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采泥藝術

【力場與變奏─水墨的跨文化性】策展│白適銘

  • 展期

    日期:2017-12-16 ~ 2018-03-31

  • 地點

    耘非凡美術館

  • 參展藝術家

    文霽、許雨仁、陳幸婉、張永村、鄧卜君、袁慧莉

  • 「力場與變奏─水墨的跨文化性」
    策展人:白適銘
    參展藝術家:文霽、許雨仁、陳幸婉、張永村、鄧卜君、袁慧莉
    時間:2017.12.16 - 2018.03.31
    Opening:12.23(六) 14:00
    地點:耘非凡美術館
    台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370號 06-2600-605

    ********************************************
    【講座訊息】

    ●展覽畫冊發表會暨學術座談會 2018.02.24 14:00

    │與談人│
    本展策展人:白適銘
    參展藝術家:許雨仁、張永村、鄧卜君、袁慧莉



    ●Artist Talk藝術家講座

    │第一場 │ 2018.1.20 14:00
    與談人:袁慧莉x蕭瓊瑞x薛保瑕

    │第二場│ 2018.2.4 14:00
    與談人:王焜生x陳蕉x林熺俊

    │第三場│ 2018.3.11 14:00
    與談人:許雨仁x張芳薇

    ********************************************
    【力場與變奏—水墨的跨文化性】

    策展人:白適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教授

    百年來,水墨在被動、緊繃且充滿衝突的國際關係中,尋找其現代價值、意義及文化依歸,然而,不論如何在東西方之間進行折衝,缺乏跳脫傳統框架、創造與時俱進的外延能力等問題,已成為其中最大阻礙。這些問題,隨著二十世紀初期以來世界局勢的紛亂而益顯嚴重,起伏於不同陣營的爭議抗衡之中,即便戰後亦未曾稍減。具有千年歷史的水墨藝術,如何在僅有百年的短暫時光中,完成現代化變革,其難度可想而知,彷若撼動封建王朝一般,即便時至二十一世紀之今日,仍未臻完成。
    水墨文化現代性的擴充,除了透過西方文藝形式觀念的移植剪貼,或進行所謂的「東西融合」之外,是否別無他法?東方社會歷經政治、社會、文化等激進現代化的百年歷程,是否具備架構自律性的發展經驗,形塑具有獨立、自主意義的觀視及演繹能力?在國家、種族界線不斷模糊的當代世界,如何尋找多元包容的跨域可能,跳脫過往過度偏執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保守與開放」等意識型態的二元對立?開拓水墨當代視野的前提,又需要何種心理及技術建構作為基礎始能達成?
    逐漸走向「去中心」、「脫殖民」、「全球化」及「多元認同」的當代社會,更需要的是一種彼此包容、相互承認及尊重差異的知識視野及溝通能力,進而產生反映「跨域式」時代精神的文化景觀。所謂「跨域」,代表超越在國族、地理、性別、階級等方面有形無形的框限,並在更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礎下,尋找對話而非對立的渠道。水墨的跨域性建構,尤其在當代文化的形塑過程中尤為重要,不僅得以解決媒材及功能上的古來侷限、跳脫近百年間的異文化對抗,進而邁向既整合又各擁主體的全新階段。
    自此,水墨得以在以全球視野為議題的方向下擴充跨域性經驗,尋找在地、在物及在己的主體價值,反之亦然。同時,發展具有流動性、不斷延異的文化動能,成為當代文化作用力的演繹、展示場域,最終完成其當代形式及精神的建構。從這種角度來說,歷經古代、現代及當代等不同時間衝撞的水墨,不同階段之間,形成一種「文化動力學」(cultural dynamics)式的交互關係,從「理想」(神聖信仰)、「意識」(經驗理性)到「理念」(心靈創造,前二者之綜合)體系的不斷轉化變遷,產生具有循環性的文化生態規律。
    任何時代文化的形成,不論屬於上述何種體系,都是在交錯消長或激盪共振的動態關係下所產生,並互為因果。其彼此在「制約力」(restraining force) 與「驅動力」(driving force)的反作用力平衡中,建立彷若「力場」(force field)般的能動連結,透過後者不斷超越前者的過程,打破既有、停滯的平衡狀態,進而引帶全新的文化生產。故而,糾纏於新舊文化衝突中的水墨,在尋求當代價值意義之同時,更重要的是跨越主調與變奏相互排斥的關係,尋找統合與差異共存的可能,並進而建構多元、互動的跨文化特質。
    本展覽透過文化動力力場理論之梳理,檢視戰後台灣水墨的變異軌跡。藉由文霽、許雨仁、陳幸婉、張永村、鄧卜君、袁慧莉等不同世代藝術家之作品展陳,呈現由抽象、結構、極簡、裝置、影像、魔幻、性別到生態等不斷變奏的動態文化景觀。基於對水墨傳統的反思,現代水墨放棄模仿與再現、走向結構造型的簡化與符號化,尋求物質與形式上的解放與純粹;當代水墨則遊走於媒材、觀念的辯證之中,營造反映身心狀態、超越現實的視覺奇觀,突顯當代社會疏離又緊密的錯綜現象。其彼此間,存在既關聯又獨立的動能關係,共同交織出水墨畫史中最具跨文化意義之一頁。
    ********************************************
    【藝術家介紹】

