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多瑪之夜】The Night of Sodom
-
展期
日期:2015-10-03 ~ 2016-01-10
-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1B展覽室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
-
《索多瑪之夜》為藝術總監王俊傑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以及「LinkingLAB實驗室聯盟」結合各方團隊共同合作,全新嘗試的科技媒體與劇場藝術跨領域創作。展覽以法國薩德侯爵(DonatienAlphonseFrançoisSade,MarquisdeSade,1740-1814)1782年所著的《索多瑪120天》文本(Les120JournéesdeSodomeoul'EcoleduLibertinage)為靈感發想來源,並非重現文本裡具有各種爭議性的事件場景,而是擷取書裏帶有生死與善惡哲理的思想論辯部份,設定一樁虛構的少年的謀殺事件作為隱約的故事主軸,用以討論死亡與昇華、邪惡與清明,種種當代生存狀態的曖昧與虛無。
青少年在此指涉介於成人和幼兒,成熟和未熟之間的階段。身體與心靈的發展接近成熟但尚未進入社會所賦予的定著的位置與角色,充滿各種強烈的衝動、夢幻以及反抗現實的潛力與可能性。《索多瑪之夜》以少年作為一種質疑文明壓抑生命潛能的象徵,以回應薩德所開啟的批判,並連接、推演到當代「生命政治」的議題。從此進一步思索當代數位科技帶來的巨量資訊對生命與感知的操作,是否有助於重新挖掘萬物之間不可見的幽微關係,抑或是朝向更為徹底的毀滅?
王俊傑表示,大眾在想到「跨領域創作」時,通常會直接連結劇場與舞蹈此種帶有強烈表演性質的藝術呈現,因此此次《索多瑪之夜》即為視覺藝術領域的跨領域創作嘗試,他也特別提醒,觀眾的親身參與以及想像力,在此展覽中非常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整個展覽分做動態與靜態、一主一副兩個展間。大型新媒體互動空間裝置為主展區「索多瑪之夜」,展演內容整合文本設定、即時3DPointCloud物件偵測定位技術、展演空間人物追蹤技術、高承載模組化軌道機械、機械燈光影音整合控制系統、指向性環場音效、高畫質影像拼貼、數位裝置等,形成長度約十五分鐘的感官饗宴:演出空間以「遊樂園」作為概念發想,以一件發生在遊樂園少年謀殺事件為內容主線,透過五個片段:「物的宇宙」、「殺人狂」、「憂鬱」、「解剖學」與「幽靈」,各自疊合當代精神狀態與命題,並轉化成視覺藝術的表現。牆面鐳射光交織、電腦燈光在空間中掃射變化、各種象徵物件在頂部以不同節奏移動、旋轉,藉著燈光的投射在牆面上形成變化,配合音樂與整體節奏的切換,與動態追蹤效果,使謀殺的恐懼與與青春甜美兩種感官刺激交錯,形成空間的蒙太奇。
展覽副空間以「憂鬱少年百科」為主題,王俊傑認為今日媒體與資訊大爆炸,全球化知識系統的建構是一種操作。因此副展間裡以百科全書裡一到一百、A-Z的方式,收集各地圖書館館藏的真實百科全書圖片,加上其他植物圖鑑、動物圖鑑裡的素材重新拼貼,模擬知識系統組成的樣態,進行與主題相關的系譜學或博物學展示。靜態展間當中有一長方體的羽毛漂浮裝置,在燈光變化下,羽毛持續飛揚難以落地,其文本來自超現實主義創始人布荷東(AndréBreton,1896-1966)的文字作品,內容描寫爆炸的鴿子,當地上血肉橫飛時,空氣中的羽毛卻因為震動而飛揚,血腥的死亡,或許也有其寧靜與祥和的面向。
一動一靜兩個風格連貫形式各異的展間在概念和意義上彼此延展,有相互對應的關聯,使展覽意念完整,而觀者亦會在鋪天蓋地的各種聲光效果主展間,與靜態展品所呈現的副展間所透露出的各式線索裡,歸結出屬於自己對謀殺案的真相。
本展覽的創作團隊龐大,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超領域媒體實驗室」、「超通訊視覺實驗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舞臺動力實驗室」、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多媒體資訊網路實驗室」等國內頂尖實驗室,同時邀請多位科技藝術與劇場創作者共同完成,期望突破當代藝術中敘事與形式的界線,並從藝術分類學的規範中解脫,讓觀眾體驗介於敘事文本、視覺、聽覺與劇場感的嶄新跨域經驗。以建構新的實驗性當代語言。
本展覽設定十八歲的觀賞門檻,為其他美術館少見之舉。北美館館長林平在記者會中表示,此一限制並非要隔離特定族群觀眾,而是希望創作者在此種保護下,能夠更自由的創作與發揮。
《索多瑪之夜》複合媒材動力裝置觀賞注意事項
一、本演出為限制級,未滿十八歲觀眾,請勿觀賞。
二、展間較為幽暗,請於安全動線內小心移動步伐。
三、本演出偶有強烈閃光、巨大聲響與鐳射光束,請依個人身心狀況斟酌是否適合觀賞。
四、請勿直視鐳射光束、勿觸碰機械軌道及展區內裝置物件,避免造成身體不適或作品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