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名山藝術:【汖鷠‧騷:李振明後文人彩墨創作】

2021-06-19|撰文者:白雪蘭


一般人認為賞鳥是知性的休閒活動,也是親近自然的途徑,對李振明而言則是對環保盡心,更是創作的始點。自1984年以〈關渡迴徜s01〉獲雄獅美術新人獎開始,就定調以鳥與在地人文為創作主題,而後獨步畫壇。他回首來時路說道:「從生態環保議題的關注,到在地人文的關心,再到土地環境的關懷,讓水墨是入世的,與生活有更多的關聯。」


寬廣聚焦的命題

萬物有靈,同生同息,這是尊重每一個生命共創美好的自然觀,自然中靈動又有艷麗色彩的鳥最吸引人類的目光。無疑這相當符合李振明從生活中取材入世的創作原則,只不過經歷四十年時空更迭,對鳥的表現已有不同的方式。李振明現今如是說:「現在對於鳥類的了解,經由圖鑑經由網路,可以取得精確的影像與文字資料,並且有許多鳥友團體的訊息交流,使賞鳥相當方便。」數十年來他已累積豐富的鳥類知識,熟悉出現在台灣的鳥,促使他對鳥類的描繪範圍更寬廣,也更聚焦,因為他喜畫親自經歷的台灣特種鳥或來台的候鳥,就鳥類的選擇與寫生造境,圖像並置的畫風而言,他已經拓衍了傳統的格局,並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李振明如此獨鍾畫鳥,或許是分享心情,他常經由畫作中的題辭,傳遞鳥類外型與習性等等知識性的資訊,增添觀者畫中賞鳥的樂趣,這也是他獨有的作風。傳統文人題辭多是表述情懷,李振明則有呈現見聞的美意。如〈青背山雀〉中的青背山雀是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台灣特有 亞種雀鳥,因黃綠色的背部羽毛而得名,在奧萬大、武陵農場得到保育,故數量增加。〈雙棲紅樹林〉中的花嘴鴨,是少數在台灣有繁殖記錄的雁鴨科鳥類。每年三、四月該北返之時,部份花嘴鴨會選擇留在台灣繁殖。〈秋紅漾羽〉中的冠羽畫眉,因為頭頂有紅褐色的冠羽沖天而立,就像頂著流行的龐克頭,造型十分逗趣可愛,亦是台灣特有種。〈白頭鶇與山桐子〉中的白頭鶇極不容易見到,牠主要出現在中、高海拔濃密的原始林和針闊葉混和林裡,常棲於高枝鳴唱,歌聲清晰響亮而具旋律。〈欲躍山紅頭〉中的山紅頭是紅頭山雀,頭頂紅褐色而得名,大群活動於森林中、上層,喜愛倒掛在枝頭上覓食。

畫作中常見鳥兒啄食紅色的果實乃是山桐子,在大雪山林道23.5公里處,山桐子生長茂盛,果實成熟鮮豔欲滴,吸引很多鳥類來啄食,因此成為賞鳥熱門景點。李振明不僅在該處賞鳥,同時也被山桐子吸引,因此有描寫多種色彩的山桐子,如〈燦燦紅果〉在墨色綠葉中有圓潤嫣紅的山桐子,〈墜金〉是以金色代黃色的漿果,藉著重彩與墨色,成為曲線、圓球、直筆一起交響的旋律樂章。


錯置混搭的概念

在創作上從自然生態到文明考古,從人文反思到環境保護,李振明關懷的視野是既出塵又不離世,2021年的新作展覽命名為「汖鷠‧騷」,他採用古字汖,從字形來看,上面是山,下面是水,山水兩字重疊,意為山清水秀之處。鷠是魚和鳥左右合體,是古代的一種鳥名,日文中仍保留這個字,騷是馬與蚤的合體字,是一種的古代詩體,如屈原所著《離騷》,呼應這個展覽名稱的作品為〈山水魚鳥集〉採三聯並置的格式,中聯下有上古的龜甲,其上有魚頭的鴨,左右兩聯是綠頭鴨與花嘴鴨,在圖像上有遠古神話與考古的聯想,但其實又蘊含流行時尚錯置混搭的概念。在題辭中可視為和圖像有所相關的是泰戈爾詩集所說:鳥兒希望它是雲,雲兒希望它是鳥,李振明擬之成為魚兒希望它是鳥,鳥兒希望它是魚。又有泰戈爾名言:「鳥兒認為把魚兒舉入高空是一種善舉」。題辭從山海經、泰戈爾詩集、金剛經到六字真言是混合式、跳躍式的隨筆,也是混搭的概念。


