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轉載自媒體報導:【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

2021-05-17|撰文者:藍麗娟


寫了這本書,我才深刻認知到,一位好立法委員可以是什麼樣貌。

#初衷

二○一六年底,我採訪、撰寫完成四十五萬字、上下兩冊逾九百頁的《李遠哲傳》,正需要休假喘息之際,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郁秀老師約了我見面。

她提及,她有個遺憾。當年盧修一委員一大早就到立法院簽名登記發言,往往深夜才踏進家門,她深知盧委員為了關鍵法案付出的心力,遺憾的是,她當年沒能了解盧委員推動每一部法案的細節。

尤為重要者,她認為,在二○一四年太陽花學運及其後,許多年輕人對臺灣的政治改革充滿期待,出現一股青年參政的趨勢,也有不少年輕政黨與新鮮臉孔的立法委員紛紛進入國會,是時候讓年輕人了解一位認真、負責、清廉的立法委員是怎麼做事的。

陳郁秀老師委以重任,盼我來執筆寫這本書,將盧委員政治生命中最精華的時光──在立法院苦心孤詣為臺灣打下法制基礎的這九年──加以呈現。

我很認同陳老師的談話。我觀察,長久以來,民眾普遍對立法委員存有「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刻板印象,如果立法院內真有典範人物;如果這些典範人物故事能被記述、傳誦,無疑有益我國的民主發展。

#歷程

這四年來,我訪談將近七十位受訪者,四處蒐集並分門別類堆置書房連篇累牘的國家檔案資料、立法院公報與新聞媒體剪報,挖掘歷史般埋首研究、抽絲剝繭。儘管速度緩慢,卻總算拼湊出一部部法案如何從無到有,也總算摸索出左右每一部法案三讀通過與否的立法院生態和互為因果的社會動態,有證據的就下筆,沒有史料佐證就割捨。

其間,歷經家母重病、父親猝逝的生離死別,因而對盧委員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璀璨生命,別有一番心痛的深切體悟。

在每個日以繼夜的孤傲燈下,寂寂然以寫作融鑄生命故事,並在事實的推敲與掙扎中,我逐漸領悟:

原來,要做一位真正愛臺灣、肯做事的立法委員,自身會付出的最大代價,就是生命。

那代價,源於對這塊土地火燙燙的愛,由是融化了人們的淚腺。至今,人們談起那樣一位立委,往往就瞬間眼眶盈淚,嗓子沙啞地久久說不出話來。

即便是當事人仙逝二十二年後的今日,亦然。

這位立委,正是盧修一。

#不只是扭轉歷史的驚天一跪

至今,人們對盧修一最深的印象,停留在一九九七年底,民進黨臺北縣長候選人蘇貞昌在板橋舉辦的選前之夜。那晚,盧修一出乎十萬名群眾意料,站上了舞臺。

偌大的舞臺上,一身白衣的盧修一,撐持著化療後孱弱而極易感染的身軀,這位血性男子,即使過往遍歷國民黨黑牢、出獄後遭體制百般凌辱也從未卑屈投降,卻在臺灣民主轉折的關鍵時刻,捐棄個人成敗與榮辱得失,為了這塊土地上曾對他寄予厚望的人民,有情有義地雙膝下跪,拜託選民將珍貴一票投給同黨同志蘇貞昌。

這驚天一跪不僅將蘇貞昌送進臺北縣府,更逆轉了當年民進黨在全國性的大選結果,首度贏得地方縣市長過半的執政席次。

這是臺灣民主政治史上最戲劇化的情節之一;然而,盧委員對臺灣的貢獻,豈只這一跪?

「只用驚天一跪來看盧委員,是把他的格局窄化了。」曾任盧修一多年國會助理,法務部綜合規畫司副司長廖江憲斬釘截鐵地說。

那麼,他對臺灣的貢獻是什麼?

