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期
日期:2009-10-03 ~ 2009-10-31
-
地點
伊通公園
-
雖然當個藝術家活動已經6、7年,不過成為”職業藝術家”卻是近一年的事,它的意思就是”專注以藝術為終生事業的人”。
某種程度上,我過往的作品一直都很純粹,以廣泛的影像形式為主,思考影像的本質,也透過影像去討論”觀看”。也許就像從前的生活如此單純,對藝術的思考也很專注卻狹窄。
曾經天真的以為弄出很”厲害”的作品,就能讓你撼動世界,帶來嶄新的思考改變一切。後來才發現,最好是那麼簡單,舉目環顧你週遭的台灣當代藝術環境,自以為是在賣廣告型錄的藝術媒體、整天裝神弄鬼的藝術評論(真該送他們去國語日報作文班)、偶爾兼差捧場的part time策展人(到底有沒有人真的在做研究)、和只想著炒短線拼現金的local畫廊(你沒聽過雷洛說﹕如果我要貪,就要貪一億。),這四條斷腿可以把藝術家撐上國際藝壇才有鬼……喔!對了!當然還有粉碎性骨折的美術館和藝術學校,不過礙於篇幅有限可能不夠罵他們,再另闢專文討論。
所以藝術家在這環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以下部分可作為高中畢業生選填志願的參考):
業餘路線。想辦法找其他工作糊口,業餘時間有機會就來創作一下、參加一些商業性或娛樂性的展出,聊以自慰。其中比較代表性的工作是從事設計和教職,
而後者危害最為嚴重,這些人往往終其一生因為過太爽在藝術上無甚建樹,更糟的自己也搞不懂藝術在幹嘛,但是每天都要教導學生又怕被學生發現,只好裝神弄鬼把藝術搞的很玄。不過其實也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如果我在數學系交高等微積分,我可能也會幹一樣的事。
職業路線。又可以細分為靠攏公共資源,和靠攏藝術市場。前者大致包含以各式補助維生的補助型藝術家,以各式駐村維生的駐村型藝術家,和以各式案子維生的包案型藝術家等。後者進入市場,本來也就是經營藝術事業的正常途徑,但礙於藝術市場的風氣和專業度,往往不得不快速商品化,所以又可以再分為成功與失敗兩種,成功者賺了很多錢後怨嘆藝術成就不被認同,失敗者怨嘆藝術成就不被認同媽的又沒賺到錢。
寫到這發現在台灣當藝術家真悲哀,很難跟我爸媽說,這是個有尊嚴又有前景的事業。不過也有一些少見的特例,可以跳出環境的侷限,比如說,陳界仁。特例聽起來比較屌,或許這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藝術本來就是因為創造性的特例才有價值。
寫了廢話這麼長,翻譯費好像會很貴說……所以言歸正傳,我對藝術的思考,也逐漸從抽象的、形而上的思辯,轉向面對這個世界。我的意思是,試著去描述我對這個當代世界的感受和想像。
有另一個不可見的世界,但我們每日生活其中,它是由電子設備、程式、網絡、媒體、訊息所構築,我稱之為”水晶城市”。用水晶命名,是因為它就像晶體的成長,其中的各個元素,按一定的內再規律與邏輯自動的組構衍生出來,更無盡的蔓延擴張。它是如此透明、輕盈、不可見又毫無量感,卻投影出另一個無比真實的世界。
那裡是我們精神的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