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羅丹藝境:【一切由心,劫後或見須彌山】

2020-09-20|撰文者:張禮豪



「我想像它完好無損,坐落在一座秘密山頂上;我想像它消失在稻田裡,或者淹沒在水下;我想像它有無限大,已經不是由八角亭和條條曲徑構成,而是由河流、省分、王國……我想到一座迷宮中的迷宮,想到一座不斷擴展、彎彎曲曲、可以包括過去和未來、以某種方式包括天體的迷宮。」
——波赫士《小徑分岔的花園》


在過去不算長的時間內,位於南極半島邊緣的拉森C冰棚(Larsen C Ice Shelf)碎裂崩解,造成面積超過5,800 平方公里,重逾一兆噸的冰山脫離了這塊渺無人跡的大陸,碩大無朋地在海上緩緩移動;澳洲野火無情延燒,導致了數以億記的野生動物受傷、死亡或棲息地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預計要半個世紀才能恢復。當然更包括了至今仍在中國肆虐,百年來最為嚴重的洪災……隨著全球氣候持續暖化,比電影所能做出的特效還要超乎想像的災難場景在世界各地連番上演,不但顛覆了人們的生活常態,也徹底打破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界線……

對此,師從居山堂周澄(1941-),數十年時間深受傳統書畫詩文薰陶的張禮權(1957-)感受尤其深刻。他體認到,清初石濤「筆墨當隨時代」此一被無數書畫創作者奉為圭臬的至理名言,來到一切發展幾乎已徹底數位化的眼下,必得有與過往全然不同的理解及轉化,才不致淪為紙上空談。

當代山水的再定義

職是之故,自2016年起,張禮權開始借用書畫用筆走勢之訣「按、提、斡」(Antiwar之諧音)——為題,透過傳統書畫藝術不可或缺的書、畫、印三個必備要件的拆解,尤其是刻意把此前多為配角的篆刻提昇到獨立存在的地位,如同符號或密碼般地錯落在作品之上,進而重新組合出頗見異趣的視覺結構,挑戰了傳統文人畫的既定認知與價值判斷。而在這回「按、提、斡 WarM」一展中,張禮權持續深化探討數位時代訊息傳遞與意義生成的失真,導致有別以往的戰爭型態不斷迸發,乃至於揣想後疫情時代的人類生活變貌,無疑頗具警世意味。

一如我們所知,當代地景的變革早已打破過去相對侷促的地理限制,除了可藉由各類交通工具移動抵達的範圍,人類的目光更投向具有未來想像的浩瀚宇宙。如是劇烈的轉變,都成為張禮權過去幾年來諸多作品的首要命題。然而以此為出發,所欲映照的最終仍是回歸到難以窺見的複雜人性——面對未知,有人會心生恐懼,也有人始終懷抱著冒險精神,好奇於宇宙最深處的可能樣貌,而奮不顧身地向前而去。

除了《高乘載》、《星際時空》等描繪出失重漂浮的外太空景緻,邀請觀者以不同視野及想像來看待另一個時空向度、猶如巨大迷宮的奇特類山水;在此展中擔綱主角、長達近十公尺的2016年鉅作《按、提、斡》(Antiwar)尤其展現了藝術家正値壯年的野心與企圖。此作乍看之下似與傳統書畫無異,可如果細觀,不難發現全件充滿了視角獨特的科幻影像況味。舉凡《阿凡達》、《顛倒世界》、《星際效應》等大量取自實景卻經過數位變造的山水地貌,在觀者面前彷彿夢境既視感(déjà vu)地展開,隨著視線跳躍其間,當能或多或少地心生太空探險一般的感受。不同書體的文字混雜其中,並非為了釋義,反而更多是符碼似地等待人們來破譯,成就一己的情感敘事。

如此一來,非但一方面與自上古神話《山海經》以降,向來被視為傳統書畫系統中極為特殊的一支的「海上仙山」文化脈絡遙相呼應;同時以此為介面,再投射出一條由虛擬通往真實的路徑連結,恰是張禮權近年對傳統山水圖式在當代數位生活中如何找到出口的思考與實踐。

跨領域的藝術實踐

此外,張禮權也延續了此前與其他領域創作者一起來開創更多藝術生發可能,除了加入投影與互動裝置,來深化展覽的核心概念,更特別找來插畫家畫龜畫——知名貼圖「小學課本的逆襲」的創作者,共同完成了《星際時空—迷航探索》、《健康新生活》兩件作品。前者,插畫家添加了兩個小學生,男孩頂著透明頭盔,女孩則戴上紅藍白三色相間,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普世價值的口罩,彷彿太空人般地在闐暗廣袤的無名之境穿梭來去。他們的表情不見絲毫驚慌,反而將此陌境當作偌大的遊樂園,自在玩耍嬉鬧著,一定程度上無疑仍是山水臥遊的精神轉化。後者以昔日慣見的教育宣導海報為原型,插畫家擷取張禮權此前作品中的破碎的土地局部,同樣添加了持拿口罩與酒精的男女小學生,漂浮在月球下方的情景。在多少帶點莞爾意味的同時,標語式的提點益發強化了訊息的傳播可能,自是進入後疫情時代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如前賢所云,張禮權不僅僅在「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的傳統路徑上戮力踩出他個人鮮明清晰的腳步,更試圖在描繪出人們當下所面臨的諸多困境之際幽微隱晦地指出,萬事存乎一念之間,若能時刻以愛與和平之善念來處世,劫後或能得見「非世間土石,純是四寶所成」的須彌仙山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