身處滾滾歷史洪流中的同代人物與人民,往往難以看清面貌;但是,時間拉長到二十二年後,意義倏忽清晰了。

#我們來不及認識的立委典範

盧修一,改變臺灣歷史的教育家、街頭運動者、社會改革者、立法委員、文化工作者。

在他五十七年短暫且曲折的生命中,無論身處牢獄、街頭或國會殿堂,都堅持理念,百折不撓地實踐他對臺灣的愛與理想;即使後來病苦於癌症,也甩開親情的包袱,燃燒自我到最後一刻。

這位血性男子應該沒料到,身逝二十多年後的如今,政權遞嬗,總統府已歷經第三次政黨輪替、遍經多次憲政改革。然而,臺灣民主之路仍橫陳險阻,外敵對我國政治、經濟、軍事與外交上的侵逼威脅一次比一次更加嚴峻;凶惡的敵鄰甚至大舉滲透、兵臨城下、鯨吞蠶食臺灣的民主基礎。

我們被逼到懸崖邊上了,能代表人民,力守臺灣民主自由的最關鍵角色,就是立法委員。

許多人想問,這二十二年來,我們的國會議員稱職嗎?我們可曾見過立法院出過典範人物?若有,誰又是跨黨派一致肯定與懷念的典範?

#臺灣民主的築底打樁者

「立法院是合議制,一件法案的成敗並不能都歸功於某個人……很多事都透過私下協商而沒有會議紀錄。」盧修一當年活躍於立法院,因緣際會一路從國民黨籍立委爬上立法院院長的王金平,在二十年後受訪時說。

儘管如此,當一位充滿使命感的人所擁有的意志力大到能凝聚成一股共識,進而促動一部攸關國家永續的優質法案通過,那麼,就不能不歸因某些人了。

或是,儘管一群人的共識大到跨越黨派,而那有權設定法案優先順序的人也願優先排入某項重要法案,是則,那項法案也可能會通過。

盧修一就是這樣一位渾身使命感的立法委員。

儘管,他從來不將功勞攬在身上,總是歸功於同志們。

看似感性激昂的他,在立法院擔任三屆共九年(盧修一在任時的立委法定任期為三年)立委,角色卻有著戲劇化的轉變,那是經過思量的策略。

回顧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若用建築工程來比喻臺灣的民主政治,那麼,戒嚴時期可謂一灘爛泥。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後,民主政治乍現曙光,有志者須齊心為這灘爛泥打樁、築底,改良土質,如此,民主政治的巨廈才真能建築起來。

盧修一眼看著臺灣鬆軟的民主政治體制,如果未能好好築底打樁,隨時都有崩塌之虞。

該由誰來「打樁」呢?

於是,盧修一拿下高票進入國會後,第一件事就是脫下大學教授斯文理性的西裝,捲起袖子,不計毀譽並有意識地承擔起一名怒髮衝冠、衝撞議場的「打樁者」。

在封閉保守的政治風氣下,盧修一精準選擇議題,每打一次樁,都用千萬噸重的龐大力道、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也因而,他每打一次樁,土地都為之撼動了盤根錯節的既有利益結構。

儘管形象鮮明,這位打樁者與同志各司其職,終於為這片爛泥插下劃世紀的頭三根關鍵基樁:老委員下臺、國會全面改選、廢除《刑法》一百條。

一九九二年底國會重新改選,臺灣人真正能票選代表他們心聲的委員進入立法院,再度高票當選的盧修一,也已完成了第一屆立委任期的策略性角色。

在第二屆立委任內,他繼續為這塊土地打樁、築底,不同的是,大環境的民主風氣大開,他選擇回歸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盧教授」,形象幡然改觀。

法制審查大多枯燥,盧修一卻甘於坐在毫無媒體鎂光燈的冷板凳上,即使沒有聽眾,即使該出席的立委很少到場或提早離席,他也堅守法案審查與議場,「顧到最後」。

於是,每一次訴求,每打一次樁,都在為臺灣先天體質不良的民主軟泥改良土質。當基樁一一立起,他繼續進行築底工程,將臺灣民主永續所需的人才、文化等各項法制工程一一推進議場,立法三讀。

儘管他在第三任立委後期癌症惡化,他仍堅毅地撐起病體,在議場與審查會中用清晰的論點為這片土地「打樁」,力求法制的完整與永續。

#切換角色,捨我其誰

以戲劇比喻,如果立法院是一個大舞臺,那麼,盧修一為了替臺灣建構一個正常國家永續應有的法制基礎,理性慎思後,捨我其誰地「演出」了他該扮演的角色:

他是導演(歷任民進黨團幹事長、總召集人)。

他是編劇(提案、走訪選區、出訪會見國外議員與國內社會團體、奔走爭取各黨派連署、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他是男主角(在議場剴切陳詞、發言臺上爭搶麥克風、被警察暴力拖出議場痛毆送臺大醫院治療、站在議場桌上高喊廢除《刑法》一百條、在委員會中逐條審查錙銖必較、在選區協調民眾爭端或解決民眾陳情)。

