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LIN ART PROJECTS 潮時藝術 :【創作自述 】淺灘 2020 崔永嬿新作發表

2020-09-28|撰文者:崔永嬿


在失衡中 尋找端點

這次的個展,距離上次 2014 年「隱身術」個展隔了六年,在這六年之間,我雖不曾中斷創作,卻也步調緩慢,在很多部分掙扎許久。雕塑在某個層面上,是極具限制性的表現形式,但我總想在這之中,找到各種敘事的可能性。

在大學畢業後,我轉而進入出版界,嘗試以兒童繪本形式,繼續當時因現實條件無法持續的創作夢。直到 2006 年台東鐵道藝術村的邀展,才漸漸重回藝術創作的領域。或許因為如此,「說故事」的特質,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成為我雕塑作品中一部分的語言特質。即便我的作品並沒有確實的故事性陳述,但某種故事敘事感,就這樣淡淡的在系列作品中蔓延開來。

持續不斷的兒童繪本圖文創作,也讓我雕塑作品的造型風格趨於近似「可愛」的表象,與當代盛行的卡漫風產生一絲視覺連結。然而我的作品創作源頭其實來自我兒時因父親影響而對京劇的喜愛,與「卡漫風」作品的脈絡差相差甚遠。

身為創作者,創作本身,無論是成品或過程,都必然是自身的延伸,必然和創作者的生命密不可分。若回頭去檢視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就會看到每個藝術家獨特的性格。回頭檢視我選擇的創作形式與過程工法,我漸漸看到從懂事以來,不自覺的對於想讓自己成為「男性」的人生態度。

所謂成為男性,並非內在的性別錯置,而是想對抗身為女性所面臨到的各種限制。我想挑戰某種極限,讓自己與柔弱女性的形象相背離。在各種狀態中強迫自己遠離舒適圈、抑或是選擇雕塑形式的創作,現在回頭看來,應該都來自於自己這部分的內在需求。

延續「蹬蹬腳尖兒馬戲團」系列的作品,這次個展的八件新作,即便一眼就可辨識出系列的延伸與視覺的延續性,但在視覺的構置上,我嘗試置入不同的圖像語言。這次的作品,依然如過往講述著我個人面對生命而累積出的情感與態度,但不同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孩子,面對世界的觀感也漸漸不同。當然,圍繞著我們的世界也不斷的快速改變著,這一切,以及COVID 19 疫情的衝擊,都讓這次創作的作品有了更多我與世界之間的連結。我睜著眼,打開耳朵,張開雙手,試著去擁抱這個美好卻又破落不堪的世界,與不完整的我自己,用我增強勇氣面對人生的良藥:幽默與自嘲,完成了這八件新作。

如同站在淺灘上,我望向大海,那美麗而蘊藏無數可能的海洋,然後我小心翼翼地踩在陸地上,想像自己擁抱著海洋,但不墜落。

永遠都有陸地作為依靠,永遠都有大海帶領我們向前邁去。這是這次我創作時抱著的信念,對生命還有盼望,並且努力著,讓這海洋、這陸地成為我們永遠的依靠與夢想。

〈塑膠袋〉符碼

當我發現再怎麼努力,塑膠袋依然不斷的在生活中湧出時,我內心產生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疲憊感,既感到恐懼,也感到荒謬。

許多人都知道,塑膠袋在地球上的「身份」是徹底的誤植,這原本被發明來作為重複使用、以避免過多樹木被砍伐的環保物件,卻成為可隨意拋棄的物品。因便宜便利被過度濫用,且頑強而難以分解,如同部分使用它的人們,即使不斷被說服,依然常常一次性的使用、隨意丟棄這些袋子。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努力著,嘗試著為這難以分解的強大物質,找到新的生命。

就像故事中的超能英雄般,嘗試帶著我們降落到一個未來可能的淨土,為這柔軟卻幾乎永不腐敗的物質,找回它應有的樣貌,精省而美麗的保護著地球上的萬物。

疫症下的藝術創作 2020 特別版〈捉迷藏〉

這是一件因 2020 年初的疫情影響而創作出的作品。

疫情一發生,為了保護自己,在各國,許多沒有口罩的人們,利用各種方式將自己包覆起來,這不得不的狀態,漸而延伸成個人創意的展現,浮誇有趣的造型開始出現,大家在疫情居家隔離的現實中尋找自嘲與幽默,緩解焦慮。
如同捉迷藏作品中,以塑膠袋蓋頭,藏身其中的人物,透過兩個圓洞窺探著。等待著。

疫情衝擊強大,我們等待著被救援,等待一切結束,然後便可重回舊有的生活,即便因為人們的活動被迫暫停,使我們居住的星球得以喘息,恢復一絲生機。

大部分的我們,依然在期待著恢復舊有的生活模式,而忽略/忽視這之間有多大的矛盾與諷刺。

我們躲藏在自己的保護殼中,等待被救援,同時製造更多垃圾。

我們無視自己造成的傷害,我們躲在其中,窺視著,便宜行事的希望能夠有人拯救這個世界,認為自己的努力無濟於事、微乎其微。我們保護著自己,寄望著被救贖。

人們習慣等待,也習慣躲藏。

不管是基於有趣、裝模作樣、或不得不,我們習慣躲藏。並且等待著被發現、被同理、被愛。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太愛自己,但或許,在等待的同時,我們需要少愛一點自己,多愛其它的一切,其他人、其他生命、這個我們共同擁有卻又不屬於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