將那份「固定化」顛倒過來,也許便能像野鳥般地嘲笑一切。對藝術家而言,要逃離那種可被視為創傷的社會設定或「角色設定」,其實就是一種先行捕捉背面的行為。在這裡,批評性會創造出一種「不自然」的姿態。更簡單地說,如果批評性正在發揮作用,人類便會試圖逃離設定。當人被外在所賦予的設定所固定,便無法動彈,甚至會從內臟開始乾枯。然而,另一方面,如今的現實中設定也為人類帶來工作。例如,藝術家若甘於扮演某種角色設定,便更容易獲得展覽這樣的工作機會。這幾乎是一種無需他人教導,只要「自然地」行動就會自動被固定的狀況,甚至可以說「追求固定化」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態度。
古墳的石室,原本就是為了不讓被葬者的身體與自然環境混合。盡可能地固定現狀。幫助這份「不自然」成為「自然」的,多半皮肉地說,正是人類。首先,是那些為了陪葬品而盜掘的人們。當他們解除石室的封印,「自然」與「不自然」便開始混合。即使不是盜掘,也曾有過古墳在被發掘時,石室側壁的壁畫因接觸自然環境而幾近消失的事件發生。是否將美術館視為「不自然」或「自然」,將影響其周圍人們的立場。藝術家是不自然的存在嗎?還是自然的存在?美術館工作者、或是觀眾呢?
這次的機會中,我們正在討論「開放/封閉」的必要性,以及其光譜式的判斷。我在想像:將體驗者的行動加以記錄並作為作品公開的行為,會否如同剝奪了陪葬品原本的功能,轉而展示之?那彷彿是從體驗中奪走了其原本的功能。為了重視體驗者的經驗,我可能會選擇限制觀眾的行動。據說某國的醫師僅被允許傳達最低限度的資訊,不得從事宣傳。奧運會這類體育活動則本就納入觀眾(幾年前的東京奧運則因應疫情而無觀眾)。那麼藝術呢?對藝術而言,什麼是「最低限必要的」?
我一直致力於研究從古代至今,人類文化中包含習俗與禁忌在內的隱性要素,並根據當下的默會規則,一一剖析每個選擇(我認為光是讓一切攤在陽光下還不夠),在對其進行執拗地觀察之後,以全新的生物之姿進行再生。被剖析的對象,從強烈嵌入社會結構的時間框架,到與展覽經驗相關的對象,甚至是不完整的語言體系。這些都將經由腑分後再生,而我想表現出那個生物(展覽)身體的一部分。在將一切剖析並重新組裝的過程中,我一方面會嚴格篩選此活動所真正需要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想揭露出在人類行為中無止境暴走的怪物身影──那個將人事物加以「疏離」的怪物(用哲學術語來說)。如今早已失去功能的古代巨石遺跡上,已經出現了二重的疏離。在那個透過「疏離的互動」而沉沒的空間旁,我走在無人行走的國道上。—泉太郎
【關於展覽期程】
②整體展覽期程:從頭頂上的光亮帶來熱度的時刻起(從太陽彷彿連自身都要燒起的時刻開始直至因天空泛白而令人感覺太陽缺席的這段時刻是在倉庫中休息的時間)直至草的味道搖醒了太陽為止。
開館時間:有太陽的期間(會隨人的狀況而休息)。
*一開始先運動,接著埋起來藏起來,最終將會公開。
*所述標題僅供運動期間2025.6/6〜2025.8/10使用。埋藏期2025.8/11〜2026.10/●、公開期2026.10/●〜2027.1/●的標題將另行公布。 -
REFERENCE
推薦展覽
view all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版畫人生,純屬虛構。—池枻龍個展】Prints of a Life, Purely Fictitious-CHIH, YI-LONG Solo Exhibition
日期:2025-06-06 ~ 2025-08-10|台灣,台北市
50 days left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藍門後的光—張庭甄個展】Under the Front-door-Chang Ting Chen Solo Exhibition
日期:2025-06-06 ~ 2025-08-10|台灣,台北市
50 days left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遺物址—美術館尋常空間展示計畫】Residual Site-Exhibiting Objects in the Museum Spaces in Between
日期:2025-06-06 ~ 2025-08-10|台灣,台北市
50 days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