他是男配角(走在每一個爭公義的街頭、熬夜靜坐為人權)。

他是舞臺監督(法制委員會召集人、內政委員會召集人),他也是發通告買便當的助理導演(立法院棒球隊、桌球隊成員、立法院跨黨派「小龍會」成員、兩黨祕密溝通平臺「三一俱樂部」成員)。

由是,盧修一變化角色,在每一個關鍵時刻為重要法案推波助瀾,鍥而不捨,同時靜觀時機、主動設定議題、援引社會力、發動跨黨派連署,屢敗屢戰,攻克不公義的威權城池,為臺灣的民主法治打下一根根永續的法制基樁。

每一位立委必定同意,每一個會期立法院通過的法案多達上百、上千件,但在二十二年後的今日,值得再談論、稱頌的,其實並不多。

然而在許多受訪者眼中,盧修一九年的立委公職生涯雖不算長,苦心打下的法制基樁卻皆有目共睹,難以一一羅列。

限於篇幅與個人能力,筆者僅選取具劃時代深遠意義之法案加以書寫。

諸如:終結「資深中央民意代表」(俗稱「萬年國代」)並實施國會全面改選、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刑法》一百條修正案三讀通過、提案並廢除「甲等特考」杜絕黑官漂白、提案折衝並三讀通過《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著作權法》修法、三讀通過《著作權仲介團體條例》(今名《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只是,儘管筆者耗時寫就全書,仍不免感嘆,盧修一為臺灣民主政治完成的築底工程,豈僅只這些呢?

再之,當前大環境的實情是,在數位科技的衝擊下,即使將盧修一的所有法制建樹一一列舉與細數,又能將多少眼球從手機發光體前吸引過來呢?

#文字的紀錄片

不過是二十、三十年前發生的事,對於數位影音世代的讀者來說,歷史何其遙遠?

於是,筆者苦思該如何穿越文字與歷史的障礙,讓讀者易於理解和認同。

為此,寫作時企圖還原歷史發生當下的時空與場景,期待讀者可能身歷其境,彷彿將盧委員的故事搬上舞臺、電影,用一幕幕場景與對白,帶讀者見證那個大時代中,慷慨激昂的「新國家建築師」、「法制工程師」盧修一,奮不顧身推動那些迫切變革法制的身影。

有些篇章限於考證所得的史料不夠充分,或協商缺乏會議紀錄佐證,或史料雖精確但場景對白不夠生動有趣,因而只呈現盧委員的思考邏輯、理論依據、議事技巧、立法技術,不免較近似單聲道的「說書」。然而,筆者一切寫作都以還原史實為依歸。畢竟,筆者不是在寫「傳奇」,而是寫「傳記」。

這段將近四年的採訪、研究、寫作,最感謝的是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郁秀老師的耐心鼓勵與支持。幕後工程則欲感謝盧委員的前任助理──資深國會助理詹守忠先生協助資料蒐集與審閱,還有鋼琴家好友盧佳慧、小提琴家好友盧佳君、美術設計師好友張培音,以及五十餘位盧委員生前在黨外、民進黨或立法院的同事、助理、好友受訪,共同促成這本書的誕生。

深感歉疚的是,限於篇幅,仍須割捨不少受訪者的訪談內容。最後,特地感謝向陽老師慨予襄助,擔任本書的審訂工作;感謝陳芳明老師、周婉窈老師、楊斯棓醫師為書作序,並不斷給予鼓勵、加油打氣。

每一次行經關渡,來到鄉間,看到徐行而下的白鷺鷥,那優美的飛行弧線,那徒步溼地的氣宇軒昂,總使我遙想起盧委員。

一直覺得,盧委員的生命活得很精采、漂亮,也一直感覺他的生命並未結束,氣息與姿態仍在。君不見每當政局變幻,就有論者感嘆「如果盧委員還在,他一定會如何如何」云云?

真心期待更多有志之士能感染他的精神,接續他的建築工程,為臺灣永續的民主政治上梁、立下更多里程碑。

我也想對許多二十世代無緣親見盧委員風範的年輕朋友們說:

生命是永恆的,

這一生會終結,

故人去到彼岸,

此岸的人繼續懷念故人,述說故人行語。

是以,

生命永在。

所以,想好此生要做什麼了嗎?

一起為前進而戰吧! 

#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 #藍麗娟著 #遠流出版

5/27上市起新書79折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reurl.cc/0D70x9

誠品網路書店

https://reurl.cc/NXVd9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