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TheCube 立方計劃空間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系列講座三場】

  • 展期

    日期:2018-09-27 ~ 2018-09-28

  • 地點

    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 參展藝術家

    謝英俊、劉妍、黃孫權、徐文瑞

  • ▍2018 學實學校 ▍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系列講座三場
    講師:謝英俊、劉妍、黃孫權、徐文瑞
    10. 27 (六) 2:00 - 5:00 pm
    10. 28 (日) 1:00 - 5:30 pm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聯合餐廳一樓
    天工開物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繼2016年「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及2017年的「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之後,2018年的學實學校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更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今年自第三場演講開始,將有九場是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主辦。

    2018年的十月份,學實學校將在10月27及28日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以「謝英俊的建築實踐」為主軸,舉辦連續三場講座:「(一)營造技術與文化傳承:中國東南與西南的兩個觀察點」(講師:劉妍/與談:謝英俊)、「(二)建築工作的社會性」(謝英俊、黃孫權對談)及「(三)總結論壇」(謝英俊、劉妍、黃孫權、徐文瑞對談),也作為對即將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開的《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的回應。

    更多關於講座內容及報名方式的資訊請見下文。

    ▍講座資訊
    2018. 10. 27(六)2:00-5:00 pm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一):
    營造技術與文化傳承:中國東南與西南的兩個觀察點
    講師:劉妍/回應人:謝英俊

    2018. 10. 28(日)
    1:00-3:00 pm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二):建築工作的社會性
    對談:黃孫權、謝英俊
    3:00-3:30 pm 茶歇
    3:30-5:30 pm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三):總結論壇
    對談:謝英俊、劉妍、黃孫權、徐文瑞


    ▍交通與報名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聯合餐廳一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免費線上報名:https://thecube-e72626.kktix.cc/events/oldtech-oct

    ▍講座簡介
    2018. 10. 27(六)2:00-5:00 pm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一) 營造技術與文化傳承:中國東南與西南的兩個觀察點
    講師:劉妍/回應人:謝英俊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聯合餐廳一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在中國東南閩浙兩省交界山區有一種特殊的橋樑建築:編木拱橋。使用相互交織的梁木體系,能夠實現較大的跨度能力,在高山深澗間溝通道路、構架生命線。這個偏僻的區域內今天尚有百餘座歷史木拱橋遺存,更珍貴的是傳承逾兩百年的家族匠作傳統。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國際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拱橋迎來了史所未有的關注與營造熱潮,大量的「非傳承」匠人加入造橋行列。 在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雖然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在歷史上曾經發展出一種繁華精製的家屋建築,受到建築學界的矚目。近年的新農村建設中,一方面大量傳統建築正在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政府和民間都在探索使用地域性的建築語言在新建設中表達「民族性」,而二者的目的和手段大不相同。 在當代的城鄉社會經濟模式變化中,傳統匠人的生產與傳承方式正在發生劇烈改變,並將決定性地改變民間建築的文化傳承的方式。本次演講將分享以上兩個形式迥異的觀察案例,藉以一窺中國鄉村的現代化進程與營造傳統之間的張力,並借用謝英俊老師的項目案例,探討建築學者的學術視角與建築師的實踐介入,當如何更好的服務於鄉村建設與文化傳承。

