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華人藝術家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

  • "長久以來,拉黑子.達立夫的創作就一直和撿拾這個基本動作有關。

    撿拾這個動作一開始似是和身份的問題有關。他在1990年代初回到部落之後,感受到自己身份的不確定性和自我質疑,開始撿拾陶片。他出身原是母系社會的阿美族,在其中,製陶本是女姓的工作,但當他發現只能找到破碎的陶片時,部落文化的失落和脆弱使得他裝滿陶片的口袋頓時沉重起來。

    後來他發展出的漂流木雕塑與再製傢俱,到目前仍是他最知名的系列。面對漂流木,除了撿拾再加以利用外,他也去提問著它們由山上被沖刷到海岸及河口的歷程,是如何與一段破壞、撕裂、流動、剥洗有關的歷程。他在90年代末期後以漂流木創造的雕塑,常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感,但又同時有一種殘破之物組合而成的不可捉摸的特殊性。1998年,其中一群和優劇場《聽海之心》一起到法國亞維儂演出的漂流木作品,使得他揚名國際。

    在此之後,拉黑子的撿拾動作對象,轉移到一個和漂流木在意象上可說正好相反的事物:塑膠製拖鞋。它們既不像漂流木那樣代表天地風水之間力量的交錯、也在量體上引不起人注意。也許在破碎感之上會令人想起一開始的陶片,就像一首旋律的主題再現,但那顯然是變奏之後的產物。塑膠拖鞋一點也沒有陶片或漂流木的部落或原始意象,反而會引導至消費、廉價、全球化、無身份游移、垃圾等關鍵字。"

雕塑,木雕,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