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線上藝廊:【陳志華第三屆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獎得主作品】《機械式介入lll》自然與科技文明的辯證與共存

2022-07-28|撰文者:採訪者:蘇子翔/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教推處 會展及出版中心


來自池上的養分
  第三屆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獎得主陳志華,1983年生 ,成長於臺東池上。 在研究所時期,農民與農村環境都是他創作的主題。得獎作品《機械式介入lll》深刻地表達了自然與科技衝突的省思。
  他的農村成長經驗,對照離鄉後的環境,對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他童年時的池上就是純粹的農村。自2008年開始,花東的觀光人潮影響了農村,陳志華最感慨的就是「金城武樹」效應。
  金城武在2013年來到池上「伯朗大道」拍攝航空公司的廣告,道路上那棵茄苳樹也成為「金城武樹」而爆紅,大量觀光客不斷湧入。
  池上的農田裡開始搭建了不同活動的舞臺,陽光無法曬到被舞臺覆蓋的稻穗,許多觀光客踩踏農田,造成稻穀品質不佳,可能面臨收成無法賣出的窘境。陳志華在八年前回到故鄉,發現部分農田都因當地的觀光發展而改為其他用途。

繪畫語言的生成
  陳志華回想自己是在國中時接觸繪畫,先從靜物素描與水彩開始;後來到鄰近的玉里鎮就讀玉里高中美工科(現改為廣告設計科);高中畢業後,先去了臺北的廣告公司,然後再回到臺東教繪畫。
  他曾經思考自己是要走純美術路線或持續做平面設計?從嶺東科技大學視傳系畢業後,再進入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就讀,此時才對發展主軸有了較明確的想法。除了更加理解寫實主義精神,同時提升創作的主體性,力求「讓自己的作品說話」。
  他也意識到創作核心是「繪畫語言」,包含了構圖、畫面的物件,以及畫面的氣氛。就像有些畫面看似簡單,卻對觀賞者帶來強大的視覺衝擊;有些畫面繁複,卻不耐看。
  所以他認為好的作品要能跟觀賞者有某些程度的對話,而且理論是創作的基礎,理論要先存在,創作才會有力量。他的創作偏向古典寫實的畫法,但沒有鍾情於某個派別。在他的碩士論文《土地悲歌》中,評論了許多歐洲的畫家,他認為不能只是看到這些畫家的技法,而是他們透過畫作,意圖表達工業革命時期,農工階層忍受著困苦的生活,仍為了國家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他在以農民跟農村為主題進行創作時,也想把故鄉環境的變遷表現出來。思考在畫作中,要用什麼象徵來代表自己?後來想到孩童時期隨處可見的麻雀,就決定用「麻雀」的形象來代表自己。

創作《機械式介入lll》
  2018年(107年)研究所畢業後,就開始創作《機械式介入lll》並於2020年完成這件作品。這個創作醞釀了快一年,因為他喜歡蒐藏零件,像他去修摩托車,就跟機車行拿回齒輪…逐漸地有了《機械式介入lll》這個創作的輪廓。
  他會先拍真實的這些零件,等到拍攝過程中,產生「拍對了」的實感,才會加入「麻雀」象徵開始創作。作品呈現「祭壇式」空間佈局,源自他在碩士論文《土地悲歌》中傳達的感知,因為土地需要紀念,所以採用莊嚴的構圖形式。麻雀的存在要配合畫面,依循著三角構圖,不能凌亂(三角構圖是古典油畫中最常見的構圖方式)。
  他運用電腦合成技術,嘗試將麻雀做了不同的影像編排,直到找到他認為最合適的位置。麻雀踩的是「齒輪」,「鐘擺」則代表環境的變化。畫作中的自然象徵,像是植物、木頭或石頭,對比乾硬而冰冷的機械零件,隱喻都會環境。他表示這樣的畫面構成來自畫家陸先銘的啟發-描繪臺北高架橋林立的都會景象時,以冷冽的鋼筋水泥物,與溫暖的老人意象對比,形成視覺上的衝擊。

被理解的感動
  高科大青年藝術獎評審們對陳志華作品的評價,讓他感受頗深,也很高興自己的作品受到肯定。因為在創作過程中曾經反問自己,會有人看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嗎?這種感覺就像自己的小孩出生後,終於可以開始講話了!陳志華把作品視為小孩,期許作品能跟觀賞者對話。
  對「介入」的概念探討也是他在創作時想強調的。「介入」的繪畫語言就是「存在著不應該存在的東西」。比如森林裡出現豪華別墅,會覺得突兀,有衝突感。至於「誰介入了誰?」對於陳志華來說並非重點,因為沒有主客關係或對錯關係。社會進步是對還是錯?有進步就會有破壞,無法去評價破壞是對還是錯?陳志華認為有趣的是在畫作裡,呈現出來的感受卻很和諧,因為必須共存。既然已經介入了,不是你改變就是我改變。「共存」雖然有視覺上的衝突,但還是要繼續存活下去。被迫下的無奈也好,整體來說也許就是和諧。
  這種介入又無奈的狀態,陳志華表示也受到洛可可時代畫家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名作《小丑》很深的啟發。華鐸的「小丑」表達無奈感,演員沒有自我,跟池上農民一樣,被迫接受在田裡搭建舞臺、被踐踏和拍照,又無法趕人走的無奈。

對未來創作的展望
  源於其藝術養成背景,設計和影像合成是陳志華的創作表現手法之一。他認為畫家像導演,被畫物是演員,畫布是舞臺。導演可以隨意讓物件按照導演的要求和劇本演戲。像他的「農夫系列」的創作也是如此,先找農夫拍照,進行照片去背後,放在不同背景,隨意擺放、排列,觀察視覺畫面的平衡。因為麻雀較難拍攝,所以選擇以網路照片為主。陳志華認為有了電繪的幫助後,創作者就能進行更多樣的創作,科技跟藝術的結合,將是未來很大的趨勢。
  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給了他很多參照,像是藝術家盧昉和于軒的創作手法-盧昉擅長將古代與現代結合;于軒創作手法上用許多複合材料製作較科技感的模型,之後在模型上執行油畫創作,將模型成為了他的畫布。其他多媒材的藝術形式也給他新的刺激,比如科技展,或美術館的裝置、錄像藝術、多媒體藝術、互動藝術等。他也期待未來能到國外參展,特別是較強調寫實畫風的歐陸藝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