    ●文霽

    1924年出生於河北東明縣,畢業於台灣師範學院藝術系。一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四十餘年,除投身藝術教育外,更致力於創作,作品曾先後於歐、美、日、韓等地展出,頗受國際藝文界人士肯定。 文霽擅長水彩與水墨,對中西繪畫的理論與國畫、油畫、水彩、抽象及雕塑的技巧造詣甚深,尤擅畫荷花,運用餘白效果,達到是色亦無、無色即有色的境界。晚年致力於探索「書法式」的抽象水墨,以超現實表現中揉合了山水印象、宇宙哲理及筆法墨韻,揮灑出其個人心中的抽象山水。曾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屆西畫部文藝獎章以及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作品先後在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地展出,並曾獲得義大利第一屆「藝術及文化奧林匹克大會」繪畫銅牌獎。

    ●張永村

    1957年生於台灣彰化,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曾任教於新竹師專美勞科、泰北高中美工科。張永村的創作深受台灣極簡主義宗師林壽宇的影響,以觀念性雕塑創作為目標。1984年以來,運用低限的藝術造型與裝置手法,在墨韻與宣紙的材質轉化技法中,帶來傳統水墨的全新革命。其創作思維揉雜狂想,發展出獨具個人風格的「異度空間」-一種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結合詩與禪的藝術境界,晚近作品更嘗試運用影像合成手法,呈現出奇異的藝術視野。活躍於藝壇超過三十年,從繪畫、裝置、公共藝術,跨界到詩歌、音樂、舞蹈與社區營造,蘊育出其多元、多變、風格強烈的創作風貌,作品曾獲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美術館等國內三大美術館收藏。

    ●陳幸婉

    1951年出生於臺灣臺中,為臺灣前輩雕塑家陳夏雨之女,1972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西畫組,決心投入現代抽象繪畫創作,1981年入李仲生門下學習,受其觀念啟發,將自動性技法用於複合媒材繪畫中,也嘗試以雕塑常用的石膏增加繪畫的肌理和量感,並將木條、鐵絲、紗網、紙張、布料等媒材在畫面中產生隨機拼貼的效果。1985年至法國巴黎遊學,1990年參與國際藝術家交換計畫赴瑞士巴塞爾藝術家工作室創作半年,開始透過紙上水墨的實驗,將抽象表現、自動性技法和東方水墨精神融為一體。1984年作品獲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與抽象繪畫第三獎,1989年獲李仲生現代繪畫創作獎,2004年因乳癌驟逝於巴黎,享年五十三歲。

