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新書發佈會】(同場音樂演出陳柏偉、黃大旺)
-
展期
日期:2015-06-05 ~ 2015-06-05
-
地點
北師美術館一樓演講廳(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
● 時間:2015年6月5日(五)下午5—7點
● 地點:北師美術館一樓演講廳(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去年曾在台北北師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並入選「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其專書已於5月出版上市。本書新書發佈會將於2015年6月5日下午5點,於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一樓演講廳舉辦,會中將邀請「造音翻土」展覽策展人、專書作者共襄盛舉介紹本書。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專書獲行政院文化部「編輯力出版企畫補助」,共邀集了26位學者、樂評人、作家、藝術家、活動籌辦者與唱片蒐藏家共同著述,其中並收錄百幅台灣聲響文化歷史中的珍貴圖片,包括海報、唱片、傳單、海報與藝術家作品。
於發表會上新書介紹後,同場邀請前黑手那卡西團長陳柏偉、藝術家黃大旺現場歌唱演出。
● 新書發表會活動流程:
17:00 致詞
17:10 本書編者簡報介紹、作者介紹
17:40 記者、來賓提問
17:50 陳柏偉(「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創團團長)吉他彈唱表演
黃大旺(聲音藝術家)說唱表演
*現場備有飲料與點心
● 關於本書:
○ 涵蓋戰後至今台灣聲響文化重要事件/運動的口述歷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和史料,繼2014展覽之後,紙上再現時代氛圍
○ 邀集26位學者、文化工作者共同著述
○ 首刷版限量贈送地下社會《歡迎來到__vol。2》現場錄音合輯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入選「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
○ 本書獲行政院文化部「編輯力出版企畫補助」
戰後至今,台灣聲響文化的討論一直付之闕如,或僅偏重特定類型,本書策劃團隊歷經多年田野調查、研究與蒐集,將台灣聲響文化中的重要事件與運動的口述歷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史料,在2014年以展覽形式呈現,2015年邀集作家、學者、音樂人與展演策劃者、藝術家共同著述,探索戰後台灣聲響文化運動的脈絡。
本書以「造音」來跨越音樂類型的分析藩蘺──無論是一般熟悉的流行、電子、民謠、搖滾等音樂,甚至是聲音實驗與創作,重新聆聽不同的時空脈絡裡,「造音者」與權力在消音、規訓、閃躲、協商、拮抗與顛覆的可能交鋒下所展開的文化與政治意義;「翻土」則是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裡,重新翻、掘、找,爬梳聲響「本土化」的軌跡,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
《造音翻土》的作者包括:何東洪、何穎怡、范揚坤、馬世芳、張照堂、黃孫權、羅悅全……等長期與此領域耕耘的文化工作者,在專文與訪談文之外,也搭配短文介紹說明文中提及的人物、事件、歌曲、專輯,並穿插藝術家的展覽作品,紙上再現時代氛圍。
本書主文共分為五個章節:
一、「控管與隙縫」:
戒嚴時期,當權者對於台灣通俗音樂實施了嚴格的文化治理,包括歌曲審查、電波管制與出版管制。然而,隨著美軍協防而進入台灣的美國流行音樂卻非當權者所能管轄。於是,相較於本土音樂的治理與規訓,對台灣年輕人來說,美國熱門音樂成為一種現代聲響的想像。
二、「聲響翻土」:
1966年由許常惠、史惟亮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是當時對於「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之提問的行動。之後,恒春民謠歌手陳達被台北知識圈發掘。但直至解嚴,新一波的本土反思運動才開始試圖連結到陳達,並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回應提問:什麼是「我們的音樂?」
三、「另翼造音」:
本章敍述了李雙澤、楊祖珺到解嚴後的現實主義、行動主義樂團的歷史,及LiveHouse「地下社會」遭到排除的事件。
四、「另逸造音」:
自戒嚴的規訓身體叛逃出來的行動,在1980年代初即開始在行為藝術、小劇場領域中醞釀。解嚴之後,造音的身體叛亂、逃逸逐漸走上高峰,包括後來被總稱為「噪音運動」的一連串公開表演,以及演變為社會事件與文化現象的「瑞舞運動」。
五、「另藝造音」:
2000年前後,「聲音藝術」一詞的被運用,讓造音的可能性不斷被擴張與辯證,並且以多種方式實踐,成為另一種實驗的藝術取徑。本章節討論「在地實驗」、「失聲祭」、「旃陀羅公社」、黃大旺等創作者及其作品。
出版贊助|行政院文化部編輯力出版企畫補助
新書發表會協辦|台新藝術基金會、北師美術館
推薦展覽
view all【戰鬥之城.終】
日期:2024-05-04 ~ 2024-07-21|台灣,台北市
【蔡明亮的日子】
日期:2023-10-27 ~ 2024-01-07|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