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展覽活動

藝境畫廊:【沉潛。萌生】葉竹盛個展

2015-04-206195

參展藝術家|葉竹盛
葉竹盛,出生於臺灣高雄,先後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西班牙馬德里最高藝術學院,現兼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葉竹盛在其作品中以種子、海洋等元素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為臺灣首位以藝術探討生態環境現實議題的藝術家。

藝境畫廊此次舉辦葉竹盛個展——《沉潛。萌生 葉竹盛個展》,帶來50件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作品。葉竹盛此次發表新作,源自他在2012年遭受北投工作室被燒毀之變故後對人、自然以及生命關係的更深刻體悟。作品付之一炬之後的虛無在《無常》、《萌》系列中並非是葉竹盛對痛失作品的人生唏噓感歎,而是他在人生節點中對過去一貫秉持的生活態度之延續和思考轉換,也可說是他對「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莊子˙秋水》)的回應。

《無常》系列作品常以明度較低的黑灰、土黃來描繪,但畫面並不一味沉重,而是以強大而活躍的形態表現運動中的社會視野。葉竹盛自言工作室燒毀對他而言是人生一大痛擊,從當時作品到個人收藏無一倖免,對他來說可謂一夜之間變一無所有。也正是在這樣的心緒下,他暫停《種子》系列和《海洋》系列,透過對人、城市、社會的觀察將個人情感消弭在社會認知思考中。葉竹盛將親歷火災現場的被動情緒轉化為觀察社會、生活的正面能量,而在逐漸釋懷的過程中,從無常世事回歸到本我生活,更入心地觀察世界,將萌發新力量的生活軌跡描繪於作品中。也正是在個人情感的轉換中,《萌》系列作品應運而生。

海洋一貫是葉竹盛的觀察、創作對象,因而海洋也成為其新作《萌》系列的重要元素。他在感歎「無常」之後回歸自然,將居住海邊所積累的視覺經驗外化,把海洋中動物本體及他們運動的軌跡以冷色調逐步描繪,使本已符號化的抽象線條和色塊成為動態的記憶影像。魚群穿梭于海洋的群體塊狀形態以及快速移動的交纏線條置於藍色佈景中,就如他將內心體驗轉化為有意味的抽象圖式的過程一樣,最終線條和色塊都歸於一元世界之淳樸與平靜。這個歸一的過程從他個人的情感、創作的圖式到畫面形體都貫穿其中,因而對葉竹盛而言,《無常》、《萌》這些系列代名詞只是一個階段的概念統稱,它們之間相互穿插、影響,形成連續的過程。

葉竹盛的作品使用表現主義的方法來詮釋現代抽象理論,畫面上的抽象物質都是經由他生活中所觸碰的物質投射而成。這種由內在經驗轉化而成的抽象符號不僅讓物質實體被抽象化,更重要的是為作品的表現方式定下基調,追尋精神性的內在符號。在這些抽象符號充滿張力的線條和色塊中,錯落的疏密筆勢形成動態的構成,而乾淨規整的線條則更具鋒利之勢。葉竹盛近年在單色面中用直線或矩形塊面來打破整體而構成動態的空間,對時空概念的把握更具衝擊力。細微的小段線條常常隱匿在畫面中,或打破畫面密閉的空間,或借對比色的強烈反差隨著觀看視角的遠近變化使線條產生動感,仿佛遊弋於畫面之中。這種表現方式也是他將具象實體轉換到文化理念的切入方式,透過諸如「種子」、「貝殼」等語彙的提示,賦予具象實物以新的內容。這些語彙或抽象構成在與觀眾的溝通交流中被賦予新的生命,一如畫面中具動感的細微線條需要觀者的視覺能動,在心與心的交流契合中,葉竹盛的抽象表現內容便開始了一段新的精神與情感的互動。

葉竹盛

葉竹盛,1946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先後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西班牙馬德里最高藝術學院(馬德里大學),現兼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葉竹盛在其作品中以種子、海洋等元素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為臺灣首位以藝術探討生態環境現實議題的藝術家。他以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形式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內涵,將大自然提供的素材抽象出來,轉化為主觀的浪漫主義審美產物。其作品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等機構中展出。

藝境畫廊沉潛。萌生葉竹盛

單元系列

【藝文直擊 | 2016】

75 videos
view all

更多影片

view all

藝文影音

藝博會

藝壇焦點|2018 ART KAOHSIUNG 高雄藝術博覽會隆重登場!

2018-12-02|攝影剪輯:湛雲天|採訪編輯:林侑澂2370

藝文影音

展覽預告| 2018 ART KAOHSIUNG 高雄藝術博覽會

2018-11-29|攝影剪輯:湛雲天|採訪編輯:林侑澂2340

單元系列

view all
75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6】

29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7】

18

videos

敦煌藝術中心

101

videos

【池中藝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