空靈抒情的氛圍

走入山林踏訪濕地尋鳥、賞鳥,但是創作不僅是賞鳥歸來的記錄。他說起幾年前鰲鼓濕地黃昏時紅嘴鷗成萬群集,今年因地形生態改變,紅嘴鷗數量驟減為數千共飛。之前對景象的讚歎,數年後空留惋惜唏噓,全因土地環境的改變使然。故不走入自然,就未能體驗自然生態的奧妙。宇宙萬象生滅不已,李振明也感悟這種現象,對鳥所處的環境氛圍表達更抒情空靈。

其中代表者如2021〈搖曳山歸來〉、2021〈蒼鷺立石〉、2021〈層層居高〉、2021〈屹立風搖裡〉。這些作品共通處在於畫面特別具有設計感,文人氣息濃重,意境上追求清雅。由於表現的元素單純,色彩溫潤,傳遞著寧靜致遠淡泊的美感。〈屹立風搖裡〉沒有鳥兒的踪跡,色料敷染顯現風向的飄搖,墨痕展露水的流動感。〈蒼鷺立石〉中孤高的灰鷺佇立石上,竹葉與山桐子相連與之呼應,孤鳥如舞台上的主角在投射光下登場。〈層層居高〉畫一隻尾羽極長的剪尾王霸鶲,此鳥性喜站立於明顯的突出物上,傲視寬闊田野,快速飛出捕捉空中昆蟲,甚至攻擊猛禽或體積比牠還大的鳥類。在細長的尺幅裡,誇張表現獨木的高挺,一層一層融入動物膠的淡墨流痕,既有墨趣也有空間感,一新水墨作品的視覺經驗。〈搖曳山歸來〉作品中,枝椏線條優美的「山歸來」攀附在石壁與木幹之間,題辭言山歸來乃常見的花材,它的果實色澤濃郁艷紅,予人歡慶豐收的喜樂之情,作品中對山歸來有如實的描寫,不論樹枝的姿態,堅硬的蔓刺,飽滿的小果實,既雅緻又挺拔具旺盛生命力。我們日日看到的天色、夕陽、晨曦的美景與古人毫無兩樣,我們親近的山林自然千年屹立不搖,端賴我們的心境與審美角度,李振明不斷創造新穎的視覺美學。


社會脈動的映射

古人的畫中題辭是為發抒胸中之逸氣,李振明也延續這種佈局,而且時有長篇大論。題辭內容不乏反映社會現象。他說:「用時而感懷,時而暗寓或反諷的手法,來解釋我們的社會現象。」此次展出如2020〈庚子驚蟄離騷兮-麥來亂〉作品題辭言:「……冠狀病毒突起,舉世驚動。……這人類百年難得一遇的慌亂,台灣順時中,非常罩也。」將去年台灣冠狀病毒疫情如實的記上一筆,還提到順時中非常罩,是一語雙關。畫作隱約可見魚、結繩、石頭,隱藏在塗鴉的筆法下,流動的色彩、現成物製造出的肌理效果,揮灑的筆觸組織成亂中有序的畫面,呼應畫題「麥來亂」。

2020〈也赤壁也木石〉乙作題辭說明,為表示對文人最代表蘇東坡之景仰,拜讀後抄錄其《前赤壁賦》全文,畫中石壁呈紅褐色,乃遙想黃州赤壁,故題辭初始〈也赤壁〉。前景題詞之首是〈也木石〉,是從蘇東坡存世的珍稀墨寶〈木石圖〉發想,而畫枯木與窠石,題辭寫道:「二○一八年,香港佳士得從日本阿部房次郎爽賴館徵集而來,在秋季拍賣以港幣4.1億元落槌,重回華人藏家手中。」李振明頗感寬慰,故寫之畫之。李振明想要突破傳統水墨空間的處理方式,把不同的物象或情境並置,營造出似衝突又平衡的畫面,既有張力也有和諧,對社會現象當代議題他總有探索熱情,他是如此貼近群眾的心聲,作品令人會心感動。

吾人不希望人生道路上豐富靈性,將自性修到圓明光燦,而能智慧開展安身立命。人們在一次次造訪自然之中,感悟萬物變異,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思惟,也許沒看到黑面琵鷺,但看到了灰鷺,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如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故能滿足豁達。李振明一直努力創造嶄新的表達方式,而他直追古代文人的審美意境,希企有所超越,故常談論起他主張的「後文人彩墨」創作理念,這是他一以貫之的態度,我們也在其創作中看到他的實踐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