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響像】王福瑞個展
-
展期
日期:2016-10-15 ~ 2016-11-20
-
地點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3段147巷45弄2號1樓
-
參展藝術家
王福瑞
-
雲彩的輪廓成形會在完全改變面貌之前為我們留下觀察的時間,而觀察聲音就好比觀察迅速飛過並瞬息萬變的雲。
——米歇爾•希翁 (Michel Chion)
就在藝術空間十月份展覽隆重呈現台灣代表性的聲音藝術家——王福瑞個展「透明響像」,這將是他繼2012年之後第二次於就在藝術舉辦個展,將展出四個系列的全新作品。開幕活動於10月15日下午四點,藝術家將出席現場。
回顧四年前年的個展「靜/噪」,王福瑞探討都市生活中聲音與空間流離的關聯,一個存在但不明的狀態,令人驚豔地呈現了空間裝置〈電磁音景〉以及〈感知音景〉。在聲音藝術領域深造超過二十年,2016年的個展「透明響像」,王福瑞進一步關注到當聲音藝術愈來愈蓬勃發展同時,也感到部分聲音藝術的創作愈來愈重視本身的視覺元素,似乎其中聽覺的創意漸漸被消弱。過去「視聽」的概念,聲音常為影像的附加元素,聲音為影像配音或配樂,目前所討論的「聽視」,是聽覺在一個視覺環境的感知,知覺與聽覺的相互作用,二者的結合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
視覺中眼睛能透過觀察,將複雜圖像縮減整理成具意識且有意義的形像,聲音透過空氣在空間中迴盪穿梭,從作品畫面的形像中散射出來,聲音比形像更敏感但具體辨識卻也較為模糊,當我們將視覺元素縮減至零,但並非閉眼般全無視覺,知覺便將聽覺與視覺相隔開來,斷開聲音與其存在空間中的相互聯繫,或隔離空間中空氣的溫度、濕度、迴響等。
本次展覽主要作品〈透明靜〉以透明的空軌膠片,無聲的音軌依著正常或隨機的或疏或密的軌距刻錄在膠片上,唱針在膠片溝槽紋路上前進擺動,一個看似平靜聲音旅程,環境的灰塵或播放次數的使用痕跡,讓每次靜默聲音的聆聽充滿著隨性和不可確定性。
另一系列以空白畫布為形式的作品〈聲畫〉,探討視覺的聚焦和聲音的投射之間的關聯性,聲音的感知如何從形象中發散。作品由矩陣排列而成的多個獨立發聲體所構成,每個發聲體是接觸式喇叭,藉由一個平面的介質震動發出聲音,不同音色與音量勾勒出聲音的視覺畫面,有如平面上的閃爍光點,交織出變化的色彩和明暗,在畫面上聚散流動,節奏成形,音韻回應。在空白的畫布前,觀者不必用依賴視覺也能被聲音的流動所吸引且感受。
第三件作品〈聲化空間〉,在視覺的感知我們很快能將空間複雜性縮減成簡單可以認知的幾何形式,相對於聽覺,聲音的形體是較為模糊,透過簡化點狀的聲音,更能勾勒出聲音空間的形貌。沿著空間線條的佈置多個點狀的發聲體,透過聲音的流動,形成聲音的動態空間。
本次個展中極為特殊的作品〈無線響像〉,在空白空間中由不可見的光束不斷的環繞漫射,它存在於空間但我們很難感受到,利用紅外線無線的傳輸原理,將紅外線作為載波光源,看不見的光束承載著聲音,每一道光束承載著不同聲音,觀眾必須透過無線接收器的耳機,聆聽由光束所構成的環繞聲音空間。
透過聆聽來意識在透明空白的視覺形象與空間中的聲音包覆,不侷限視覺描述內容的框架,聲音的聆聽是連續性的印象,時間相對應空間的知覺波動,知覺的感知不斷變化,有意識的聆聽無疑是喚醒形像感知中,聽者身體聆聽的經驗與反射喚醒記憶或整體性的感知與情感,聲音形體的定位與整體的聲音背景,而這些聲音在平面與空間的不斷地交融,建構出一個感知的「透明響像」。
關於藝術家
王福瑞為台灣早期重要前衛的數位藝術以及聲音藝術藝術家兼策展人,他帶領台灣聲音藝術進入了新的領域與發展,1993年以先鋒之姿成立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和出版刊物「Noise」,2000年加入台灣媒體藝術發展中少數中少數以互動為主的創作實驗團體「在地實驗」,並推動國際「異響 /Bias」聲音藝術展與「台北數位藝術獎」聲音藝術類別。王福瑞從2010年以來工作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與北藝大科技藝術中心以及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並策劃多場相關展覽與活動,包含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的「超響」聲音藝術節與2007年至2009年的「台北數位藝術節」。2015年與藝術家盧藝 Yi Lu 成立「響相工作室」(Soundwatch studio),持續致力推動海內外聲音藝術相關展覽與表演以及工作坊,該工作室致力嘗試以創新實驗性的聲音作為主要核心概念,執行聲音藝術的相關創作與其推廣計畫。
推薦展覽
view all【「如噪如靜」王福瑞個展】
日期:2024-09-21 ~ 2024-10-26|台灣,台北市
【「難以支撐」劉千瑋個展】
日期:2024-08-03 ~ 2024-09-07|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