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關於

    王俞晴出生於臺灣臺北,現在生活和工作於紐約。她是一位多學科藝術家,作品涉及空間裝置、錄像、行為藝術和攝影。她於2022年在普拉特藝術學院獲得美術碩士學位,她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的學士學位,以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碩士學位。王俞晴近期在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並參與紐約的AiOP行為藝術節,她的作品也到法國、韓國、塞爾維亞等國家展出。

    最近的作品著重於藉由我作為外國人的身份來探索周圍環境中的社會和文化元素。就像作為一位社會調查員,客觀地觀察生活環境和社會,並主觀思考來創作自己的作品,從外界收集訊息和線索,例如:公園裡的廢棄物品和同一個月在紐約市發生看似無關的事件,並將它們與我對文化、社會和政治的想法和關於種族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個人經歷聯繫起來。通過介入公共空間等特定場域,並以我的視角創作作品,我喜歡創造異常且幽默的場景去揭示隱藏的批判性和政治性概念,讓人們意識到我的藝術創作中所引發的意想不到之現實。

    在《Breathing in New York》系列中,我想像了三個看似無關但同時發生在2020年三月紐約的事件之間的聯繫:因COVID-19爆發而導致的戴口罩令、紐約州發起的塑料袋禁令以及我在紐約市遭遇關於種族的個人經歷。有一次我戴著口罩走在曼哈頓的街上,兩位白人男子從我身邊走過,朝我的方向喊「Chinese、mask」,我感到很奇怪,因為我不是中國人。

    此刻,我沒有感受到危險,反而覺得奇怪和困惑。這是我第一次經歷明顯的歧視,當時,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種族歧視,因為我以前從未經歷過。我的複雜感受不只是因為種族歧視,還有臺灣與中國在政治、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關係。“Chinese”一詞的多重含義對我這個台灣人來說是一個複雜而敏感的話題。



    因此,我想如果我把頭蒙起來,人們就無法知道我的身份。我做了一個看似可笑又有點悲傷的動作,用一個印有Key Food彩色標籤的塑料袋套住我的頭來隱藏我的身份,這同時可以被視為對COVID-19的保護。戴上塑料袋不僅是為了隱藏我的身份,也是為了避免被被別人定義,我想試圖取回定義自己的權利,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