    2018. 10. 28(日)1:00-3:00 pm
    謝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二) 建築工作的社會性
    對談:謝英俊、黃孫權
    2018. 10. 28(日)3:30-5:30 pm
    謝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三) 總結論壇
    對談:謝英俊、劉妍、黃孫權、徐文瑞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聯合餐廳一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 老子,道德經。
    2018年,由黃孫權策展的《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將在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九月21日開幕,展覽將橫跨至2019年春,隨後全球巡展。歷史上這個時刻曾是兩岸巨大傷痛的時刻,台灣921大地震的十九週年、八八風災的九週年、汶川地震九週年、雅安地震五週年、廬山地震五週年,也是尼泊爾地震後第三年。這些災難地點,都可以看到謝英俊建築師的身影,其建築實踐所帶的社會修復能量,不僅只是災後重建蓋房子而已。如謝英俊所言:「災後重建不是解決災後的問題,而是解決過去累積的問題。」災後有意義的建築乃是思考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永續寓居。如何提供可負擔與善用當地材料的農民建房,在城市巨構的公共性與個人的創造性間取得平衡,將現代建築模組化的技術進化成為人民自立建房的基礎,以弱建築成大營造,從匱乏達豐富。表達其建築實踐特性的,正是老子這句:「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 此次對談,將以策展人的田野思考與建築師的建築理念為對話,深入建築工作社會性之思考。建築不是形式的水泥盒子,環境倫理不是人類世的永遠外部性,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思考社會生產中的建築。 本日第二場將有建築考古學者劉妍、獨立策展人徐文瑞的加入論壇,以多重視角探討謝英俊的建築實踐理念。

    ▍講師簡介
    謝英俊
    建築師謝英俊以具體的行動呼應「永續建築」的三個主軸──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他透過簡化建築構法,建立開放式構造系統,採用協力互助的方式(互為主體)進行造屋與震災重建,並將綠色環保觀念植入,同時反應族群文化的多樣性,強化部落意識,以實現半自主的營建體系,合作社等區域微型經濟雛形。在上述理念之下,謝英俊先後完成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後原住民部落三百餘戶重建;四川五一二地震中汶川、茂縣、青川等地五百戶農房重建;台灣八八風水災原住民部落一千餘戶重建;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多項工作。2004年,他的「永續建築架構下的原住民部落重建」計畫入選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案例。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其中包括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9年威尼斯當代藝術雙年展台灣館、2012年利物浦雙年展等,並且獲得許多獎項,包括2011年美國柯里史東設計獎,及2012年國家文藝獎等等。他的個展《為無為》於2018年9月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劉妍
    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榮譽學會任青年會士。研究興趣主要在於木構建築史、建築技術史、建築考古學、建築人類學等。其博士論文《編木拱橋:結構思維的若干歷史》關注閩浙地區編木拱橋的匠作傳統。曾帶領中國傳統匠人在德國雷根斯堡建造了一座中國木拱橋。其製作的木構模型曾在德國、奧地利多個博物館展覽,並為德意志博物館收藏。此外,也曾獨立製作建築人類學紀錄片《尋找涼山彝族營造傳統》(2015)。

    黃孫權
    跨建築、媒體、社會運動與藝術的藝行者(artivist)。曾於多所藝術大學任教,現為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網絡社會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包含建築與空間理論、文化與媒體、社會運動與跨領域藝術。前《破報》總編輯,1997號召組織台灣第一場反仕紳化都市運動 「反對市府推土機」。近年開始從事策展與藝術創作,在高雄成立「搗蛋藝術基地」,「共藝術合作社」。作品曾參加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我們家在康樂里/城市光柵〉(2007)、〈日常生活的一天〉(2013),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雙年展〈烏托邦出櫃〉(2014),以及個展〈無地之愛──在田野與社會性空間中的藝術〉(2014)等等。著作包括《綠色推土機》、《除非我們尋找美麗》、《建築與烏托邦》。譯有《自己幹文化──英國九零年代的派對與革命》。

    徐文瑞
    獨立策展人兼藝評家,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全球化的文化狀況、美學與政治的關係、當代藝術的地理政治處境,以及人類世的藝術等。曾策劃許多國內外展覽,其中包括:《非常經濟實驗室》(2004,國藝會策展專案)、利物浦雙年展(2006,與 Gerardo Mosquera 共同策劃)、《赤裸人》(2006,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雙年展(2000,與Jerome Sans共同策劃;2008,與 Vasif Kortun 共同策劃)、2010 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中心)、2017科索沃《公路雙年展:邊界的未來》、《南方:問與聽的藝術》(2017,高雄市立美術館)。除了展覽,他亦經常在歐洲、美洲、亞洲及澳洲等地參與工作坊、研討會、出版等。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劉妍黃孫權徐文瑞

推薦展覽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