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is Bacon
-
文/蔡豫寧
蘭西斯‧培根是20世紀40年代英國獨特現代主義形象畫家(形象畫家,指專以畫人物肖像或人物為主),他的繪畫充滿噩夢般的暴力扭曲和粗曠。
法蘭西斯‧培根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從小患哮喘病需嗎啡來減緩症狀,導致找不到心靈歸宿,也未有正規教育。孩童時喜愛穿戴女性衣物,同性戀傾向使家庭關係緊張,當父親發現他穿母親衣物時被逐出家門。之後前往柏林和巴黎,過著同性戀夜生活,走訪畫廊就此對藝術產生興趣。
1929年從事設計。直到他深受畢卡索作品的影響,他的畫家路展開。1944年《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以三聯畫形式,人形變異的野獸,大量橘色背景,流露恐怖詭譎。1940年至1960年抽象頭部和身體肖像為題,1949年《Heads in a Room》為這系列作品。40年代中以耶穌受難和半人半獸。
二戰後深受災難折磨,大屠殺成為培根作品視覺描述,充滿痙攣恐怖扭曲的人物形象,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陳述絕望。1953年《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的習作》是以西班牙畫家委拉士開茲的教皇肖像加以變形的作品,教皇大聲尖叫伸直著脖子,淒厲喊叫聲劃破孤寂。培根以委拉士開茲的教皇為本,改畫50多幅的畫作。1970年培根愛人George Dyer自殺後,他開始較私人的創作。晚期培根的創作最著名為《Study for a Self Portrait –Triptych》。
培根說「力圖把某種感情形象化」,誘捕真實,營造緊張、歇斯底里的氣氛。他死後知名度提高,2013年培根的畫以將近2億美元賣出,超越孟克《吶喊》。英國柴契爾夫人曾說他是「那一位畫那些可怕的畫的人」。培根的故事曾被拍成電影《Love Is the Devil》,他的畫和人生交織著激情肉慾、恐懼、真實與夢境碰撞,即使他的藝術充滿悖論,但他的作品喚醒我們真實人性,他的畫訴說著他的人生「藝術家不是生來就是藝術家,而是生活環境、人生際遇與運勢共同造就而成,絕非遺傳,謝天謝地。」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b)1909.10.28-(d)1992.4.28
【圖片來源】
pasunautre:http://www.pasunautre.com/journal/2011/05/04/francis-bacon-soutine-together-at-last/
swide:http://www.swide.com/art-culture/biography/francis-bacon-when-art-screams-beautifully/2012/11/22
artblog.sk:http://artblog.sk/2014-04-02/od-zlodeja-ku-slavnemu-umelcovi-zivot-francisa-bac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