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反正】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藝術組104級畢業展演

  • 展期

    日期:2015-04-03 ~ 2015-04-12

  • 地點

    國立藝術教育館(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7號)

  • 展覽簡介:

    在大學三年級舉辦的大型展演「來不及」後,我們在檢討的同時進行畢展計畫的策劃大家也開始思考,我們的畢業展應該是什麼樣子?除了展現畢業生在校所學、以及畢業生對於未來的想望和自我期許外,也是個求學生涯階段的最終展示。

    以往對於本校系所根本印象,多建立於「國小美術老師」,近年來,本系已脫離單純為美勞教育投入的形象,而是以多元藝術的方式為主要走向。我們也試圖從一般大眾的藝術相關科系跳脫,找到自己的定位。本系藝術組一共分為三大專業領域:分別為創作組、理論與評論組、教育組。透過此畢展以所學的專業領域,將三方以藝術為出發的多元形式表現出來,打破以往藝術學系多以展出純藝術作品為主的方式。

    藉由此次畢業展演計畫,凝聚全班四十多位同學的能量,讓展演轉化為一個藝術行動的過程,展演的功能和目標不僅是為了學院下的脈絡,更是積極走入人群,關懷邊緣。透過年輕藝術工作者的活力和創意,討論藝術與現實的衝突和結合。

    展覽論述:

    「反正」,字面上的相對性歸結了由古至今在上位者所建構的是非對錯。宗教、政治、權力皆是從有形的人為操控轉化成無形的意識型態。我們習慣在被建構的框架下思考,而獨立且非主流的行為思想往往因為屬於體制外的發聲而被消弭殆盡。

    「反」,做為亂象的代名詞其實是被掌權者所指定的,這股爆炸性的逆勢可能是對於掌權者宰制和支配權力的逆襲,也是捍衛自己聲音的力量。但是反動本身若不加以約束則會導致理性崩解,甚至在死亡驅力的驅使下,衍生出強大的破壞力或毀滅行為 ,因此反的正當性也是可議的。為了避免意識型態受到二元思辨的侷限,我們應理解社會的存在是一體多面,每個觀點所發散的角度不盡相同。權力建構下的正反概念亦反映在主體的形成過程中。

    拉岡(Jacques Lacan)延續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人類在嬰孩時期與母體之間的關係形成自我的認知,也就是說嬰孩從一歲半開始對鏡中母親抱著自己的影像產生原始的認同,並發展出一種幻想性的誤識。因此,鏡中主體獨立完整的形象,既是自身又是虛構。透過鏡像或旁人,「我」的意念才得已存在。

    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以「鏡中之我」來形容自我是人與人之間不斷互動下的產物,將他者當作一面鏡子,不僅自我身份與認同來自家庭、文化、制度等外在期待與規範,我們對事物的理想、標準與價值觀亦來自權力建構下的正反觀念對主體無形的潛移默化。因此,每個主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反映著主觀意識的形成是經由自我與他者互動下所產生持續的建構與推翻之過程。表述自我,其實是以他者的語言呈現,因此自我建構與外在的關係是建立在語言之上,但語言本身亦是權力彰顯的所在。掌權者透過知識和論述本身的壓迫性來建構並掌握權力,藉由權力的執行操作掩蓋不同的聲音。然而,權力的操縱模式本身也具有多面性,相較於壓迫式的權力,傅柯(Michel Foucault)指出權力是可以以鼓舞的方式達到規範的目的,與其監督一個人的行動,不如控制一個人的思想。有效的權力運作不是透過外在處罰,而是經由鼓勵、規訓的方式。文學和藝術的創作目的之一就是在反思和揭露這些無形的權力如何形塑、約制主體與社會。

    卡繆(Albert Camus)的異鄉人(The Stranger)以小說的形式表述了二戰時期人民對社會的反動。由於主角莫梭(Meursault)的行為思考與被建構的普世價值背道而馳,因此造成社會大眾主觀意識的不認同,並且對莫梭強冠上萬惡的罪名,甚至在法律宗教上都否決他身心靈的正當性,在輿論的影響下,他被二元化的社會歸類為反動者。然而,人的精神與身軀應是自由的,思考是人類的本能。盲目的真理讓人們推崇,卻也使人質疑。反正本身具有反合性(paradox),看似相互矛盾,但也相互包容。因此,我們必須去反思被合理化、內化的思想。卡謬的存在主義小說從人道思想出發,存在的定義之一是社會的和諧,我們應該體悟人與社會的多元樣貌,而非絕對的真理與權威。

    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延續允許多元化的思維與開放觀點的可能性,我們似乎不再受制於一元論的單一邏輯,但是固著的正反偏見卻依然根深蒂固存在於潛意識中。藝術,藉著美學的過程與創新的形式,具有打破意識型態的框架的潛力,讓每個個體能透過不同管道表述自我,兼容多元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破除思想對立的疆界。

    「反正」一展中,藝術家透過對自身成長歷程的內省與對社會文化結構的反思,以個人的創作符號,希望在引起觀者共鳴的同時又能保有其獨特性。藉由藝術的發聲,跳脫正與反的思維,挑戰既有的意識型態,帶領觀眾從作品中感知事物的一體多面,進而承認並接受每個主體的差異性存在。

    建國中學教育推廣課程:

    社區認同的概念近年來不斷被重視和提倡,除了教育界呼籲建立學生對於自己生活社區的瞭解與歸屬感外,許多藝術家也透過各種藝術品或公共藝術的創作,來表達在地生活的回憶和情感,因此如何透過藝術教育,來建立學生的社區認同價值觀,一直是藝術教育的重要課題。

    可以透過藝術來表達的在地生活經驗相當多,以台灣而言,時常結合當地社區的營造,例如本課程以台灣就有紀念性相關建築與場域之相關資料為主要教學資源,採統整式、主題式課程,以國外社區公共藝術實例帶入,引起學習興趣,接著介紹中正區建築與藝術文化、歷史、生活的關係,並進行中正區的建築造型等美感欣賞,並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精神建築為範例,但不多做限制,做為教學內容和藝術創作的背景,但同樣的課程精神與架構,仍可適用在藝術教育館的社區中。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展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藝術組

推薦展覽

view all

Mind the G

【GDAP#7 名虛 Named Not】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6人聯展

日期:2023-11-04 ~ 2023-11-19|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