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藝術家

Carl Andre

  • 解放物質的極簡藝術家與他的詩--卡爾.安德烈

    文/ 呂蔚宸

    有些藝術家一生窮困潦倒,也有些是早年背水一戰熬出頭而一夜成名,然而,美國藝術家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 1935-)早期在創作途中則一路平穩順遂。

    鐵道和廢棄場長大的少年
    瑞典籍的父親在他年幼時於造船廠工作,從小的生活環境讓安德烈培養了直覺式的材質敏感度,舊貨店、生鏽金屬,以今日的藝術教育角度來看,可說是藝術萌芽的遊樂場。在他22歲那年,他獲得麻州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的獎學金,由莫德(Maud Morgan)和派屈克.摩根(Patrick Morgan)夫婦指導,當時和安德烈一同接受教育的有法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對安德烈有很深遠的影響。雖然接受的是抽象表現派的薰陶,但安德烈想要一改抽象主義直接性表達個人情感的表現方式,改而將元素簡化至邏輯思維的骨幹。在30歲前,安德烈在賓夕法尼亞鐵路做了四年的鐵道員,這四年的環境如同安德烈的童年帶給他的影響,「鐵路是材料的巨大寶藏,列車載著廢鐵永無休止地穿過,很多會掉落車廂。那是材料的重要來源,而且全部免費。」安德烈的取材永遠來自於自然,不合成,不刻意擷取;甚至包括創作手法,「唯一明智的做法是把它們放在地板上。鐵路完全讓我遠離藝術的造作和虛偽。」

    安德烈的雕塑作品大多是「不雕不塑」,主張保留材質本身的紋理特質,使用排列、組合、構圖安排,跳脫物質本體,與場域對話。安德烈特別強調作品與場域關聯,認為材料作為藝術品的狀態是在特定空間(Specific site)中才存在的,因此空間環境不單單只是乘載作品,而是呼應作品,甚至彼此共生。材質從雪松、大理石、石灰石、拋亮的金屬,到無用的廢棄物如塑料管、廢鐵皆有,重點在於如何以不著痕跡的方式採用材料,展覽完畢作品即除役、回復原本的存在、回歸大地。這些原生的堆疊,就如同比較文學學者布魯克・霍姆斯(Brooke Holmes)所提出「破碎化就像原子化一般」,原子是無法被切割的,於是安德烈利用這些原子創造更大的形象,組成整體, 相互連接產生張力與支撐力,形成了破碎美學(Clastic Aesthetic)。

    如同多數低限主義成員,安德烈也被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啟發。而後創作了《第一個梯子》(First Ladder, 1958)、《最後的梯子》(Last Ladder, 1959)等,向布朗庫西《無盡之柱》(Endless Column, 1918)致敬。《無盡之柱》和史前遺跡英國巨石陣都引發安德烈對於雕塑的思考,他曾經在1966年《藝術論壇》雜誌提出有趣的一點:「為什麼布朗庫西的作品和地面有重大的關連?因為無限延伸的柱子是這種經驗的極致,柱子深深根置於土地裡,無限地垂直。在它之前,雕刻有其限制。布朗庫西的雕刻垂直在路面範疇之外,它根置在土地裡。布朗庫西使用眾多素材,但這些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組合這些異質元素建構台座。我認為他工作有趣之處是這些令人興奮的物質台座。」

    安德烈的不喧嘩自有聲
    安德烈豁然的個性也在作品中可見一斑,他的創作在場域中,是不引人注目的、不喧嘩的,甚至就像是環境的一環,不只是可以被觀看或領會,也可以被觀眾踩在腳底走過。橫向擴展雕塑的意義,雕刻就像延伸的空間,正是所謂的場所的雕塑(Sculpture-as-place)。曾有人這麼評論他的作品:「在參觀龐畢度藝術中心時,走在光潔的大理石地面上瀏覽墻上懸掛的作品時,突然感到腳下似乎有金屬,一看,才發覺自己已經站在了安德烈的作品上,就是著名的 144塊正方形鋁片。」安德烈說:「我喜歡的作品是這樣的,它和你共處一室,但不來妨礙你,你想忽視它們就可以忽視它們。」也許是這樣的個性,讓他面對自己的人生也一樣超然。1985年他的第三任妻子著名藝術家安娜.門迪耶塔(Ana Mendieta)墜樓身亡之後,安德烈的藝術生涯便墜落谷底。

    意象主義詩流的意識汲取
    後來到了紐約持續做藝術創作與寫詩,當時受到荷利斯.法朗普頓(Hollis Frampton)與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的影響,尤其是龐德的詩作,當時龐德是意象主義(Imagism)的先驅,意象主義的主張是分離出物質個體意象來揭示主旨。透過具體事物並排、層遞、疊加、或並置來表現抽象理念,意象主義可說某種程度與極簡主義出發點很相似,講求語彙的精準與內容簡練濃縮。意象主義保留物質的中立性,反對音樂性和神秘性又賣弄辭藻的抒情詩,提出「不要說」、「不要夾敘夾議」,只展現而不加評論。

    在中國語境裡也有類似的論述,同樣都是透過實體意象堆疊表現敘事,最著名莫過於中國詩《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安德烈表明,他甚至鑽研過中國的老莊思想,這些文學的意象對於安德烈的創作核心可說是不證自明,無為而治、自然主義、天人合一的狀態,都正是安德烈作品的精髓。

    參考來源
    artforum(http://artforum.com.cn/inprint/201407/6893#)
    tate(www.tate.org.uk/art/artists/carl-andre-648)
    theartstory(www.theartstory.org/artist-andre-carl.htm)
    Brooke A. Holmes(https://scholar.princeton.edu/bholmes/biocv)

    圖片來源
    【Wikipedia】43 Roaring forty
    【flickr】Venus Forge
    【flickr】Lament for the children
    【flickr】Breda





極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