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尋梅啟事:1976-2014回顧】
2014-05-274035
參展藝術家|梅丁衍
北美館即將於5月17日至8月17日於一樓展場盛大展出台灣重要前衛藝術家梅丁衍之個人大型回顧展《尋梅啟事:1976-2014回顧》,本展為1980年梅丁衍於龍門畫廊首次個展以來的第26次個展,也是梅丁衍作品首次完整呈現的大型回顧展,一共展出油畫、水彩、版畫、電腦輸出、現成物與巨型裝置等數百件作品。作品年代橫跨1983年出國前的創作探索期,駐居紐約十年的文化混成與創意萌生其及1992年返台後的創作發展與深化,更包含近期以電腦合成技術將轉化舊物影像的新作,精彩展現藝術家各階段獨特而多元的創作風貌,及近四十年的創作脈絡。
藝術創作是一種「觀念」的陳述,而《尋梅啟事:1976-2014回顧》一展更是此種概念的延伸。展名「尋梅啟事」一詞揭示藝術家梅丁衍一路以創作陳述身分認同的追尋過程。梅丁衍出生於台北市,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父母來自上海,身為外省第二代,他成長於「克難年代」的反共時期。在成長過程中梅丁衍敏感地面對「省籍意識」糾結,與隨之而來的威權主體及意識形態紛爭,他長期關注台灣政治社會發展,對於局勢時而批判,時而揶揄,以創作處理不可言說的課題。「尋梅啟事」回顧展呈現了他尋找「認同」的獨到見解,包含了歷史哲學,以及社會與政治所形構的語言意義。
本展將梅丁衍四十年來的創作脈絡及作品分為三個時期呈現:
第一期:「美術啓蒙」(1976-1983),主要呈現大學時期的藝術養成以及1980年首次個展內容。70年代中期,台灣藝術受到西方照相寫實潮流的影響,興起鄉土寫實風格,梅丁衍亦曾嘗試以油畫寫實技法表現超現實體裁,同時摸索各種現代主義風格。在接受現代版畫薰陶之後,逐漸傾向觀念性創作,直至退伍後開始嘗試複合媒材創作,隔年於台北龍門畫廊舉辦第一次個展,呈現富有獨特風格的前衛藝術作品,並諷刺社會現象,享有「台灣達達」先驅之喻。
第二期:「紐約洗禮與身分認同」(1983-1992),此期可分為前後兩階段,前期「紐約洗禮(1983-1987)」,為1983年進入普拉特學院研究所進修,在觀念上受杜象與曼雷啟發,並專研「紐約達達」,受現成物、語意學、符號學、禪學等虛無主義的觀念影響,以撿拾廢棄物或廉價跳蚤市場物件進行創作。
後期「身分認同(1987-1992)」,為畢業後梅丁衍深感自身華人文化背景的創作與紐約環境呈現斷裂狀態,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當時適逢少數族裔意識抬頭及各種邊緣性抗爭崛起,如女性主義及聲援愛滋病的街頭抗爭等,影響梅丁衍從虛無主義轉向「政治性」藝術,並於1989年中國「天安門事件」爆發後,首度赴中國考察,再次返回紐約後決定以「身分認同」作為藝術創作的基礎。
第三期:「本土化」(1993-)為梅丁衍返台定居之後的創作。此時期適逢台灣「解嚴」初期,藝術界出現百家爭鳴,並興起「台灣美術意識」論戰。此時期在創作方面持續以「身分認同」為主軸,進行「文化現代化」與「國家身分認同」兩大創作方向,反思歷史與文化認同的緊密關係。在創作之外,梅丁衍同時投入藝術教職工作,整理戰後初期台灣美術史,包括左翼木刻版畫家黃榮燦的追蹤及研究,以及五O年代「白色恐怖」美術生態的分析。
梅丁衍的創作擷取達達藝術的反叛精神與挪用現成物的創作手法,透過日常物件的蒐集與改造,融入身分認同與政治生態的議題,讓看似嚴肅的作品主題,充滿意在言外的幽默與機智,並結合語意學中雙關語的二元悖反定律,創造個人「似是而非」的視覺語言與藝術風格。數十年來,梅丁衍的藝術探討始終鎖定在人與社會的複雜關係上,是一種帶有歷史縱軸意義的人文思考型創作,也是一種無止的辯證過程。
單元系列
聯合數位文創
藝文直擊|聯合數位文創:小小建築師-創藝沙雕&安藤忠雄工作坊
2019-01-31|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譚竣鴻3274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預售票CF預告
2018-10-15|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方景財4708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展覽CF預告
2018-10-02|攝影剪輯:湛雲天|採訪編輯:湛雲天8118
藝文直擊|聯合數位文創:吉卜力動畫手稿展開展直擊
2019-02-26|攝影剪輯:方景財,湛雲天|採訪編輯:譚竣鴻3560
更多影片
view all藝星藝術中心 — 鄭崇孝個展|小胖子
2022-03-15|攝影剪輯:蔣宇傑|採訪編輯:方筠爾4818
藝壇焦點|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2020-11-26|攝影剪輯:賴韋霖|採訪編輯:陳晞11874
藝文直擊|臺北市立美術館-聲動:光與音的詩
2019-04-16|攝影剪輯:林岳慶|採訪編輯:林侑澂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