    陳幸婉的藝術創作理念,充滿了激越的實驗與探索物體之內在精髓,她藉由各種自然素材表達思想與視覺圖象的深層組構,創作態度凝煉飽滿且充滿爆發力的質素,無論是繪畫中的複合媒材、水墨或是牆上的構成作品,都強烈隱含追求絕對的精神標記。陳幸婉的創作歷程從70年代晚期至2004年之間,藝術行旅跨越台灣、歐洲甚至於埃及古文化各區域,體悟文化之厚度並汲取豐饒的養分,乃至於產生充沛的創作毅力與能量,其間使用的媒介涵蓋:油畫、複合媒材、水墨以及立體作品等,皆有深刻的表現。

    ●許雨仁

    1951年出生於台灣,1975年畢業於國立藝專。在其創作生涯中,許雨仁突破水墨畫原本的框架,以個人的鮮明風格獨步藝壇。擅用幾何造型組成水墨的基本構圖,從舊有筆法中開創嶄新的表現與思維方式,以極簡卻粗獷有力的視感體現不容侵犯的生存場域,蘊含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傳遞個人內在意志、生命視域,以及對於生存環境的思考與反省。許雨仁的「細筆系列」,以類似素描感的剛硬細筆畫點與短小的斷線構成,完全使用乾墨入筆; 而「粗筆系列」則為寫意水墨的體現,刻意打破過往架構,使用了少見的狹長直幅的構圖方式,呈現出傳統水墨所無法獲致的現代感;「彩墨系列」以豐富的色與彩之間型塑台灣氣候與地理的潤澤與豐饒;「彩筆系列」則將水墨與油畫結合,即保留了油畫的質感與色彩的表現力,又保留了筆墨的尖銳與細膩,表現了色彩與形體融入自然的蓬勃與活力。許雨仁對於細筆、粗筆、彩筆、彩墨的四種筆法有其原創性的貢獻,並以構圖的奇崛與極端的變形,讓筆墨獲得了現代性審美的個體品格與深沉情韻。作品曾多次於科隆、香港、北京、上海、臺北等地展出。美國、香港、台灣等多所美術館皆收藏其作品。

    ●鄧卜君

    1957年生於台灣,1984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現今台灣藝術大學的前身)。自小從父親的工作中耳濡目染,經常觀察石才的紋理與樹種的構造,讓他在剛硬的肌理中敏感的感受隱藏的細節。生性傲骨,敏銳早熟,學校的教育對他而言只是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目標,畢業後也不戀棧台北的藝術生活,自得其樂生活在東台灣,享受自然無拘束的生活。

    鄧卜君長期以水墨創作,卻不拘泥於唐、宋、元、明的水墨筆畫基礎,畫中的林木山水或者是超乎現實的景觀挪移與多重視點都是他跳脫傳統水墨,自成一格的氣派,有別於文人雅士的風雅,多了個人的瀟灑。尤其他所自創的「搓點皴」成就了現代魔幻水墨語彙。鄧卜君的水墨筆法細膩精緻,純粹中帶有娟秀,但是卻又具有卓然大氣,雖然多以山、水、樹建構渾然天成的古樸景致,在奇幻迷離的視感中更超越眼界所見的山水意象,以超乎現實之境成為迷幻的當代山水意境。

    ●袁慧莉


    1963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第一屆美術系水墨組(1987)、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2005),並取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學位(2016)。

    袁慧莉的創作不僅以「孤山水系列」表現濕潤空濛的空氣感筆墨;也以「三角形系列」隱喻台灣國土的邊緣與破碎狀態;更以「類山水系列」多樣奇異皴法,表述台灣多元混雜的後殖民狀態,並置入女性情感的點線皴法;同時她也關注筆墨的時間性特徵進行「時間之漬系列」的發表;近年更進一步提出獨創的「火墨」作品觀點與名詞,對應於霧霾空污的社會議題。

    可謂在各有深研之主題中,多面向地建立當代山水畫的時代性語言。其作品曾獲英國倫敦瑞士聯合銀行及國內外諸多美術館或私人典藏。

采泥藝術文霽、許雨仁、陳幸婉、張永村、鄧卜君、袁慧莉耘非凡美術館白適銘抽象水墨

推薦展覽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