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藝術家

Joan Mitchell

  • Joan Mitchell, (b)1925.2.12~ (d)1992.10.30

    本週「藝術關鍵字」要介紹的是瓊•米謝爾(Joan Mitchell),她在美國出生,大部分的藝術生涯卻在法國渡過。米謝爾在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裡,是年紀較小的後輩,她將自己稱為「最後的抽象表現主義者」,藉著自由的表現形式,揮灑對大自然與詩歌的喜愛。

    受抽象主義繪畫先驅啟蒙
    米謝爾的母親是詩人也是編輯;父親則是一位醫生,經常帶她到博物館參觀展覽,啟發了她對詩和藝術的興趣。她在19歲時進入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學習繪畫,在此時的作品中,能看到塞尚(Paul Cézanne)、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等抽象繪畫先驅的影響。

    進入學校三年後,米謝爾獲得了一份獎學金,使她得以搬到紐約,在美術館裡看到高爾基(Arshile Gorky)和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進一步認識到紐約派(The New York School)的作品和理論。而她也利用這筆獎學金到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旅行,繪畫更趨抽象。

    不受風格框架 畫布上快速勾勒線條
    米謝爾在一次受訪時被問道,如何去定義自己的繪畫風格。她回答:「『抽象』不是一種風格。我只是想創作一件平面作品。這是種空間和形式的運用:是形式與空間的矛盾。…繪畫裡的風格和標籤有關。許多畫家熱衷於發明某種事物,我年輕時,從來沒想到發明這檔事。我想做的就只是畫畫而已。」其繪畫形式難以被定義,但還是能線條中,依稀辨認色彩所蘊含的波光樹影。

    米謝爾的創作媒材以油畫為主,此外也製作版畫。外在的景色、事件是她創作的靈感來源,如城市、湖水、田野、樹木…等,她經常在晚上作畫,一邊聽著音樂,一邊站著面對空白的畫布,謹慎思索下筆的位置,決定以後,便快速地完成畫作,畫布乘載了雙手乃至全身的運動軌跡。

    支援年輕藝術家 成立基金會提供協助
    從1955年開始,米謝爾將生活重心分散在紐約和巴黎,1968年起定居巴黎近郊小鎮弗特伊(Vétheuil)。當抽象表現主義逐漸被其他風潮掩蓋,米謝爾仍然堅持著姿態抽象(gestural abstraction)的信念,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米謝爾的作品要價不菲,在生前就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是當時獲利極高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在她過世後,作品在拍場上的成交價屢創新高,如1960年的一件無題抽象繪畫,就在2014年一場佳士得紐約「戰後與當代藝術」專拍創下1190萬美元(約新台幣3.6億)的佳績。

    不過,她也給予年輕藝術家許多協助,這些藝術家曾到弗特伊陪伴她,有時只有一晚;有時則長達一整個夏天。最後在她的遺願之下,「瓊•米謝爾基金會」(Joan Mitchell Foundation)應運而生,提供個體藝術家協助、獎項肯定。基金會的另一個宗旨,是保存米謝爾的遺產,因此後世的人們,仍有機會看到她的作品、照片乃至手稿檔案,從更豐富的角度認識瓊•謝歇爾的一生。

    圖片與資料來源
    Wikipedia
    Wikiart

美國, 法國, 抽象表現主義, 姿態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