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藝廊:【首屆Artists’ Market藝術家市集直擊:在野的藝術市場與創客精神】在野的藝術市場
2022-06-27|撰文者:陳晞/ARTouch
正值梅雨季節與藝術空間紛紛舉辦講座的週末,新創團隊mutix,利用台北市松山車站附近的室內與室外的空間(mutix Studio),舉辦一個集結了 Draw An、Sasha LEI、王以辰、王傳翔、朱若茵、沈紫瓶、李岡穎、姚紅、凃雅馨、黃皓妍、許逸芸、彭柏勳、劉晏銘等13位新興創作者的「Artists’ Market 藝術家市集」(簡稱「藝術家市集」)。在這其中,曾獲得高雄獎優選的姚紅,可能是在創作上最被「當代藝術界」認識的參展藝術家。她在為期兩天的市集裡帶來了極具歐普藝術(OP Art)視覺風格的牆面裝置、繪畫與現場行為創作。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等待伯樂的年輕創作者出席。
在此次藝術家市集的規劃中,本次展覽特別選擇了價位約在1萬元以下的作品,作品類別舉凡壓克力、油彩、粉彩、水彩或複合媒材平面繪畫,以及小尺寸立體裝置與雕塑作品。共同創辦者 YuTin表示,在旅外的經驗中,了解到藝術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且一般人負擔得起的事物。也因此,希望能讓藝術以更多元的樣態,在台灣的街頭與日常中發生。
而在消費者端的規劃,對於具有藝術收藏潛力的藝術愛好者,為了降低對藝術收藏的門檻,mutix 也在網站上設置藝術收藏入門指南,並邀請藝術市場專家分享經驗談。受邀的藝術家除了在實體攤位推廣作品之外,創作者的訊息與創作的相關資訊也會一同刊登於 mutix 的「mutix Auction」平台上。藉著自媒體的技術媒介,在市集後,仍然能讓活動在不同的實體與數位空間中持續開展,打造一個不同於菁英階級品味的在野藝術市場與環境。
線上與實體的多角開展
從 mutix 製作的電子圖錄來看,該團隊以具備創客(maker)精神的價值,開拓實體空間、數位社群平台、「mutix Auction」電商平台與Podcast等子項目,進一步將自己的品牌視為一種媒合與交流的媒介。創辦者YuTin與Liting的專業分別是網路技術與市場營銷,雖非藝術產業出身,卻深信藝術與市集所凝聚的能量,希望能藉由新科技的方式將藝術推往到世界各地。
負責本次活動執行的林愛馨表示,相較於博覽會,「市集可以突破藝術遙不可及的既定印象,以更親切的方式,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因為mutix經營方向之一,是以訂閱制的形式聚集受眾的新興藝術線上平台,因此除了單純組織市集之外,也在嘗試以多角化的方式支持藝術家。在市集之前,在系列的Podcast節目「怎麼好藝思!?」,邀請市集創作者聊創作與藝術思想,以更立體的視角去認識作品和藝術家。
圈外的創客
受邀參加藝術家市集的創作者背景各不相同,其創作也顯現了一種圈外或素人創作者的特質。例如大學於設計科系畢業,並有刺青技術的年輕創作者優挪,帶來了以水墨感的線條勾勒性別不明之鬼人的數位微噴作品。在色彩以及形象輪廓線的描繪裡,蘊藏了其結合日本刺青美學以及酷兒形象的圖繪。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的創作者黃皓妍,則在自己日記式的不透明水彩繪畫裡,表現出自己對於侯麥電影色調與氛圍的迷戀。其溫潤的灰色基調以及對節制的色彩,在現場也有若干藝術愛好者青睞;身兼電影工作者與繪畫創作者身分的彭柏勳,則帶來了表現其創作語境之多元性的壓克力繪畫作品;沈紫瓶則在壓克力繪畫的撞色與刮畫技法中,嘗試探索色彩、形象與圖像訊息之間的關係。
除此之外,亦有藝術本科的創作者在現場交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的王以辰,帶來了現場較少見的立體裝置與陶器小作。其陶器創作《只是街景》,以歪斜且饒富趣味的捏塑手法,輔以不同釉色畫上的臺灣日常民居建築,以輕盈的創作語彙轉譯中國青花瓷表面空間的精緻與永恆性。曾經受到畫廊邀請參加飯博的她,表示藝術家市集讓她有機會與以往不熟識的創作者進行交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研究所畢業的年輕水墨畫家劉晏銘,則以城市生活中常見的飲料罐,以及連鎖超商的物流體系背後的資本主義景觀作為謬思,描繪一種與傳統山水或風景有別的景觀水墨畫。其濃重鮮艷的色彩對比,以及畫面中被位元化的物件形象,表現著藝術家在當代水墨色彩表現中的特有關照。
姚紅在藝術家市集中,帶來了高雄獎優選作品的《情慾圖紙》母圖,以及她受到歐普藝術啟發的小尺幅圖繪作品《Lust Drawing》與手繪圖樣數位輸出的牆面裝置。在市集進行的過程中也帶來互動行為計畫「情慾寫生」,邀請觀眾一對一分享自己私密的情慾經驗,並藉由看似無機的歐普藝術符號描繪有機的慾望感官。
藝術家市集組織起了一個微型的圈外人藝術市場(outsider art market),在首屆為期兩天的活動裡,吸引了藝術圈少見的新面孔。這令我不由得想起紐約和巴黎舉辦的局外人藝術博覽會(Outsider Art Fair),又或者2018年以降創生的新興藝術市場群體。然而在野並不真的等同於被隔絕於圈外的環境。很多時候,它更有潛力作為菁英與大眾藝術市場之間的樞紐,讓藝術家、藝術愛好者與從業者得以開放之名,拓展藝術參與大眾的生活與日常,也可能成為在野者深入領域的契機與平台。